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鱔魚是一種喜居溝渠,田塍旁、池塘邊,鉆穴打洞,晝伏夜出攝食水中小昆蟲,蚯蚓及浮游動物等食物的特種水產品,人工餌料養殖成本較高,靠收集野生飼料,常常貨源不足,費時費力,如何解決餌料問題,筆者在湖南采用的黃鱔生態養殖技術做如下介紹,供參考。
1 建池
選用魚池面積334平方米,池深1.5米,坡度75°,用水泥漿抹光,魚池四周高1米左右,池內浮泥深度30厘米、池底為黃色硬質池底,將浮泥每隔1米堆成高為25厘米,寬為30厘米的成“川”字形小田塍,池塘內周圍留1.5米左右的空地種草,供后期幼蛙生長的場所,用魚網或薄膜圈圍空地四周,因圍欄較結實,幼蛙很少外逃。
2 鱔種投放前的準備
鱔種放養前一個月,分兩步準備工作,前期為:在農歷2月初,334平方米水面投放生石灰60公斤全池潑曬,并放水70厘米,然后施肥,其中過磷酸鈣40公斤、碳酸氫銨40公斤、豬糞500公斤、池水pH值在7以上,培肥和調節水質的目的,有利于培育水質、搖蚊幼蟲等浮游動物。后期的準備工作為,在鱔種放前10天左右,到野外采集抱卵青蛙20公斤,土蛙20公斤,投入鱔池孵化,并采集具有懸浮性的雜草投放鱔池,做好青蛙的接產工作,當70%的青蛙產卵并孵化后,浮游動物成堆成團懸浮水體時,即可放入鱔種。
3 鱔種的投放
農歷3月初10,在市場上挑選70公斤無病、無傷,規格在40尾/公斤左右的種苗投放池內,泥鰍120尾/公斤規格的種苗10公斤,此規格的鱔種在野外生長達2年左右,生長期進入高速狀態,鱔種入池后兩天鉆入泥垛里穴居。
4 鱔種入池后的管理
鱔種入池后,池內生長著高密度的浮游動物和青蛙孵化的小蝌蚪,生物餌料豐富,整個管理工作以調節水質為主,水質控制在pH值7以上的微堿性狀態下,以利浮游動物的繁殖和小蝌蚪的生長,因小蝌蚪攝食水體中如藍藻類浮游植物,所以每隔10天投放豬糞200公斤,結合生石灰10公斤,在鱔種入池后20天左右,土蛙開始孵化,接產方法同青蛙一樣。
5 鱔魚中期管理
端午節后,土蛙繁殖完畢,青蛙蝌蚪在池內存有大量基數,沒有被鱔魚吃完,轉為幼蛙,爬上池岸草叢中生長,由于幼蛙生長的空間有限,傍晚時在鱔池草叢中安裝白熾燈兩盞,燈光誘蛾誘蚊,使其群居草叢中供幼蛙取食,此時鱔魚繼續攝食土蛙蝌蚪和浮游生物,培管工作仍以調節水質和培肥水質為主要工作。
6 后期管理
農歷進入6月中旬,大量未食完的土蛙蝌蚪轉入幼蛙,上岸生長,此時鱔魚只剩下浮游動物取食,及時靠人工補充,每天用小抄網在草叢中抄起鱔魚體重3%左右的幼蛙,與傍晚時用70度的溫水悶死投入鱔池,并增高水位90厘米處,調節水質繼續培育浮游動物喂養鱔魚,直到八月幼蛙被食完。鱔病的防止,主要防止梅花病,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將10只蟾蜍用樹枝打傷表皮,蟾酥白漿鼓出后投入鱔池,效果良好。
7 收獲
從農歷三月初十,鱔種投放到八月中旬幼蛙食完,在沒有投喂野生餌料時,歷時5個月的生態養殖,直到元旦收獲,放干池水,用手翻開土垛和池泥,共收鱔魚420公斤,平均尾重150克左右,銷價16元/公斤,高于鱔魚旺季上市價格。收獲成鰍40公斤、銷價8元/公斤,扣除種苗費560元,電費80元,建池費300元,實際獲利6200元,以上是鱔魚生態養殖整個過程,供水產愛好者參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