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茭白田套養泥鰍是利用泥鰍與茭白一生均只需淺水位這一共性,在田塊中既種茭白又養泥鰍。茭白行、株距較寬,可為泥鰍提供足夠的生活空間,盛夏高溫季節,茭白葉高挺且寬、叢生繁茂,成為天然的遮蔭棚,十分有利于泥鰍避暑度夏;泥鰍喜食水中細菌、小型寄生蟲等動物性餌料,從而大大減少茭白病蟲害的發生,泥鰍的糞便又是茭白的優質肥料,從而可獲得茭白、泥鰍雙增產。因此茭白田套養泥鰍,是充分利用水資源、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的好項目。近年來,福建省古田縣鳳都鎮廣大農民大力發展茭白田套養泥鰍生產,經過5個多月飼養,一般可獲畝產成品鰍150-200公斤,茭白800多公斤,畝產值3000-4000元,盈利2000-2500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現就主要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田塊選擇:
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污染、排灌容易、管理方便的田塊。面積以1—2畝為宜,底質以保水性能較好的沙壤土為佳。
二、田間工程建設:
1、田塊修整:包括鰍溝、鰍窩和田埂的建設。鰍溝是泥鰍活動的主要場所,可開挖成“田”字或“目”字形,溝寬40厘米,深50厘米;鰍窩設在田塊的四角或對角,鰍窩寬1—2米,深50-60米,鰍窩與鰍溝相通。鰍溝、鰍窩的面積占田塊總面積的3%-6%。在開挖鰍溝、鰍窩的同時,利用土方加高田埂,使田埂高出田板60厘米,以保證茭白田蓄水時田板水深達20-30厘米,鰍溝水深0.7--0.8米。田埂頂寬30厘米。田埂內坡覆蓋地膜,以防田埂龜裂、滲漏、滑坡。
2、水道整改:套養泥鰍的茭白田要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進排水口要對角設置,這樣,在加注新水時,有利于田水的充分交換。進水經注水管伸人田塊行懸空注水,水管出水處綁一個長50cm的40目篩絹過濾袋,以阻止野雜魚、蝌蚪、水蜈蚣、水蛇等敵害生物隨水人田。排水口安裝攔鰍柵,攔鰍柵為密網眼鐵絲網制成的高50厘米、寬60厘米的長方形柵框。攔鰍柵上端高出田埂10厘米,其余三邊各嵌入田埂10厘米。為防止暴雨時因排水口不暢而發生田水漫埂逃魚,可在靠排水口一邊的田埂上開設1552個溢水口,溢水口同樣安裝牢固的攔鰍柵。
3、塊田圍欄:圍攔的目的一是預防泥鰍翻埂逃逸;二是防止蛇、蛙等敵害生物入侵。具體方法:在田埂頂部每隔1.5--2米釘一直立的木樁,沿木樁圍欄一道直立的塑料薄膜,薄膜上端綁扎固定在木樁上,下端用泥塊壓實蓋牢。薄膜墻高度為60--80厘米。
三、茭白移植:
茭白忌連作,一般3--4年輪作一次。對輪作田塊可在春季4月份茭白舊茬分蘗期進行移植,移植后一般當年就可獲得一定的產量。移苗時新苗要略帶老根,行、株距為0.5m×0.5m,且要淺栽,水位保持在10--15cm。
四、放苗前的準備工作:
1、田塊消毒:鰍苗放養前10天左右,每畝用生石灰15—20kg或漂白粉1—2.5kg,兌水攪拌后均勻潑灑。
2、施足基肥:在茭白田灌水前,每畝施發酵的豬、牛等畜、禽糞600kg左右,其中250公斤均勻地施于鰍溝,其余的施在田塊上并深翻人土,翻土時要注意保護好溝、窩不被破壞。
五、鰍苗的放養:
茭白田套養泥鰍有兩種模式,一是放養親鰍,讓其自繁、自育;二是放養鰍苗。選體形好、個體大、無病無傷的做為親鰍,于茭白移植成活后放養,一般畝放養量10--15kg,雌雄比例為1:1.5。
2、放養鰍苗:(1)鰍苗來源:可從市場選購籠捕的無病、無傷,體質健壯的鰍苗或購買池塘人工繁育的苗種。(2)苗種規格:以放養全長3cm以上的夏花為好。(3)放養時間:待追施的化肥全部沉淀后(一般在茭白移植后8—10天),可先放養20--30尾進行“試水”,在確定水質安全后再放苗。(4)放養密度:一般每畝放養0.8—1萬尾。
3、鰍苗的消毒:無論是親鰍還是鰍苗,放養前均須進行魚體消毒。消毒方法:(1)用1.5mg/l濃度的漂白粉溶液進行浸洗,在水溫10℃-15℃時浸洗時間約為15—20分鐘,具體應視鰍魚的體質而靈活掌握。(2)用2.5%濃度的食鹽水浸洗30分鐘。
六、飼養管理:
1、施肥:泥鰍屬雜食性魚類,常以有機碎屑、浮游生物和底棲動物為餌料。在養殖過程中應在鰍溝、鰍窩中定期追施經發酵的畜、禽糞等,也可施用氮、磷、鉀等化肥。田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黃綠色為好。
2、投餌:泥鰍食譜很廣,喜食畜禽內臟、豬血、魚粉和米糠、麩皮、豆腐渣以及人工配合飼料等。當水溫在20℃--23℃時,動、植物性飼料應各占50%,水溫24℃--28℃時動物性飼料應占70%。日投喂兩次,上午7—10時和下午4--6時各一次;日投喂量為鰍魚體重的30%-5%,但在具體投餌時還應根據水質、天氣、攝食等情況靈活掌握,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
七、日常管理:
1、水質調節:茭白移植和苗種放養初期,魚幼苗矮可以淺灌,水位保持在10-15cm,隨著茭白長高,魚種長大,要逐步加高水位至20cm左右,使鰍魚始終能在茭白叢中暢游索餌。茭田排水時,不宜過急過快;夏季高溫季節要適當提高水位或換水降溫,以利鰍魚度夏生長。
2、清污防逃:要堅持每天巡田,仔細檢查田埂有否漏洞,攔鰍柵有否堵塞、松動,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清野除害:發現蛙卵、水蜈蚣等應及時用抄網撈除;如有水蛇,可將稻草扎成直徑30cm左右的大草捆置于鰍窩中,水蛇能將草捆做為蛇窩,不定期提起草捆將蛇抖出而除之;發現水鼠,可用毒鼠藥誘殺。
4、慎用農藥:防治茭白病蟲害時應盡量采用高效低毒農藥,并嚴格控制安全用量。茭白主要的病蟲害有長綠飛虱和銹病。防治長綠飛虱可選用撲虱靈、阿克泰、吡蟲啉等;銹病可用硫磺懸浮劑。施藥前田塊水位要加高10cm,施藥時噴霧器的噴嘴應橫向朝上,盡量把藥劑噴在茭葉上。粉劑應在早晨有露水時噴施,液劑應在露水干后噴施。切忌雨前噴藥,盡量減少農藥對田水的污染。
八、病害防治:
1、水霉病:體表病灶有生長成叢,似舊棉絮狀的白毛。病鰍獨游水面,游動緩慢,食欲減退,最后魚體消瘦、衰弱而死。此病主要是養殖初期,魚體在拉網、點苗、搬運等操作過程中因機械損傷后被水霉菌感染所致。用3%食鹽溶液浸洗5—10分鐘。
2、赤鰭病:背鰭附近部分表皮脫落,肌肉呈灰白色,嚴重的肌肉腐爛,甚至出現鰭條脫落。病鰍喪失食欲,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發病率較高。用復方新諾明2--4克公斤飼料,拌餌投喂,每日2次,連續三天;或用環丙沙星0.5克公斤飼料,拌餌投喂,每日2次,連續三天。
3、打印病:病灶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稍有浮腫,中間呈紅斑,似蓋紅印章狀,故名打印病。病灶位置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用1ppm的漂白粉或2--4ppm的五倍子進行全池潑灑;或用漂白粉和苦參交替潑灑,第一天用1.5ppm漂白粉潑灑,第二天用5ppm苦參煎汁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續6天。
4、車輪蟲病:寄生在魚的鰓部和體表。病鰍離群獨游,食欲減退,影響魚體生長,如不及時治療會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用0.7ppm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
5、三代蟲病:寄生部位與車輪蟲同。病鰍呈急躁不安狀,或在水中急游或往茭白基部、草叢沖撞磨擦,嚴重時可引起大批死亡。流行于5--6月份。用0.5-0.7ppm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
(通聯:355300,福建省柘榮縣水產站林干云;352200,福建省古田縣水產站汪長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