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養殖池的整理與準備
1.養殖池大小為20~50畝,池中間應挖有中間溝,深度不小于1.5m。
2.池底應耙耕、曝曬,使淤積黑化灘泥充分氧化分解,同時施用60~80kg/畝的生石灰清池,殺滅細菌及野雜魚。
3. 4月中旬蝦池進水施有機肥,繁殖基礎餌料生物,最好同時放養一些沙蠶、蜾贏蜚等,作為魚苗的餌料。
4.養殖池周圍無大的工業生活污染及有害物質存在。
二、黑鯛魚苗的投放
1.黑鯛魚苗最好來源于野生苗(圈網捕為主)。規格150g以上,養至12月份,尾重可達500g。
2.放養時間5月中旬,水溫大于14℃,魚體要求體表無掉鱗,對刺激反應靈敏,無其它病癥。
3.入池前用1.5×10-6的90%晶體敵百蟲水溶液浸洗1~2分鐘,去除寄生蟲。
4.放養密度350~400尾/畝,可適當混養梭魚。養殖成活率大于95%。
三、養殖管理
1.以鳀魚、玉筋魚、雜魚為主,并間隔投喂扇貝邊等下腳料。投喂量為魚體重的5%~7%,每日投喂2次,且每20天根據測量的魚體重量變更1次。對投喂的餌料一定要沖洗干凈,必要時可適當切成小塊。另外,養殖過程中穿插適當投喂一些眼子蝦,使魚的體表有光澤,減少養殖魚體黑化現象。
2.魚苗初入蝦池,易受驚,投喂較難,應慢慢馴化。具體步驟:先選準一處水深1.8~2m以上、池底平坦、無雜物、水質較好的地方作為定點投喂場所,在投喂時漸漸引誘至此。方法是先全池喂,再每天向指定場所移動5~8m,經15~20天馴化即可成功。
3.每10~15天換水1次,每次的換水量為20%~30%,當水色呈黃綠、油綠、茶褐色時,透明度30cm左右,魚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在7~8月氣溫、水溫較高時,應5~7天換水1次,同時依水質狀況,適當調整,盡可能避免池水的大排大進。池水水質變化大,會影響魚的正常攝食及休息。
4.對待魚病要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具體應做到魚攝食場所掛上藥袋,每半月潑灑1次1×10-6的漂白粉消毒,每月開頭的5~7天,餌料中間隔拌有2‰的土霉素、氯霉素、呋喃唑酮等預防性藥物。勤于觀察,對發現的病魚及時診治,對癥下藥。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