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目前鱔魚養殖苗種主要來自于野生,由于野生苗種資源有限,炒苗倒苗現象日益頻繁,導致病害傳播蔓延,養殖者往往買到攜帶病原體的苗種,嚴重損害了養殖者的經濟利益。現特將我省養殖戶對鱔魚自然產卵人工孵養的方法整理歸 鈉,介紹如下:
一、產卵前工作
準備好產卵箱和孵化箱及孵化篩和水槽水盆等。提前一個月將產卵箱和孵化箱放置下水,并投放好水花生和水油草讓其生長。產卵箱可用養殖商品鱔魚網箱代替,也可用火片網布3米×4米×1.5米規格制作。孵化網箱規格宜小,便于操作,可用25目網片按1.5米×1米×1米規格制作。要求網縫接頭牢靠結實,雙縫線縫制。孵化篩用寬20厘米、厚2厘米木板,接成40厘米×50厘米見方木框,底部用25目網布封底。木框也可根據水槽和水盆的水面大小而定。
投放親本或卵巢前一周,網箱內用10克/米3漂白粉或150克/米3生石灰潑灑消毒,潑灑完成,再用清水潑灑一次,避免生長的嫩草葉燒死。
二、親本投放與挑選
鱔魚的繁殖季節,是每年的4-8月,其中5-6月為產卵高峰期,3月底至7月初都是投放親本的最好時機,雌雄易分辨。挑選親本較為嚴格:①視體質健壯、體表光滑不帶傷痕為首選,凡肛門紅腫或外翻都不能采用。②從當地收購的籠捕、草堆誘捕或網捕的鱔魚中,盡量挑選生長較快的體色為深黃或淺黃色品種。③以腹部明顯膨大,柔軟富有彈性,肛門微紅或不紅者為母本;以腹部緊縮,尾部細瘦,體長明顯大子母本者為父本。
三、雌雄投放比例與密度
適當增加雄性魚的數量,可以刺激雌魚產卵效果,可獲得較高的產卵率及受精率。雌雄比例宜3:4。產卵網箱投放 1500-1750克/米2,雌9-10尾、雄12-13尾。個體重75克左右最佳,每尾懷卯量在500粒左右。實際養殖中,很少一次能放足親本,根據收購情況可分期分批投放。
四、采集卵巢
鱔魚在自然產卵前,先吐出泡沫堆成巢,將卵產在泡沫中,并借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發育。卵粒為黃色,卵徑 2.5-4毫米,卵分批產出,沒有粘性,比重大,為沉性卵,筑巢于水草的間隙中。當我們發現產有卵巢時不驚動它,有恐親 本還未產完及卵體嫩弱。須待第二天用瓢或小盆,將泡沫帶卵輕輕撈起,再放于孵化網箱中浮于水草根系上,或放入孵化篩里進行孵化。
五、孵化育種
孵化有兩種方法:①將裝有卵巢的孵化篩浮放在水面,浸水深7厘米即可。控制浸水深度方法:篩框的四角吊有鐵絲或繩索,也可在篩框底部向上7厘米處的外緣用泡沫板夾在木板中再釘一層薄板,然后放置小石頭調控浸水深度。優點:脫落的卵粒不會沉底死亡,孵出的小苗在木框中易觀察好掌握。當脫膜苗卵黃囊吸收散群時,還可做暫養箱,投餌喂飼幾天再轉出,適宜規模化孵化及培育苗種。孵化篩應放在注有流水的水槽或盆中,也可放置靜水面稍大的水泥池或池塘邊孵化。②網箱孵化:將采集到的卵巢放在經培育長滿水生植物、模仿親本在產卵箱中的位置放人即可。
孵化出苗時間,一般7天左右就脫膜出苗,此時體長1.3厘米左右,經 4-5天原卵黃囊吸收完,就開始離群覓食,此時全長2.5厘米左右。為了苗種規格盡量一致,大約5-6天內采集的卵巢可歸放人一個孵化篩或孵化箱內。
六、投餌管理
當親本開始投放2-3天后,即跟著少許試投鮮魚塊、蚯蚓、螺螄肉等引誘開口,當投放有一定數量時,可絞鮮魚漿拌合鱔料一起投喂。隨著親本不斷增加,投餌量也應跟上,總量應控制在體重的4%左右。已脫膜稚魚,在等待卵黃囊吸收即將散群時,要主動及時投喂紅蟲或熟蛋黃或魚肉漿,切忌幼苗因餌料未跟上或餌料不足,沒吃上第一口餌而“打漂”或“老口”。在孵化箱中孵出的苗,一般當年不動就在原箱中養殖。孵化篩中出的苗,一般集中歸類進行強化培育。
七、結尾
經人工孵化的苗,當年幼苗可長到6-12厘米,經第二年養殖可達20-25厘米,體重20-25克。第三年可做商品鱔養殖。親本鱔產卵后,即是商品鱔養殖對象。養殖戶若能拿出 2-3口商品箱來放養親本,每年可采集200-300個卵巢,即可孵出1萬-1.5萬尾小苗,這樣基本上能解決一般家庭養殖的苗種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