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渾河捕魚為何難禁?為啥有人專捕小魚?撈上來的小魚都賣到哪?近日,一位熱心讀者給記者打來電話,稱從渾河捕撈上來的小魚都被賣到了魚市,成了大型觀賞魚的腹中餐。10月22日、23日,記者連續經過兩個上午的暗訪,終于找到了答案。
“渾河小魚連遭毒手”
家住和平區的王老漢平生最大的愛好就是飼養觀賞魚。10月21日,看過本報的《慘死絕戶網,渾河大量魚苗難越冬》的報道后,抑制不住氣憤心情的王老漢給記者打來電話:“有一部分人專門捕撈渾河里的小魚,就為了到魚市上賣錢!”據老漢介紹,沈陽觀賞魚市場上出現“地圖”、“銀龍”等大型觀賞魚,這類熱帶魚專以小魚、小蝦為食,因此像川丁、小泥鰍等小魚成了搶手的魚食。有人在渾河、南運河、小西湖等水域里大肆捕撈賣錢。隨著養大型觀賞魚愛好者的增加,這類魚食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有人也靠賣川丁、賣泥鰍發了財。養魚者只知道到魚市上將小魚買回家喂大魚,很少有人過問這些魚食是從何而來的。
魚販靠賣小魚發了財“沈陽最早的魚市在八一公園,那時候,每天天不亮就有人騎摩托車來行上送小魚。捕魚者以每斤幾元錢的價格將小魚批給魚販,到了魚販手里,小川丁以每元錢30—40條的價格出售,到了冬天,價錢要更高。如今,北市、小津橋等規模較大的魚市上,都有專人從捕魚者手里收小魚。可別小看了這賣魚食的,光靠賣渾河里的小魚就掙了不少錢!”王老漢告訴記者,最近兩年,隨著新聞媒體對渾河捕魚不法行為的連續曝光,政府等相關部門對此也加大了整治力度,捕魚者不敢明目張膽地交易了,捕魚者通常在半夜時分就開始下河捕魚了,捕完魚后在每天早晨魚市沒開行前與魚販秘密交易。“就為了賺幾個昧心錢,他們就這樣不顧我們的生態環境。雖然我最大的愛好就是養魚,但我知道了這種魚食的來歷后,我就改用飼料喂魚了……”
魚市檔口探玄機
10月22日早6時,記者來到和平區北市場內的花魚市場。魚市開門營業,市場一樓大廳西南角就是出售魚食的檔口。除了各種紅線蟲、“游蹦兒”等魚食外,這里賣的更多的就是小川丁、小泥鰍等小魚。記者詢了一圈價格,得知“川丁”每元錢40條,小泥鰍每元錢50條。
10月23日早,記者再次光顧北市花魚市場。正逢周日,賣魚食的檔口生意很紅火。在一家檔口前,記者買了3元錢的“川丁”后,故意問魚販:“這些小魚是專門養殖的吧?”
“要是養殖豈不是賠死了!都是從河里撈的。”魚販頭也不抬地答道。攀談中,魚販說,“大部分的川丁都是從渾河里抓的。用網子撈、下掛網粘、在淺水里放‘地籠子’都能捕到不少……”記者離開時,魚食檔口的生意依然很火,買小魚者接踵而至,魚販們一邊忙著生計,一邊將一條條死去的小魚倒進腳下的盆里。
記者感言:一位熱心老漢的電話,竟為我們揭開了渾河捕魚難禁的謎底。大魚吃小魚,渾河的小魚成了觀賞魚每天必進的“糧食”。我們常看見小魚被當成魚食在市場上賣,可誰曾思索小魚來自何處。母親河的生態環境還在遭到破壞,斬斷捕捉渾河魚的黑手,究竟靠誰?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