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摘要 設計5種不同粗蛋白質水平的飼料,分別投喂平均體重約為42.9g的俄羅斯鱘幼鱘,試驗時間40天。結果表明,幼鱘對飼料中粗蛋白質的最適需要量為42%。當飼料粗蛋白質水平低于42%時,隨著飼料中粗蛋白質水平的增加,幼鱘的生長速度和飼料轉換率都顯著增加。當飼料中粗蛋白質水平達到和超過42%時,隨著飼料粗蛋白質水平的增加,幼緝的生長速度和飼料轉換率沒有明顯變化。
關鍵詞 俄羅斯鱘,蛋白質水平,生長速度,飼料,轉換率
俄羅斯鱘屬鱘形目(Acipenseriformers)、鱘科(AciPenseridae)、鱘亞科(Acipenseerini)、鱘屬(Acipenser)的一種大型冷水性魚類。俄羅斯鱘是鱘魚中馴養最早的種類之一,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其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是魚類中的珍品,其皮可以制革,軟骨具有抗癌作用,特別是它的卵制成的魚子醬,是國際市場上珍貴的水產食品,深受歐美人的喜愛。我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從歐洲引進馴養程度較好的俄羅斯鱘進行養殖,現已在全國已迅速推廣。然而,國內關于俄羅斯緝營養需要和配合飼料的研究報道極少,以致于不少俄羅斯緝養殖場在配制其飼料時只能參考其它鱘魚的研究結果來確定飼料中的粗蛋白質含量。為此,本試驗設計了5個不同的粗蛋白質水平飼料,進行俄羅斯鱘幼緝的飼養試驗,以期為俄羅斯鱘的人工養殖提供有益的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飼料配方及加工
試驗飼料以魚粉和蠶蛹作為試驗幼鱘的動物蛋白源,大豆粕、玉米蛋白粉、棉籽粕、菜籽粕作為植物蛋白源,用次粉、a—淀粉調節蛋白質水平,各組飼料配方的動植物蛋白比基本保持恒定,每組飼料中加入等量的誘食劑。在配制出的5種飼料中,除飼料中的蛋白質水平不同外,飼料的其他營養成分基本保持不變。各組飼料主要成分見表1,試驗編號為1—5,其粗蛋白質含量分別為36%、39%、42%、45%和48%。試驗飼料先用小型環膜制粒機制粒,再破 碎成3-4mm的小顆粒飼料,方便鱘魚攝食。
1.2試驗條件及方法
本試驗在陜西省石頭河管理局水產站(眉縣)虹蹲魚養殖場魚種池中進行,試驗池為4m×1.5mx1.0m的水泥池,水深40cm,試驗池上約二分之一用石棉瓦覆蓋,為幼鱘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整個試驗池用網片覆蓋,防水鳥侵害。水源為石頭河水庫下層水,PH=7.4,總硬度為5.14mol,水溫10土2℃,采用流水養殖。幼鱘共計420尾,規格基本一致,平均體長23.58cm,平均體重42.9g。本試驗按粗蛋白質水平共設5組,每組設2個重復,試驗魚隨機均分成10組,測量體長、體重后分別放入10個試驗池,具體分組情況見表2。試驗前先進行10天預試驗(馴化攝食),正式試驗期為4月12日—5月23日,共計40天。
1.3 試驗管理
試驗魚前期經過馴化,大部分魚都能在投料臺攝食。每天定時投喂4次(5:30、12:30、17:30)
2.1 飼料中不同蛋白質水平對幼鱘生長的影響
由表可以看出,當飼料中的粗蛋白質低于42%時,幼鱘的尾均增重和相對生長率隨飼料中粗蛋白質水平的提高顯著加快;而當飼料中的粗蛋白質水平達到或高于42%時,幼鱘的尾均增重和相對生長率隨飼料中粗蛋白質水平的提高沒有明顯變化。這表明幼鱘對飼料中粗蛋白質的最大生長需要量為42%,而當飼料中的粗蛋白質水平達到最大生長需要量(42%)以后,多余的蛋白質不能被有效利用,因而對幼緝的生長沒有明顯作用。所以,從魚體尾均增重和相對生長率的試驗數據來看,幼鱘飼料的適宜粗蛋白質含量應為42%。
2.2 飼料中不同蛋白質水平對飼料轉換率的影響
從表中可以看出,飼料轉換率在粗蛋白質水平低于42%時,隨飼料中粗蛋白質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在粗蛋白質水平高于42%時,隨飼料中蛋白質水平的增加,飼料轉換率沒有明顯變化。這也說明了俄羅斯鱘幼緝飼料的適宜粗蛋白質含量應為42%。22:30,投餌量約按魚體重的3%,并根據水溫和試驗魚的攝食情況適當調整。每天記錄各組的實際投餌量,并及時清理水中殘餌,保持水體干凈、清澈,水流通暢。每天早、中、晚測量水溫,計算平均溫度。
2結果與分析
試驗結果見表。
這可能與養殖期間水溫過低有關。俄羅斯鱘幼鱘生長適宜的溫度是15—23℃,而本試驗試驗期水溫平均為10±2℃,水溫過低不利于俄羅斯鱘幼鱘的正常生長,從而降低了試驗幼鱘的生長速度。
3.2 國內外關于鱘魚的蛋白質需要量的研究較多。據Moore等報道,高首鱘(體重145g—300g)飼料粗蛋白質適宜含量為36.5-40.0%,達到最大增重率的粗蛋白質需要量為49.6%;Kaush等研究表明西伯利亞鱘(體重22g—44g)達到最高增重率時對飼料中的粗蛋白質需要量為49%;陳海濤等試驗結果表明史氏鱘幼鱘達到最大生長速度時,飼料粗蛋白質含量應為59.8%;陳喜斌等研究表明中華鱘幼鱘的飼料粗蛋白質適宜含量為40.0—43.0%。王吉橋、曹雙俊等認為鱘魚對飼料粗蛋白質的需要約為40%。本試驗與Moore、KaMsh、陳海濤等的研究結果相差較大,而與陳喜斌、王吉橋、曹雙俊等的研究結果相近,這可能和試驗魚的種類、大小以及試驗環境條件的不同有關。
參 考 文 獻
[1]孫大江,曲秋芝.史氏鱘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海洋出版社, 2000
[2]趙道全,陳杰等.俄羅斯鱘幼魚生長發育研究.淡水漁業,2002, 32(1):12-13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