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殘食現象 互相殘食是河豚從5mm開始直到成魚期都特有的習性。是由魚體規格不一,空腹,投餌不足,異體接觸,離群,運輸振動,放養操作不慎和環境劇變等原因造成的。殘咬以尾鰭為主,主要殘咬尾鰭條部。尤其從15-20mm開始,殘食尾鰭尤為嚴重。被食部可再生,實驗印除30mm河豚的尾鰭1/2,半月后可恢復20-30%,估計2個月后可恢復正常。預防方法是盡量做到放養魚苗整齊劃一,投餌要求優質,充足及時,堅持清晨投餌、投好、及時分選分養避免密度過大等。
(二)氣泡病 系由單細胞藻類繁殖過盛引起,溶氧飽和度達200%以上便會發生。平日應使用遮光幕控制照度,或用略含藻類的海水飼育河豚苗。一旦發現有氣泡病的跡象就應立即換水調整溶氧。
(三)黑變癥 一般因餌料不適(尤其轉換餌料),營養障礙(營養不全)或透明度高的飼育池引起的,多數由于開食不足造成生理障礙所致。預防方法是投喂合適餌料,降低照度。
(四)潰瘍癥 此病是患黑變癥后繼發性疾病,最初在魚頭部、背部產生白云狀圓斑,如逐漸發展會使皮膚潰爛、剝離,魚體消瘦,逐漸衰弱死亡。因為該病一般發生在開食后單獨使用糠蝦喂養至1.0cm之前,如摻喂一些魚肉等餌料,癥狀便會慢慢消失。
(五)赤潮中毒當把魚苗由室內移向室外飼育時,如預先在池中大量繁殖輪蟲而使飼育水呈現淡紅色或粉紅色,這是有毒藻類和夜光蟲過量繁殖的結果。如在這樣的水環境下放苗入池,又用靜水飼育,就會使放養的河豚連同大量繁殖的輪子蟲一起在幾天內全部死亡。因此在放養前仔細檢查池內水質非常重要。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