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親蝦:
采用抱卵親蝦(數量視育苗量要求)在試驗場附近一鹽度為4.62‰、水溫23--25℃的咸淡水中捕獲的脊尾白蝦中挑選而得,將捕獲挑選出的親蝦放在原親蝦生活的咸淡水中用網箱暫存一天。親蝦平均尾重2.56g,平均體長5.52cm,絕對懷卵量1100粒/尾。
2:親蝦淡化:
由于捕獲的親蝦所生活的水體鹽度比較高,而試驗水體中的鹽度比較低,若將親蝦直接放入試驗水體中,親蝦便不能適應而死亡,所以親蝦必須經過逐步淡化,讓其適應在所試驗的低鹽度水體中生活。親蝦在網箱中暫存一天后,撈出病死蝦,將親蝦用有增氧設備的鐵皮水箱快速運到試驗場,放入預先準備好的水體鹽度為4.60‰、水溫為25℃的數只容積為200L的普通水缸中充氣培養,然后用0.6‰的淡水逐級淡化親蝦,每24小時遞降一個鹽度梯度,當水體鹽度遞降至2.00‰時不再淡化.
3:親蝦孵化:
把四個水泥池預先消毒清池洗刷干凈后,用潛水泵從水質培育池中注水,水質培育池中的水為經過培育過的含浮游藻類豐富的肥水,注入育苗池的水需再經160目的網布過濾,測得進入育苗池的水的鹽度為2.08‰,水溫為23--26℃,pH值為7.5。將淡化后的親蝦放入水泥池網箱中,充氣增氧。第二天投喂餌料,餌料為顆料飼料和切碎的蝦、蟹與貝類肉等,每天早晚各投一次,以當天吃完為宜。
剛剛孵出的Z狀幼體體長平均1.86mm,身體腹部第三腹節向腹面彎曲,懸浮于水體中,頭部向下,尾部向上,借助3對顎足的抖動,做上下或后退運動,時而出現彈跳動作,具有趨光性,但又經常避開陽光直射或強光照射。
4:幼體培育:
幼體餌料要適合于幼體生長,一般用豆漿、蛋黃和鹵蟲無節幼體。剛剛孵出的Z狀幼體頭胸甲內仍有殘留的部分卵黃,依靠自身營養,1~2天后便開始攝食,所以狀幼體孵出后第二天便要開始投喂餌料。前期投喂次數要多,每天投喂4~5次,后期每天早中晚各投一次。投喂的雞蛋黃要用120目篩絹包裹搓揉成蛋黃懸濁液后,和投喂豆漿一樣,全池潑灑,蛋黃和豆漿的日投喂量為10~20ppm。隨著幼體的長大,投喂量要逐漸增多。發育到第Ⅲ期后才開始加投鹵蟲無節幼體,投喂量為1.5--2萬只/m3以每尾白蝦供給4~6只為佳。育苗池持續增氧,水溫控制在22--28℃之間,水溫太高用黑色聚丙乙烯疏網片遮蓋池頂,每天觀察記錄幼體的變態、吃食情況以及活動狀況,注意水溫、水色、鹽度和pH值的變化,及時調整水的理化因子。
Z狀幼體經過15天左右的培育,經七次蛻殼變態,全部變成了仔蝦,仔蝦平均體長為5.63mm,游泳姿態由Z狀幼體時期倒置向后游泳變為水平正向游泳,游泳能力大大加強,活動敏捷。此時就可出池、放苗。
5、人工育苗還應注意哪些問題?
(1:脊尾白蝦人工繁育對鹽度要求并不十分嚴格,在海水和較高鹽度的咸淡水中可以進行,在鹽度為2‰左右的低鹽度水體中也能進行,親蝦的孵化率和幼體培育的成活率與水體鹽度及淡化過程有關。
(2:在幼體培育中,投喂鹵蟲無節幼體效果最好,幼體成活率高,而單純投喂豆漿效果最差,這是因為在脊尾白蝦幼體發育中有兩個死亡高峰期,即第Ⅱ期~第Ⅲ期和第Ⅵ期~第Ⅶ期后期幼體,在這兩個死亡高峰期時,如果投喂餌料不適口就會大量死亡,單純投喂植物性餌料的死亡要大于投喂動物性餌料的,所以在幼體培育中要加投一些動物性餌料,尤其在兩個死亡高峰期以投喂動物性餌料為主,以提高幼體成活率。
(3:脊尾白蝦窒息點較高,不耐低氧,有資料介紹,隨著水體鹽度的降低,脊尾白蝦耗氧率增大,其中原因與脊尾白蝦調節滲透壓有關,因為在低鹽環境中為了限制鈉離子從體內析出,體內的一系列器官調節滲透壓活動加強,消耗能量增加,從而使耗氧量、耗氧率增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