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淡水黑鯛學名厚唇弱棘鯻 (Hephaestus fuliginosus),隸屬于鱸形目(Percifomes),鯻科 (terapontidae),弱棘鯻屬 (hephaestus),分布于澳大利亞北部的塔利河(Daly River)水系。1998年,山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從澳大利亞引進淡水黑鯛苗種進行試養,經過多年的研究,在魚種培育、成魚養成、親魚培育、人工繁殖以及疾病預防等方面取得成功,現將其生物學特性及其養殖技術總結如下。
一、淡水黑鯛的生物學特性
淡水黑鯛身體側扁,體高、背厚,其體色在不同生存環境及年齡上有所不同,一般在幼體階段呈金黃色,部分成魚個體在較暗的體表上呈現不規則金黃色斑塊。胸鰭一般為灰色或金黃色,背鰭、臀鰭和尾鰭外緣色彩較淡。第一鰓弓外側鰓耙數13-19。鰓蓋骨下緣有一突出的刺,不超過鰓蓋骨后緣。側線鱗43-51,側線上鱗7-10。
淡水黑鯛為雜食性魚類,自然條件下,喜歡棲息于水質較好、富水草水域的石礫及草叢中,攝食青蛙、昆蟲、蠕蟲、小蝦、藻類、植物根及部分水生植物碎屑。其生存溫度為12℃-34℃,攝食溫度為15℃-32℃,最適生長溫度為 22℃-27℃:耐溶解氧極限為lmg/ L,適宜的pH值為6.0-8.5,耐受范圍為4.0-9.0。
淡水黑鯛最大個體可達4 kg以上,在苗種期間(10g以下),生長相對較慢,隨個體增長,生長速度逐漸加快,當生長至體重400g左右時,生長速度減緩。在自然養殖條件下,性成熟年齡雄魚為2年、雌魚為3年,屬一年一次產卵,卵為沉性非粘性卵,卵呈金黃色,直徑約為2 mm。其繁殖溫度25℃-31℃,每千克雌魚懷卵量為5萬粒-10萬粒。
二、淡水黑鯛的養殖技術
淡水黑鯛是一種亞熱帶魚類,南方地區可在池塘上加蓋塑料薄膜或自然越冬,北方地區必須進行工廠化越冬。工廠化養殖時,控制水溫為25℃左右,并加強培育。
1.放養密度 魚種階段,每畝水面(水深1.0 m-1.5m)配置功率為1.5kW增氧機1臺,可投放體長3.5cm的魚苗2萬尾左右;養成階段,每畝水面(水深1.0m-1.5m)配置功率為1.5kW增氧機1臺,可投放體長l0cm-12cm左右的魚種1000尾-1500尾。在主養草魚或羅非魚的池塘中,每畝可套養體重為l00g左右的魚種100尾。在水溫穩定(18℃以上)時即可投放魚種。在工廠化越冬養殖期,根據養殖條件,單位水體的放養密度控制在200尾-400尾(規格為體重 25g左右)。
2.日常管理 放養前,池塘需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以徹底殺滅病原菌及野雜魚。淡水黑鯛經馴化后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飼料要求蛋白質含量33%-35%(成魚階段)及35%-40%(幼魚階段),脂肪含量8%左右,日投喂量為魚體體重的3%-6%,且每天投喂2次-4次,并應嚴格按照“四定”的原則投喂。在工廠化養殖期,日常管理中的投喂次數可增至 4次-6次,并經常換水,以保持水質良好。在養殖期間,每隔2個月進行分塘,按照不同規格將淡水黑鯛投放不同池塘養殖,以利于魚種的快速生長及規格整齊。
3.疾病預防 淡水黑鯛抗病力很強,但必須進行定期預防。其背鰭有硬棘,在操作過程中易受傷,因此,操作盡量小心,拉網或運輸后必須用食鹽水或高錳酸鉀消毒魚體。在春、夏季節堅持每隔半個月施用有機磷藥物0.3ppm-0.7ppm,以預防錨頭蚤等寄生蟲;在秋,冬季節堅持每隔半個月施用溴氯海因或二氧化氯等藥物預防細菌性疾病。
4.捕撈 淡水黑鯛經過2年的精心養殖,規格達到400g/尾以上即可上市。先采用拉網捕撈法(上網率95%以上),最后干塘捕撈。捕撈時應盡量避免魚體受傷,以免影響其商品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