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中國國情具備發展海洋經濟的必要條件,但海洋國情對發展海洋經濟、特別是全球性海洋經濟的條件并不理想。
中國海海域較為遼闊,中國的領海38.8萬平方公里,專屬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8000余公里。我國沿海海域和大陸架面積近2.73億公頃,是我國陸地可耕地面積的2倍以上。 但是海洋開發產值還不足世界海洋產值的2%,僅占國內GDP2.5%,而世界平均水平為5%,海洋強國為10%,這與我國海洋資源的擁有量和海洋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中國居于亞太地區的中心。亞太是當今世界三大經濟區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形勢的發展,三大經濟區之間的交流乃至世界經濟的正常運轉對中國發展海洋經濟有巨大的需求和牽引作用。與北美、歐洲經濟區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點,亞太地區多數國家被海分隔,需要以海為媒溝通聯系,以海為路進行經濟交往。海洋對亞太各國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這種獨特的地理形勢對發展海洋經濟也提出特殊的需求。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由于中國海具有良好的石油前景,開采海洋油氣對緩解石油需求壓力的意義顯而易見。但中國的總體石油儲量較為有限,從世界“油庫”中東地區進口石油較為有利,也勢在必行。因在地理上臨近印度洋,可避開紅海、蘇伊士運河至地中海這一局部戰爭與地區沖突多發地帶,直接進入波斯灣,有利于建立穩定的石油進口航線。發展海洋漁業也有類似之處。這種形勢對于發展國家的海洋經濟也較為有利。
但中國所具有的自然條件對于走向大洋并非十分有利,更談不優越。中國只面臨太平洋,步入海洋的方向較為單一,特別是在全球海洋戰略態勢中,無疑是偏居于一隅。發展海洋經濟,特別是全球性海洋經濟的自然條件與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瀕臨3個大洋的海洋大國根本無法相提并論,與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南非、智利、阿根廷等瀕臨2個大洋的國家仍無法相比,甚至與英國和日本等島嶼國家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的意義上,由于缺少遠洋上的立足點和“中繼站”,中國走向大洋的客觀條件遠不如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擁有海外領地的國家,甚至不如擁有尼科巴群島的印度有利。由于中國海被第一島鏈緊緊環抱,是一個半封閉的海域。中國走向遠洋的道路十分狹窄,有些大門甚至掌握在別國手中。從人均占有海域面積和專屬海域面積與陸地國土面積的比值等重要參數看,中國是一個海洋資源十分有限的國家,又只能算是一個海洋“小國”,每一寸海域也像陸上國土一樣珍貴。此外,特定的地理環境還使中國在海域劃界問題上,與周邊國家產生較多的糾紛。可見中國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并不理想。
二、我國的海洋國情在國際經濟戰略處于有利地位,扼控戰略水道,對發展海洋經濟,反對霸權主義侵略擴張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西部深入亞洲腹地,東部位居遠東之要,東南直面西太平洋,南部與南洋各國相望,近抵太平洋與印度洋的結合部,直逼兩大洋的交通咽喉,扼制戰略水道,居于較為有利的地區戰略地理位置。
中國發展海洋經濟對歐亞大陸腹地各國具有巨大的戰略輻射作用,特別是中國與許多內陸國家相毗鄰。這些國家在出海口方面的需求對中國發展海洋經濟、加強周邊聯系、促進經濟發展、穩定地區形勢會產生十分有利的重大影響。
中國東北地處亞歐大陸東部的邊緣地帶,毗鄰朝鮮半島,具有極為特殊的戰略地位。隨著亞太地區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和地區形勢的變化,“環日本海”、“環黃海”等地理名稱日益為人們所熟悉,兩海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戰略價值日漸凸顯。
中國東部面向西太平洋,臺灣島位居要地,既是中國沿海最重要的“中央位置”,也是第一島鏈的“中央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極富戰略價值。遼闊的南海地處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連接亞洲及大洋洲的十字路口,近代又發展成具有世界性經濟、軍事意義的重要戰略海域。因此,中國占有開發利用這一海域和戰略水道的便利,對發展海洋力量,扼控戰略水道,反對霸權主義侵略擴張具有重要意義。
三、從戰略高度重視海洋國情調查研究工作,控制海洋,利用海洋,發展海洋,促進海洋經濟發展。
(一)要盡快構建海洋國情研究的機構體系。一是要加強海洋國情調查研究和海洋開發、海洋安全工作的領導。海洋爭議問題涉及經濟、能源、外交、軍事和國家安全,是一個全球性的戰略問題。需要有國家強有力的統一的組織和協調。我國目前還缺乏這樣的機構和規劃,建議組成一個中央級的協調機構,制定統一的海洋國情調查研究和維護海洋權益、開發海洋資源的長遠規劃,協調有關部門、企業按規劃開展工作。二是進一步健全海洋法律體系。進一步明確海洋國情調查的主體、職能和適用范圍,以及相關協調部門的義務,使我國的海洋國情調查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法律化、規范化、經常化的軌道。并對調查和研究評估的成果共享和成果轉讓做出明確規定,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三是要重視發展海洋經濟開發,建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海洋國情調查研究工作的技術、資金投入量大,周期長,本身有很強的綜合性、配套性和知識密集性。因此,需要集中物力、財力,集中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設備,形成政府、民間、產業三位一體的海洋國情調查研究體制。
(二)要合理轉化海洋國情調查調查研究的價值成果。一是要加強海洋調查的基礎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海洋環境和資源的綜合調查研究與評價,為大規模開發海洋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海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利用海洋衛星、海洋調查船、極地考察等,進行多渠道、全方位、立體的海洋信息監測、收集和整合,深化海洋資源、海洋環境、海洋安全調查和評價。三是要重視海洋國情研究成果研究和評估。建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提高開發利用海洋的總體能力。同時要重視海洋國情調查研究成果的轉化工作,認真做好資源信息共享和研究成果的有償轉讓工作,最大程度地為經濟建設和國防事業服務。
(三)努力改善海洋國情研究的科技手段。進入21世紀后,依靠科技尋找海洋新的資源和能源,開展對海洋資源的深加工,建立新興海洋事業,增強海洋財富的可獲量,是解決目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國海洋高新技術從20世紀70年代開發海洋石油開始,起步較晚,雖然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仍落后于發達國家15年~20年。因此,我們要加強海洋國情的調查與研究,跟蹤最新的前沿海洋科技,振興海洋產業。
(四)要大力加強海洋國情研究的組織領導。一是要從戰略高度重視海洋國情調查研究工作。海洋國情調查與研究是一項基礎性的系統工程。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的“海洋漁業資源調查”、“海洋礦產資源調查”“海洋水文調查”等等,都是單項的孤立進行的,是為行業服務的,現在應該把它們提到國情調查的高度。從整個國家的立場上,從宏觀的戰略的高度來統籌安排,系統研究,以保證海洋國情調查研究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實用性。二是要增強全民海洋意識。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但遺憾的是我國還不是一個海洋強國。對于海洋對經濟發展、對國家安全的價值,對海洋環境保護的意識更是淡薄。因此,要加大海洋知識的宣傳力度,要從娃娃抓起,逐步灌輸海洋知識。三是要積極推動和參與國際海洋多邊合作。要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依據,爭取我國的海洋權益,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同時,要認真履行海洋法義務,積極參與國際海洋事務,推動國際和地區性海洋事務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全球海洋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編說邊議
21世紀是藍色的世紀,中國的崛起必須采取面向海洋的戰略,而海洋戰略的實現則呼喚著中國要加強海洋國情的研究,以此來促進和推動經濟發展。本文正是站在這樣的一個角度,論述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國家海洋強國的發展戰略、要高度重視海洋國情調查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以更好地為國家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維護海洋權益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持。
因而,加強我國的海洋國情調查和研究工作,勢必對積極推進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不斷增強人民大眾的海洋國土意識、海洋國防意識、海洋開發意識、海洋環保意識和海洋文化意識,產生重大的現實意義。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