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淡水白鯧,原產于南美亞馬遜河,是熱帶和亞熱帶食用與觀賞兼備的大型經濟魚類之一。由于淡水白鯧具有肉質好、體型大、生長快、食性雜、病害少、耐低氧和易捕撈等特點,已成為廣大漁民致富的優良養殖品種。我場作為廣西淡水白鯧苗種繁育主要基地,經過多年生產實踐,已完整地掌握淡水白鯧繁育技術,現對提高淡水白鯧魚苗培育成活率的關鍵措施總結如下。
一、魚苗下塘前的準備
1.魚苗池:選擇水質好、無污染、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積1~3畝,池形要規則,以長方形為好,池深1.5~1.8米,池底平坦而無磚瓦石礫,特別要求淤泥少,保留淤泥6~10厘米。因為淤泥過多,大量有機質分解,水質過肥易老化,容易使潛伏在淤泥里的小瓜蟲胞囊的致病條件得到滿足,小瓜蟲會破囊而出寄生在魚苗上,從而暴發小瓜蟲病。
2.清塘:藥物清塘應在晴天中午進行,以充分發揮藥效和提高藥物作用。實際工作中常用以下兩種藥物清塘:(1)生石灰:池塘留水10~20厘米,每畝用生石灰50~75千克化水后均勻潑灑;因生石灰易吸潮失效,應現買現用。清塘后毒性7~10天消失。(2)強氯精:清塘時盡量把水抽干,每畝用強氯精1~2千克化水后均勻潑灑。清塘后毒性1~2天消失。
3.水質培育:適時適量施肥培育水質,為魚苗提供大量適口餌料。由于施肥后4~6天才出現輪蟲高峰期,因此應在魚花下塘前4~6天施肥。施肥以大草(菊科植物綠肥)為主,用量每畝100~150千克。施肥后以水色為綠豆色,池水透明度30~40厘米為宜。
4.試水:魚苗下塘前應試水,以觀察清塘藥物毒性是否消失。操作方法是在魚苗池中放20~30尾大規格的鰱魚或鳙魚(150克以上),若試水魚在池水中存活24小時以上,說明池水毒性消失,將試水魚捕出,即可投放魚花。
二、魚花的放養
1.魚花的選購和運輸:淡水白鯧魚花的選購要求選擇腰點明顯、體質健壯、規格均勻的魚花。魚花的運輸以充氧塑料袋運輸為主。用1只40厘米×60厘米塑料袋,裝水5~8千克,裝魚花7萬~10萬尾,充氧封口,可經受24小時的運輸。
2.放養密度和放養時間:經過實踐工作證明,每畝放魚花15萬~20萬尾的放養密度為宜。放養時間可選在5~7月份,因為此期間水溫高,氣候穩定,魚苗生長快、病害少,魚苗培育成活率高。
3.魚花下塘:淡水白鯧魚花在出現腰點的第二天下塘效果好。因為魚花太嫩下塘,成活率低。魚花下塘最好選擇在下午5~6點鐘。若用充氧塑料袋運輸的,須將袋放入魚苗池中浸泡15-20分鐘,以減少塑料袋中水與池水之間的溫差,溫差不宜超過2℃。放苗時要細心操作,動作不宜過猛。
三、飼養管理
1.飼料的投喂:根據魚苗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分如下三個階段飼養:
(1)第一階段:魚花下塘第1~7天,全長0.7~1.2厘米,采用新鮮的豬血喂養,每天每萬尾用豬血500克,加水沿池邊潑灑,分3次投喂(9時、14時和18時各1次);
(2)第二階段:魚花下塘第8~14天,全長1.2~2.0厘米。投喂粉碎的花生麩(40~60目顆粒),花生麩味香誘魚,營養價值高,又可肥水,每天每萬尾用量500克,全塘干撒,分2次投喂(10時和17時各1次);
(3)第三階段:魚花下塘第15~50天,全長2.0~5.0厘米。將蛋白質含量32%以上配合飼料粉碎成10~20目的顆粒,每天投喂量為魚苗總重量的8%左右,分2次投喂(10時和17時各1次)。投喂堅持“四定”,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投喂量。
2.分期注水:為了滿足不同階段魚苗對活動空間、水質、營養等條件的要求進行分期注水,是魚苗培育過程中提高成活率和生長率的有效措施。具體的操作方法是:淺水下塘,即魚花下塘時水深為0.6米左右,以后根據水色和魚苗生長情況,每隔4~5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10~20厘米,水深最后穩定在1.2~1.5米。注水時必須用密網過濾,以防止野雜魚隨水進入魚苗池。
3.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細心觀察水質、魚苗活動和吃食情況,及時撈出病魚、死魚,馬上檢查,若確診魚苗患病,應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另外檢查堤埂有無漏洞,排水口是否完好,注意防逃。
4.及時分塘:經25天左右的培育,魚苗全長達到2.5~3.0厘米時,應有計劃地進行拉網篩選分塘稀養,否則會造成魚苗培育成活率低。因為魚苗在培育階段生長迅速,會出現個體發育不一致,大魚吃小魚的現象,尤其是在投喂量不足的情況下。筆者有過這樣的經歷,池塘放養全長2.5厘米魚苗50萬尾,因未能及時分塘,培育30天后,只得全長5.0厘米左右的魚苗10萬尾,培育成活率僅為20%。
四、魚病防治
魚病的發生對魚苗培育危害極大,直接影響到成活率的高低。根據實踐經驗,當魚苗出現病魚、死魚時進行治療,仍會造成30%~40%的魚苗損失,尤其是小瓜蟲病,易造成暴發性死亡,若不及時搶救,將會導致全部魚苗死亡。因此要重視魚病防治工作,以預防為主,提倡生態防治。用藥物治療淡水白鯧魚病時,切忌使用敵百蟲和孔雀石綠。
1.小瓜蟲病:病魚體表、鰭條、鰓絲出現白點,游動遲緩,不吃食,嚴重時鱗片脫落,鰭條腐爛,鰓絲末端腐蝕。治療方法:用0.2~0.4mg/l硝酸亞汞全池遍灑,每天1次,連續2天,第三天用0.3~0.5mg/l強氯精全池潑灑1次,并換水1/3。預防方法:魚苗養至全長2.0~4.0厘米時特別容易得小瓜蟲病,對于淡水白鯧的小瓜蟲病,應以預防為主。可采取以下措施進行預防:
(1)除分期注水補充新水外,每15天左右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1/3,保持水質清新,池水透明度約30~40厘米,防止水質惡化;
(2)換水之后用生石灰消毒,每次用量5千克/畝,使pH值達到7.4左右,對預防小瓜蟲病很有效;
(3)當魚苗養至全長2.0厘米時,配養少量比淡水白鯧魚苗規格小的羅非魚,50~100尾/畝,控制水質,不讓水質過肥,凈化水體;
(4)采用生態預防的方法用新塘或者當池塘充足時采用輪養的方法培育魚苗,更經濟實用;
(5)天氣突變,大幅度降溫或降雨后2~3天,魚苗也易得小瓜蟲病,因此要特別注意,以便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2.細菌性爛鰓病:病魚體表尤其是鰭條出血,鰓蓋上有孔洞,鰓絲潰爛、出血,食欲減退或不吃食。治療方法:用0.3~0.5mg/l強氯精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兩天。
3.車輪蟲病:車輪蟲寄生于鰓片,病魚因鰓部受刺激而極度不安,狂游水面或急劇側游水底,食欲不振,魚體消瘦而逐漸死亡。治療方法:用0.7~1.2mg/l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在魚苗培育過程中,經過培育和調節水質,精心飼養,控制魚病的發生,魚苗培育成活率可達80%以上。魚苗經過40~50天培育,可養至全長5.0厘米左右,此時可進入魚種階段培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