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日韩国产另类,香蕉碰碰人人a久久动漫精品,久久久久成人亚洲精品,成人在线激情视频,海外加速器试用三天

首頁 | 水產新聞 | 獨家專題 | 漁商阿里 | 漁資團購 | 水產人才 | 市場行情 | 水產技術 | 對蝦網 | 會議展會 | 水產視頻 | 水產論壇

企業推廣

  • 資訊
  • 技術
  • 產品
  • 企業
  • 招聘

搜魚高級搜索對蝦  羅非魚  金鯧魚  草魚  石斑  泥鰍  黃鱔  海參  小龍蝦  鰻魚  大閘蟹  

中國水產論壇
當前位置:首頁 > 水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魚類 > 技術綜合 > 正文

黃鱔養殖實用技術(下)

發布時間:2003/11/3 17:08:00  來源:  編輯:南方漁網  我來說兩句我來說兩句(0)
旺旺好漁資電商平臺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四、黃鱔的養殖方式近幾年隨著養殖業的發展,黃鱔的養殖一改往日的池塘單調飼養,出現許許多多新的養殖方式和技術,使養殖業實行多元復合結構立體開發,兼作混養相互促進,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F在挑選幾種有代表性的養殖方式介紹如下。

  (一)水泥池有土生態養鱔人工修建的水泥池,可3—5口池養,也可連片池養達一定養殖規模。利用在池中栽種少量的淺植蓮藕或慈菇等水生植物形成生態養鱔池。此法不需經常換水而水質始終保持良好狀態,池水中的營養物質可以隨時與土壤進行交換,池中生長的植物既可吸收水中營養物質,防止水質過肥,莖葉在炎熱的夏季還可為鱔遮蔭,從而為黃鱔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和經濟效益。鱔種投放一般每平方米放體長10—15厘米的鱔種3—4公斤(120—150尾),大小嚴格分開養。生態養鱔雖不要經常換水,但春秋季應每隔7—10天換水1次,夏季高溫4—5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1/3,以利水質肥而不腐,活而不淡。

  (二)水泥池無土流水養鱔與靜水有土飼養法比較,此法具有生長快,成本低,產量高,起捕方便等優點。選擇有長年流水的地方建池,有溫流水更好,設法調節控制水溫,使黃鱔一直處在適溫條件下生長。飼養池用水泥、磚砌成。在室外的鱔池面積為寬2米、長3米,在室內的為寬1米、長2米或寬2米、長2米。池壁高40厘米左右,并設直徑3—4厘米的進排水孔各一個,溢水孔一個,進水孔高出底部25厘米,排水孔與池底等高。溢水孔高出池底20厘米,與排水孔同一邊?卓谘b金屬網罩防逃。如規;B殖,可采用若干池并列成排,將幾排池又組合排列在一起,排與排之間,一邊設進水溝,高出池底25厘米,寬15—30厘米(視池多少而定),另一邊設排水溝,低于池底5-10厘米,寬15-30厘米。整個池外圍建一圈外池壁,高80-100厘米。設有總進水口與總排水口。飼養池建好后,將總排水口關好,灌滿池水浸泡1周以上,再將水放干,然后將底下排水孔塞住。灌水15厘米深,保持各小池有微流水,將鱔種直接放入,每平方米4-5公斤,規格大的可少放,規格小的可多放。這種飼養方法,由于水質清新,飼料一定要充足。投飼時將飼料堆放在進水口處,黃鱔就會戲水爭食。投飼管理參照前面飼養管理。還要加強巡視,注意保證水流的暢通,特別注意溢水孔的不可堵塞。要經常除掉殘渣污物。

  (三)網箱有土養鱔在閑置的小坑塘中飼養,黃鱔打洞逃跑不易防止,而水泥池一次性投資較高。有農民用網箱有土養黃鱔。其土建成本由水泥池每平方米10元左右,降到了每平方米2元左右。土池子不用太深,1.2-1.5米深即可,網箱大小隨池子大小而定。網箱用聚乙烯材料,密眼網的眼大小以黃鱔逃不出為宜,鋪在塘底及四周,在網上墊40厘米厚的泥土,土上種茨菇等水生植物,網箱中放養鱔。鱔種經消毒后下網箱,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2-3公斤。在黃鱔生長期,水深一般保持在10-15厘米左右即可;冬季防凍害,加深水位至50-60厘米,若是低洼的坑塘,最好網還高出池埂,用樁撐住,網高出池埂多少隨夏季洪水季節最高水位而定。

  (四)網箱無土流水養鱔由于黃鱔對水質要求較高,一般飼養方式放養密度較低,因而直接制約了其養殖產量與效益提高;利用網箱流水養鱔,增加放養密度,有很高的經濟效益。這種方式技術含量較高,風險也較大,因此不詳細介紹。

  (五)稻田養鱔利用稻田養殖黃鱔,成本低,管理容易,既增產稻谷,又增產魚,是農民致富的措施之一。一般稻田養鱔每平方米產黃鱔0.5-2.5公斤不等;可促使稻谷增產6%-25%。現介紹方法如下。1.稻田的整理 不干涸、不泛濫的田塊均可利用,面積不超過1000平方米為宜。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即可。稻田周圍用水泥板70×40平方厘米,銜接圍砌,水泥板與地面呈90°角,下部插入泥土中20厘米左右。如果是粗養,只需加高加寬田埂注意防逃即可。稻田沿田埂開一條圍溝,田中要挖“井、田、十”字形魚溝。溝一般寬30厘米,深30厘米。在田中央或者在田進水口處挖一個占稻田4%左右的水溜,深50厘米。所有溝溜必須相通。開溝挖溜在插秧后,可把秧苗移栽到溝溜邊。進排水口要安好堅固的攔魚設施,以防逃逸。稻田飼養形式多樣,可參照泥鰍稻田飼養形式。2.放養和管理 放養鱔種,50克左右的每平方米放10-20尾(1-2公斤),25克左右的每平方米放養30-40尾(1.5-2公斤)。插秧后禾苗轉青時,放養鱔種。稻田養鱔管理要結合水稻生長的管理。采取“前期水田為主,多次曬田,后期干干濕濕灌溉法”。即前期生長稻田水深保持10厘米,開始曬田時,鱔魚引入魚溜中;曬完田后,灌水并保持水深10厘米至水稻拔節孕穗之前,露田(輕微曬田)1次。從拔節孕穗期開始至乳熟期,保持水深6厘米,往后灌水和露田交替進行到10月份。露田期間圍溝和溝中水深約15厘米。養殖期間,要經常檢查進出水口,嚴防水口堵塞和黃鱔逃逸。3.投餌及培養活餌 稻田養鱔的投餌,與其它養殖方式有所不同。所投喂的餌料種類與一般養殖方式相同,投喂的方法不同,要求投到圍溝或靠近進水口處的凼中。稻田還可就地收集和培養活餌料;如誘捕昆蟲:用30-40瓦黑光燈,或日光燈吸引昆蟲喂魚。燈管兩側裝配有寬0.2米玻璃各1塊,一端距水面2厘米,另一端仰空45°角,蟲蛾撲向黑光燈時,碰在玻璃上撞昏后落水。漚肥育蛆:用塑料大盆2-3個,盛裝人糞、熟豬血等,置于稻田中,會有蒼蠅產卵,蠅蛆長大后會爬出落入水中。水蚯蚓培養:在野外溝凼內采集種源,在進水口挖淺水凼,池底要有腐植泥,保持水深幾厘米,定期撒布經發酵過的有機肥,水蚯蚓會大量繁殖。陸生蚯蚓培養見后面養殖方式。4.施肥 基肥于平田前施入,按稻田常用量施入農家肥;禾苗返青后至中耕前追施尿素和鉀肥1次,每平方米田塊用量為尿素3克,鉀肥7克。抽穗開花前追施人畜糞1次,每平方米用量為豬糞1公斤,人糞0.5公斤。為避免禾苗瘋長和燒苗,人畜糞的有形成份主要施于圍溝靠田埂邊及溜溝中,并使之與溝底淤泥混合。

  (六)庭院式黃鱔養殖養鱔池在院內家宅旁,樓頂平臺上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地方建池。若選擇土池子,在池底和池壁用油氈或塑料布鋪墊,縫隙處粘牢,防止黃鱔外逃。再鋪上30厘米泥土,注入20厘米深水。養鱔池最好有個溢水口,口子上用密網做好防逃設施。鱔種要求尾重25克左右較好(即40尾/公斤),放養密度為2.5公斤/平方米。若黃鱔餌料充足水源清新,常有微流水,密度還可適當增加。

  (七)浸稈養鱔養鱔池浸稈有兩個優點:一是為鱔魚提供較理想的棲息地,并可避免鱔魚之間互相糾纏。二是為各種魚類飼料物提供自然繁殖的良好場所,解決黃鱔飼養中的部分動物性飼料。具體做法如下:選擇用磚頭、水泥砌成的水深1米、面積20平方米的養鱔池(浸稈以底質為土質的更為有利),在池底鋪上一層厚15厘米的肥泥,在肥泥上鋪一層厚10厘米禾桿或麥桿等秸稈,上覆蓋幾排筒瓦,便成為黃鱔棲息的鱔窩,然后蓄上40厘米深的水,一星期后,水中生出許多小蟲,即可開始放養。每平方米放養3-4公斤鱔種,規格在30-40尾/公斤。投喂的飼料要減少些。

  (八)黃鱔、蚯蚓、芋頭混養養鱔池最好是水泥底面,池中間用池1/2面積堆土畦40厘米高,另外1/2水面水位最高保持30厘米,最低不能低于10厘米。在土畦中施肥種芋頭,土畦面層養蚯蚓。鱔魚白天鉆進土里,晚上出來覓食,蚯蚓既是鱔魚的活餌,又能松土助芋頭生長,芋頭的莖葉在夏天可為黃鱔遮蔭,黃鱔的排泄物為芋頭的肥料,共生互利。每平方米水面(不算土畦面積)放鱔魚種3-4公斤。蚯蚓的培養參照鱔蚓合養。若蚯蚓做餌料不夠,可適當投喂其它餌料。

  (九)流水鱔蚓合養這種養殖方法由于水質一直良好,且有優良的活餌料蚯蚓供黃鱔攝食,因而黃鱔不易發病,生長快、產量高、經濟效益好。選擇有常年流水的地方建池。磚砌水泥池,面積30-100平方米均可。池壁高80-100厘米,在對角處設進水口和出水口,均裝好防逃設備。在池中堆若干條寬1.5米、厚25厘米的土畦,畦與畦之間距離20厘米,四周與池壁也保持20厘米距離。所堆的土一定要含豐富的有機質,以便于蚯蚓繁殖,黃鱔鉆洞和藏身。土堆好后,使池中水深保持5-10厘米,然后每平方米土面積放大平2號蚯蚓種2.5-3公斤,并在畦面上鋪4-5厘米厚的發酵過的牛糞,讓蚯蚓繁殖,以后每3-4天將上層被蚯蚓吃過的牛糞刮去,每平方米加鋪新的發酵過的牛糞4-5公斤。這樣過14天左右,蚯蚓大量繁殖,即可放入鱔種。放養密度要看鱔種規格而定,以整個池包括養蚯蚓面積計算,每公斤30-40條的,每平方米放4公斤;每公斤40-50條的,每平方米3公斤。鱔種放入后,池中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一直保持微流水,以后3-4天將畦面舊牛糞刮去一層,然后每平方米加4-5公斤發酵過的新牛糞,保證蚯蚓不斷繁殖,供鱔魚自己在土中取食,不再投飼別的飼料。

  (十)蓮藕、鱔和鰱鳙魚生態兼作蓮藕塘中有許多底棲動物、水生昆蟲、小型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浮游動物和低、高等水生植物。可利用空間實行立體種養殖。池塘的改造參照前面的鱔池建造。只是塘底淤泥比一般養鱔池要厚些,在30-40厘米,并在泥中摻拌一定量的植物秸稈和豬牛雞糞等。水深保持在20-50厘米。春季下藕種時應相應減少藕種量,一般每畝田藕種200-250公斤;放鱔種規格在30尾/公斤左右的每平方米放1公斤左右,搭養鰱鳙魚規格每公斤10-15尾每平方米放1尾,在6月前后補放夏花每平方米放10尾左右。黃鱔光靠天然活餌不夠,要投部分動物性餌料補充。鰱鳙魚食浮游動物,定期向池塘中潑灑發酵的糞水,在5-9月期間每月潑灑一次,每次每畝用量50-100公斤。

    五、黃鱔的供餌、囤養及雄苗馴化技術(一)餌料供給黃鱔最喜歡吃的是活餌料,要能保證在生長期有足夠的活餌供給,養殖戶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的情況安排不同季節的餌料供給。一般有以下方法:1.養殖“茬口”的合理安排 通過食物鏈的轉化為養鱔提供部分飼料,在早春時可以在黃鱔池中引進一些蟾蜍、培育小蝌蚪或放一些白鯽、泥鰍,既可以緩解鱔魚纏繞在一起引發死亡的危險,又可以自行繁殖;另外在池底放養一些螺獅,黃鱔能去殼食肉,甚至能連殼吞下。2.蚯蚓的采集及繁殖 蚯蚓是鱔魚最愛食用的鮮活餌料,鱔魚體重增加幾乎60%以上是依賴于蚯蚓的投給。養鱔需求量大,光靠人工搜集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可以利用池邊空地進行人工培育。3.雜魚、蝦螺、蚌的捕撈 在小溪、溝渠、湖汊中捕撈到魚蝦,大的用來出售、食用,小的用來喂養鱔魚。螺、蚌類分布較廣,只需用趟網或蚌耙撈取即可。捕得的小魚、小蝦經切碎后投喂;螺蚌類則去殼后取肉切細或絞碎作補充飼料源。4.水蚤、輪蟲的撈取 每天清晨,到小溝或水比較肥的水塘內用密布網(25號浮游生物網)撈取。挑掉臟物,即可喂養鱔魚。5.蠅蛆的收集及培殖 蠅蛆不僅可采集,也可自己培殖。如在池上吊上一些豬腸、魚腸、腐肉,讓其自行腐爛、變質,經蒼蠅叮咬后生蛆,掉入池中作餌料。6.屠宰場下腳料的合理利用 把畜禽的下腳料如血液、心肺與內臟等收集來,沖洗干凈后切細或絞碎煮熟后喂鱔。7.新鮮豆漿的配制 豆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故投喂新鮮豆漿,同樣可以緩解鱔魚餌料的不足。8.飼養黃粉蟲 黃粉蟲是黃鱔特別是幼鱔的好飼料,易飼養,只需麥麩和青菜葉即可。一般養殖條件下大約2公斤麥麩可生產0.5公斤鮮黃粉蟲。9.蠶蛹的回收再利用 從繅絲廠購買來的蠶蛹,曬干后投到鱔池中,喂鱔效果也好。10.拓植瓜果、蔬菜、豆餅、菜餅、米糠、麩皮等 盡管這些植物餌料鱔魚食后體重無明顯增加,但在鱔魚主食脫節的情況下,也可應急。投放的方法為:將瓜果、蔬菜切成條狀、絲狀投喂。豆餅、菜餅、米糠、麩皮直接投喂,投飼率1%-3%。隨著黃鱔養殖的發展,用全人工配合飼料飼養黃鱔也已開始,有不少飼料公司有黃鱔的配合飼料出售;也有用鰻魚配合飼料投喂黃鱔的,據有的養鱔戶反應,鱔魚吃食后效果不錯。(二)黃鱔的囤養管理黃鱔在全年的銷售中有較大的季節差價,因此在城郊有許多黃鱔專業囤養戶;一般是從8月份開始收購黃鱔,囤養到春節前后出售。囤養也要有技術,否則會出現黃鱔大批死亡。下面介紹囤養技術。1.囤養前的準備工作(1)鱔體消毒 囤養鱔入池前一般要先進行消毒,消毒方法見病害防治部分。(2)囤養密度 囤養密度要根據囤養池的底質、水質、理化因子以及養鱔者的管理技術水平等方面綜合考慮。一般成鱔(8-10尾/公斤)囤放密度為:10-25公斤/平方米。如果是初次養鱔或經驗不足時,囤放密度應適當降低,相反,還可適當提高。(3)囤鱔入池方法 囤養鱔數量較多時,可采用間日分級多次投入。先放入較大個體,待大個體全部進入泥土中,再放入一般個體,后放入稍小個體。囤養過程中,捕到或購到黃鱔經消毒后隨時可入池。囤放時,盡量使黃鱔全池分布均勻。切實把握好囤放密度。2.囤養管理 囤養管理期從囤放鱔入池之日起(一般在11月中下旬)至春節前后。管理前階段,水溫在10-15℃之間,黃鱔仍攝食,此時要做好投飼、水質、防病等方面管理。當水溫下降到10℃以下時,黃鱔就進入冬眠,水溫在5℃以下時,則須進行越冬防凍管理。(1)囤養期前階段管理 黃鱔喜食鮮活的動物性飼料。最喜食蚯蚓、蠅蛆和河蚌肉,囤養時,最好投喂這些鮮活食料。投飼一般在囤放2-3天后進行。第一次投飼量為囤鱔總重量的1%-2%,次日檢查,如果飼料基本吃盡,投飼量可增加到總重量的2%-4%,如有較多剩余,則適當降低投飼量。投飼量常根據水溫的變化進行調節。水溫高可多投,水溫低應少投或不投。黃鱔在長期饑餓時,有自相殘食的習性,所以投飼一定要充足。囤養階段,對投喂的飼料必須新鮮量足,并及時清除殘餌,加注清水,預防感染疾病,防止水質敗壞。投飼原則是晴天多投飼,陰天少投,雨天不投。投飼應堅持到黃鱔完全拒食為止,這樣可有效防止囤養期間黃鱔掉膘。(2)越冬管理 秋末冬初,水溫降到10℃以下,黃鱔停止攝食,開始鉆入泥下20-40厘米處進行冬眠,此時,要做好越冬防護工作。其主要方法是排干池水,并始終保持土壤濕潤及表面清潔。雨天、雪天要做好排水、除雪工作,不可使池中有積水、積雪等。嚴寒冰凍來臨之前,需蓋一層干草防凍。在冬眠期間,鱔池內不可隨意走動或堆積重物,以免壓實地下孔道,造成通氣堵塞,影響黃鱔的呼吸。一般為了易管理、易捕,不采用深水越冬。3.囤養鱔的起捕 囤養鱔的起捕一般在春節前后。起捕前,要清除池中雜物和爛泥。如果池泥較硬,可注水將其浸透變軟,再進行捕捉。起捕時,可先將一個池角的泥土清出池外,然后用雙手逐塊翻泥進行捕捉,而不宜用鋒利的鐵器挖掘,避免碰傷鱔體。最后將剩下的泥土全部清出作肥料用,來年飼養或囤養時再換上新土。捕得的黃鱔都要用水沖洗干凈,再暫養在水缸等容器內,一天換水2-3次,待黃鱔體內食物排出,即可起運銷售。暫養開始時和24小時后各投放青霉素30萬單位,同時,每隔3-4小時需用手或小抄網伸入容器底部朝上攪動,以免體弱的黃鱔長時間壓在底部而死亡。(三)黃鱔雄化育苗技術黃鱔每年從5月一直到8月,雌雄交配產卵,產卵時間較長;6月開始孵化到9月;7-10月間鱔苗發育生長,10月生長發育到第二年2月間稚鱔長成幼鱔并越冬;第二年2—5月成鱔生長發育,開始第一次性成熟為雌鱔,5月以后進入交配產卵。產卵后的雌鱔從7月到第三年4月間繼續生長發育,卵巢漸變為精巢,到第三年5月以后第二次性成熟為雄鱔,以后終身為雄鱔不再變性。也就是黃鱔具有特殊的性逆轉特性。如對其進行雄化育苗可加快生長速度,提高增重率。實踐表明,黃鱔在雌性階段生長速度只有逆變成雄性階段的30%左右,也就是雄黃鱔的生長速度及增重率比雌性提高一倍以上(從鱔苗到雌性鱔,有兩年時間生長緩慢)。因此在生長較慢的鱔苗階段喂服甲基睪丸素,使其提前雄化,可較大幅度提高鱔魚養殖產量,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1.雄化對象 雄化對象以專育的優良品種為佳,在鱔苗腹下卵黃囊消失的夏花苗階段施藥效果最好,雄化周期短;單重達20克左右的幼苗期開始雄化也可以,但用藥時間要長些;單重達50克以上的青年期黃鱔進行雄化,要在入秋時才能進行,開春以后還要用藥10天左右,效果才明顯。2.施藥方法 夏花苗種階段施藥,前兩天不投食,第三天喂給熟蛋黃,先將蛋黃調成糊狀,每兩天蛋黃加入含甲基睪丸素1毫克的酒精溶液25毫升,充分攪勻后投喂,投喂量以不過剩為準,連續投喂6天后,改喂蚯蚓漿,用藥量增加到每50克蚯蚓用2毫克甲基睪丸素(先以5毫升酒精溶解),連續投喂15天即可雄化。經此處理的鱔魚,一般不會再有雌性狀態出現,投藥期食臺面積應比平時要大些,以免爭食不均。如果對單條體重15克以上的幼苗進行雄化,以500克活蚯蚓拌甲基睪丸素3克的用藥量連續投喂一個月即可完全雄化。3.加強管理 雄化期間池內不宜施用消毒劑,但可施用氧化鈣或生石灰,施藥濃度為春秋季5-10ppm,夏季10-20ppm,施用前可用扦在巢泥上插一些洞,以利有害氣體的氧化排出。雄化后的良種攝食量大為增加,投食量應相應增大。

    六、黃鱔的起捕、暫養與運輸(一)黃鱔的起捕1.排水翻捕 把池中水排干,從池的一角開始翻動泥土,不要用鐵鍬翻土,最好用木耙慢慢翻動,再用網撈取,盡量不要讓鱔體受傷。起捕率高達98%。2.網片誘捕 用2-4平方米的網片(或用夏花魚種網片)置于水中,網片正中置黃鱔喜食的餌料。隨后蓋上蘆席或草包沉入水底,約15分鐘后,將四角迅速提起,掀開蘆席子或草包,便可收捕大量黃鱔,起捕率高達80%-90%。3.鱔籠網捕 用帶有倒剌的竹制鱔籠若干個,其內放一些鮮蝦、小魚、豬肝等誘餌,放置在池底水中,夜晚半小時左右取一次。一般可捕獲70%-80%。4.鉤捕 可用黃鱔最喜歡的蚯蚓作釣餌。找到黃鱔洞后,將帶餌的鉤伸到其穴洞內,待黃鱔吞餌后將其迅速釣出,動作要快,拉出水面后立即將黃鱔放入魚簍內。釣黃鱔的鉤有四種:(1)硬鉤 用自行車輻條等廢鋼絲磨制而成,后端加上一段竹筷做的柄即可使用。(2)軟鉤 制鉤材料同硬鉤,鉤長4-5厘米,只是鉤柄較長,鉤柄最好用藤條(寬約0.5厘米)做成。(3)軟硬鉤 在軟鉤的基礎上,加長藤條,約長30-40厘米。藤條一頭是鋼鉤,另一頭是長20厘米,呈鼠尾狀的竹梢。使用時將竹梢尖與鉤體平行插進裝在鉤上的蚯蚓,起到硬鉤作用,黃鱔一旦咬鉤,竹梢與鉤立即脫離,則能發揮軟鉤的長處。(4)線釣鉤 用三號或四號縫衣針、維尼龍線和竹扦制成?p衣針彎成鉤狀,竹扦長約20厘米。維尼龍線一端扎住吊鉤(縫衣針)中間,線的另一端扎在竹扦上。誘餌穿在吊鉤上。傍晚,把裝好的吊鉤放入富有水草的河邊水底,竹扦牢固地插河岸上,2-3小時后或第二天早晨收回釣鉤。用鉤捕黃鱔,回捕率在50%-70%,勞動強度較大。5.草包張捕 把飼料放在草包內擱在平時喂食的地點,黃鱔就會鉆入草包,將草包提起即可捕捉到黃鱔。6.扎草堆捕鱔 用喜旱蓮子草或野雜草堆成小堆,放在岸邊或塘的四角,過3-4天用網片將草堆圍在網內,把兩端拉緊,使黃鱔逃不出去,將網中草撈出,黃鱔即落在網中。草撈出后,仍堆放成小堆,以便繼續誘黃鱔入草堆然后捕撈。這種方法在雨剛過后效果更佳。7.迫聚法捕鱔 迫聚法是利用藥物的刺激造成黃鱔不能適應水體,強迫其逃竄到無藥性的小范圍集中受捕的方法。(1)茶籽餅(茶枯) 茶籽餅含皂甙堿,對水生動物有毒性,量多可致死,量少可迫使逃竄。每畝水田用5公斤左右。茶籽餅應先用急火烤熱、粉碎,顆粒不大于1厘米,裝入桶中沸水5升浸泡1小時備用。(2)巴豆 藥性比茶枯強。先將巴豆粉碎,調成糊狀備用。每畝水田用250克,用時加水15公斤,用噴霧器噴灑。(3)辣椒 選最辣的七星椒,用開水泡1次,過濾;再用開水泡1次,過濾,取兩次濾水,用噴霧器噴灑,每畝水田用濾液5公斤。迫聚法可分為流水和靜水兩種迫聚法。流水迫聚法用于可排灌的稻田。在田的進水口處,做兩條泥埂,長50厘米,成為一條短渠,使水源必須通過短渠才能流入田中,在進水口對側的田埂上開2-3處出水口。將迫聚物質撒播或噴灑在田中,用耙(耙寬1米,用10厘米長圓釘制成)在田里拖耙一遍,迫使黃鱔出逃;如田中有作物不能耙時,黃鱔出來的時間要長一些。當觀察到大部分黃鱔逃出來時,即打開進水口,使水在整個田中流動,此時黃鱔就逆水游入短渠中,即可捕捉,分選出小的放生,大的放在清水暫養。靜水迫聚法用于不宜排灌的田。備半圓形有網框的網或有底的淺籮筐。將田中高出水面的泥灘耙平,在田的四周,每隔10米堆泥一處,并使其低于水面5厘米,在上面放半圓形有框的網或有底的籮筐,在網或籮筐上再堆泥,高出水面15厘米即成。將迫聚物質施放于田中,藥量應少于流水法,黃鱔感到不適,即向田邊游去,一旦遇上小泥堆,即鉆進去。當黃鱔全部入泥后,就可提起網和筐捉取。此宜傍晚進行,翌晨取回。8.幼鱔捕捉 池中飼養的幼鱔需要移到別的池中,每一平方米可以放3-4個干枯的絲瓜筋,過一會幼鱔就會自動鉆進去,用密眼網或其他較密的容器裝絲瓜筋,就可把幼鱔捕捉起來。(二)黃鱔的暫養和運輸商品黃鱔在市場銷售或裝運出口之前,都要有一個暫養過程。如果不暫養或暫養措施不當,在運輸中會大批死亡,死亡率達90%左右。下面講講黃鱔的暫養和運輸方法。1.暫養 暫養黃鱔的容器主要有水缸、木桶、水泥池。其中水缸、木桶既適于收購站使用,也適于家庭暫養使用。容量為60公斤的缸或桶,氣溫23-30℃時,可貯存黃鱔30公斤,另加清水25公斤,并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選用下列一種安全措施。每隔6-8小時徹底換水一次(48小時后成活率96%)或在開始時和24小時后各施放青霉素30萬單位(48小時成活率90%)。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時,每隔3-4小時需用手或小抄網,伸入容器底部朝上攪動一番,使體弱的黃鱔不致長時間壓在底部而死亡。在后種情況下,如果暫養時間需要延長,則應在48小時內徹底換水一次,并再次投藥。在暫養缸、桶、池中投放一定數量的泥鰍,可提高黃鱔的暫養成活率。2.運輸 黃鱔的運輸方法應根據數量的多少和交通情況,分別采用木桶裝運、濕蒲包裝運、機帆船裝運或尼龍袋充氧裝運等。不論哪種裝運方法,起運前都必須將病、傷的黃鱔剔出,同時要認真檢查一下運輸途中的用具是否完備。(1)木桶裝運 木桶的優點是,既可作為收購、暫養的容器,又適于車、船運輸,裝卸、換水等操作管理也比較方便。這樣,從收購、運輸到銷售不需要更換容器,既省時又省力,所以通常用木桶裝運。桶的規格是圓柱形,用1.2-1.5厘米厚的杉木板制成(忌用松板),高67厘米,桶口直徑50厘米,桶底直徑46厘米,桶外三道箍,附有兩個鐵耳環,以便于搬運。桶口用同樣的杉木板做蓋,蓋上有若干條通氣縫。水溫在25-30℃,加水20-25公斤為宜;天氣比較悶熱時,每桶的裝載量應減至15-20公斤。途中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定時換水,經常攪拌。氣溫較高時,每隔2-3小時就需換一次水,換的水以清凈的活水(如江水、河水)為最好。(2)蒲包裝運 如果黃鱔數量不多,途中時間在24小時以內,可采用蒲包裝運。蒲包應洗凈、浸濕,每包盛裝25-30公斤,再連包裝入籮筐或水果簍中,加上蓋,以免裝運中堆積壓傷。氣溫較高的季節,應在筐上放置冰塊,以起到降溫保濕的作用。在11月中旬前后,用此法裝運,如果能保持濕潤(不用冰塊),3天左右一般不會發生死亡。(3)機帆船裝運 如果黃鱔數量較大,途中時間在24小時以內,又有水路通航時,可直接用機帆船船艙裝運。黃鱔和水的比例為1∶1,即1公斤黃鱔1公斤水。這種裝運方法,不但運費低,而且成活率高,可達95%以上。但要注意,凡是運過柴油、汽油、桐油或當年上過桐油的船,都不能裝運黃鱔。凡運過石灰、食鹽、辣椒、化肥、農藥等有毒或刺激性較強的物質的船,未經徹底清洗,也不可裝運黃鱔。另外,每隔一定時間需赤腳下艙底部將底部的黃鱔翻上來(應事先剪去腳趾甲,避免擦傷鱔體)。水質不好時,須泄出一部分水,加添新水。(4)尼龍袋充氧運輸 每袋裝10-15公斤,加水淹沒鱔體,充氧后緊扎袋口運輸。一般多因數量少,才采用此法進行空運。3.暫養、運輸中的死亡原因及對策 黃鱔在暫養、運輸過程中,發生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發燒”缺氧,使鱔窒息。所謂“發燒”,是指裝黃鱔的容器內水溫顯著升高,如果不及時換水,水質進一步惡化,直至呈暗綠色,并有強烈的腥臭味,這時水中嚴重缺氧,大批黃鱔會窒息而死。但這時體質比較健壯的黃鱔,往往能擠到表層,奮力豎身昂頭,直接呼吸空氣,因而不會發生死亡。缺乏經驗的人常被這種表層假象所蒙蔽,實際上表層以下的黃鱔已經相互糾纏成團,急待搶救或已經大量死亡。產生“發燒”的原因,是因為黃鱔體表富含粘液,容器內魚的密度又大,如果不及時換水,粘液越積越多,它在被細菌的分解過程中,能很快地將水中的溶解氧消耗完,并產生熱量,從而使水溫顯著升高。所以在貯運時使用青毒素等抗生素,加放少量的泥鰍,上下竄動,使黃鱔減少相互纏繞,降低發燒病的發生率,并及時換水,可以提高成活率。(2)魚體受傷引起死亡。用鉤捕獲的黃鱔,往往會使頭部受傷;用破損的篾簍或其它粗糙鋒利的容器盛裝,會使體表創傷;集中盛放時相互用嘴咬,一般是尾部咬傷。受傷黃鱔,往往受強者的擠軋而沉沒于容器的底部。所以在暫養和運輸時,要將病、傷的黃鱔剔出;容要盡量光滑,無破損;密度要適量。(3)水溫升高造成死亡。水溫的上升能引起黃鱔本身耗氧量的劇增。比如水溫在8.5-10℃時,黃鱔平均耗氧量每小時每公斤為38.74毫克;在黃鱔最適水溫的23-25℃時,耗氧量躍增到每小時每公斤為326.34毫克;水溫上升到30-34℃時,耗氧量劇增到每小時每公斤為697.54毫克,這樣高的耗氧量,自然易引起水中缺氧而死魚。所以貯運黃鱔最好是春、秋季節,水溫在25℃以下;并要定時換水,經常攪拌,保持最適溫度。 
 
編輯:南方漁網 訪問人次:3450 關鍵字:黃鱔,  >> 更多資訊進入水產新聞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發表評論
用戶昵稱:

評論內容:
滑動完成驗證:
 

品牌推廣

咨詢:0779-2029779

第十七屆農聘中國水產人才網絡招聘會

農聘-水產人才網

獵弧英雄

蝦青素

強肝

手機版水產門戶網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水產前沿廣告

海洋與漁業

圖文推薦

更多

最新技術綜合

更多

紅法活體蝦青素

今日要聞

更多

熱點推薦

更多

關于我們 | 企業推廣

會員服務 | 網站動態

聯系方式 | 友情鏈接

付款方式 | 網站地圖

服務專線:0779-2029779

傳  真:0779-2030003

郵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響力的水產網站--水產門戶網

廣西南信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桂ICP備11001749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桂B2-20050073

X

中國水產門戶網微信平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