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病原] 鰱中華鳋,雌蟲身體呈圓柱形,乳白色,但比大中華鳋短而粗。
[癥狀與診斷] 雌蟲用在鉤鉤在鰱、鳙魚的鰓絲和鰓耙上。患此病后,魚體消瘦,在水中表層打轉或狂游,顯示出極度的煩躁不安,病魚的尾鰭上葉往往露出水面,故名為“翹尾巴病”,最后死亡。診斷時用鑷子揭開病魚的鰓蓋,肉眼可見鰓絲末端內側上乳白色的蟲體。
[流行與危害] 在長江流域一帶,每年從4至11月為此病流行季節。這一期間是此蟲繁殖時期,尤以6月中旬到7月下旬最為流行,往往和鲺病一起形成并發癥。鰱中華鳋對宿主有嚴格的專一性。此蟲只寄生在鰱、鳙魚的鰓部,對在同一水域中的其他魚類并不感染。此蟲除了鉤破鰓組織,奪取寄主的營養外,還可以分泌一種酵素,刺激鰓組織增生,造成病魚鰓絲末端腫大、發白,甚至彎曲變形。這種病主要危害1齡以上的鰱、鳙魚,寄生多時造成病魚死亡。
[預防與治療] 預防:
(1)用生石灰帶水清塘,能殺滅水中的鰱中華鳋蟲卵、幼蟲和帶蟲者。
(2)利用鰱中華鳋對寄主有嚴格選擇性的特性,在發病水域內,次年飼養除鰱、鳙魚之外的其他種類魚,可避免此病再次發生。
(3)魚種放養時,用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0。7毫克/升的濃度浸洗20分鐘-30分鐘。
治療:
(1)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以0。7毫克/升的水體終濃度向全池潑灑。
(2)敵百蟲(90%)和硫酸亞鐵合劑(5:2)。0。25毫/升的水體終濃度向全池潑灑。
(3)敵百蟲(90%)。0。5毫克/升水體終濃度向全池潑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