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對蝦養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對蝦養殖面積和產量不斷擴大,特別在海南、廣東、廣西三省區,對蝦養殖已全面鋪開。但在對蝦養殖過程中,也遭遇到許多新的問題,其中,對蝦的水質處理就困擾著許多養殖戶。養魚蝦,先養水。這是一個常識,但真正能把水質處理得很好還是有些難度。
1 處理水質的方法
(1) 當pH變化小于0.4而溶氧在4—8ppm時,表明水質穩定、良好。
(2) 當pH變化超過0.4而溶氧在4—8ppm時,應投放碳酸鈣、碳酸氫鈉等緩;中劑來穩定pH值。
(3) 當pH變化超過0.4而溶氧早上低于3ppm,并且中年溶氧超過9即ppm時,這表明池水中藻類過多,藻相惡化,應用3ppm光合細菌+沸石粉處理或用1ppm芽孢桿菌處理。
(4) 當pH值和溶氧都很低時,這表明池底老化,應投放螯合物+益生菌或底質改良類來處理。
這個是我們從眾多的水質指標(包括透明度、溶解氧、酸堿度、硬度、氨氮、亞硝酸鹽等)中選取一種最簡單的對水質的判斷和處理方法。
水質處理就是為了營造良好的養殖水域環境,能否營造出一池好水,是整個水產養殖管理的關鍵。養殖早期的水,因其關系到池塘浮游單細胞藻類的種群結構,適宜的水色和透明度,細菌含量及種類,菌種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等問題顯得格外重要。在養殖生產中,必須先養好水,等池水顯出一定的水色,才能放養苗種。在放苗前肥水,可每公頃用米糠50—100公斤+豆粕100—150公斤+魚粉20公斤+有益微生物+水充氣3—7天后使用。
可見,養殖早期培養優良的浮游藻類,造成適宜穩定的水色和透明度,培養有益微生物優勢種群是養殖池塘早期的關鍵措施。所以,池塘經過常規處理和池水消毒后,必須先養好水才投放苗種。
養殖前期只進水不排水,每天可添進5cm左右。養殖中后期,根據池水透明度和水色變化,如確需換水可采用少換、慢換的方式,透明度控制在30cm以內,日換水量控制在5%以內。有條件添加淡水的,盡量添加淡水。現已證明,南美白對蝦(還有中國對蝦和斑節對蝦)對鹽度變化的適應能力都較大,只要一次變化的鹽度不超過5,即使鹽度下降到5以下,也能照常成活,對生長不會有不良影響。
換水時應注意:
(1)改白天換水為夜間換水,
(2)先快速放水后進水,
(3)不納潮頭水,
(4)嚴禁納用已污染的水(包括赤潮水)。
2 幾種情況下的水質處理技術
2.1 水瘦如何調
瘦水一般呈淺綠色、土黃色,透明度高,這時水較清,浮游植物極少。另外,有些池塘藍,綠藻過多,也可造成瘦水。可在晴天的上午9:00前后少量施無機肥(尿素、磷肥等),可連續數天,至水色為黃綠色為止。盡量避免施用有機肥。
2.2 水呈醬油色如何調
水呈醬油色是因為水中的浮游植物、有機物過多且藻相組成較差或底泥太厚所致。有條件的可先換一些老水,加注新水。無法換水的,可先用沸石粉沉降懸浮的有機物再配合微生物制劑使用。對于懸浮有機物特別多的魚池,可用少量高錳酸鉀降低有機物耗氧量和水的粘度,調節水體的透明度。
2.3 水呈現乳白色如何調
水呈乳白色主要是浮游動物如輪蟲、橈足類,枝角類過多所致,這種情況可用殺蟲劑殺死部份浮游動物,以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長,將水調綠。
在養殖過程中,應定期經常使用光合細菌及其他有益的微生物制劑,培養有益微生物生長優勢,可以有效地促進有機物分解,防止底質惡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效果不錯。在水質處理時,我們認為:
(1)容易做水不一定是好事,這表明可能有機質過多;
(2)水色困難不一定是壞事。這表明可能水源良好;
(3)過分依賴于無機肥,90%的藻相情況不良或不穩定。
3 對蝦發生病毒性疾病時的水質處理
開始發生白斑病、托拉病毒、黃頭病毒時,第一件事要清除所有的藻類,而旁邊未發病的蝦池也要及時改變藻相。技術措施為使用微生態制劑5公斤/畝+有機螯合物7公斤/畝,傍晚時加入沸石粉,一直到除掉藻類后,才改成3ppm光合細菌連續處理。同時,溶氧保持在4ppm以上,切忌大量換水,此時應以穩定水質和池底為主。在穩定水質后,投放藥物予以治療,用藥原則為:
(1) 在池蝦可耐受范圍內, 同一時段高劑量少次比低劑量多次更有效:
(2) 體表病用法藥浴法,體內病用口服法。
(3) 若蝦不吃,則口服無效
以上是對蝦養殖前期、中期、后期和疾病發生期的水質處理方法和技術,不足之處和大家共同探討。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