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中國水產科學院成果,史氏鱘是特有淡水經濟魚類,具有個體大、生長速度快、經濟價值高等特點,由于其難以養殖和濫于捕捉,造成鱘魚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并面臨枯竭。
經過多年的研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解決了史氏鱘苗種繁育、誘導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池塘和集約化養殖過程中一系列關鍵技術,適宜水溫可加速其卵黃的吸收,水溫太高,魚苗活動劇烈導致能量消耗過多,水溫太低,發育受阻,這都會造成鱘魚大批量死亡,同時鱘魚苗對水中溶氧要求較高,這些指標是決定魚苗培育成功的關鍵。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完整的規范人工繁殖和養殖工藝,在配合飼料、魚病防治以及鱘鯉雜交種苗優勢利用方面亦取得長足進展。
五年來,共培育種苗160余萬尾,生產商品魚30余萬公斤,產值5300余萬元。尤其是選留的117尾后備親魚,為今后鱘魚產業化奠定了基礎。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