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淡水白鯊學名為蘇氏圓腹芒[Pangasius suthipowler(Fowler)]。隸屑于鯰型目、芒科、 圓腹芒屬。主要分布于東南亞一帶。1978年我國引進此魚,由泰國 ADK公司的泰藉華人蔡友光先生將全長為3cm左右的4000尾魚苗贈送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珠江水產研究所。運抵目的地后存活2000尾。此后我國又先后引進體色為紅白相間、籃白相間和 黑白相間的幾個種類,分別稱為淡水紅鯊、淡水籃鯊和淡水黑鯊。目前,這些種類在廣東、福建、 河北、北京等地都在試養。
一、淡水白鯊的生物學特性
(一)此魚的體形類似鯰魚和鯊魚,出于商業上的原因,故稱其為淡水鯊魚。此魚的臂鰭不分 支鰭條4條、分支鰭條30—32條,有一個很小的脂鰭;腹部圓,沒有腹棱,這是蘇氏圓腹芒類的共 同態特征。體例有幾條縱長黑斑帶;尾鰭灰黑色,上下邊緣白色;背鰭灰黑色,后端有一白色邊 緣;臂鰭白色,中部也有一條黑帶,胸鰭和腹鰭灰黑色。須兩對,頜須可達胸鰭基部,另一對須可達 眼的中部。
(二)生活習性 在自然條件下,蘇氏圓腹芒喜棲于水較深、水流緩慢的陰涼處水域,特別喜歡生活于水生漂浮植物下。其抗低溶氧能力較強,在污水中能長期棲息和生存。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均較強,有時因搬運不慎而使魚體擦傷并不影響魚體的健康。此魚最顯著的特點是一旦舒暢之時,會發出 叫聲。此魚性貪食,而且對食物無多大選擇性。但其性怯懦,受驚擾,即在水中亂竄,以致碰 傷而造成死亡。
蘇氏圓腹芒為熱帶性魚類,適低溫能力較弱,秋季低溫條件下捕撈離水時間過長容易引起 死亡。因此,在飼養期間必須保持水溫在20℃以上,如果水溫下降到15℃以下時,即會凍死。
(三)蘇氏圓腹芒屬于肉食性魚類。其食量較大,所攝取的食物粗雜,殘菜剩飯、畜禽動物下腳料、 動物性和植物性的商品飼料等均可食用。
(四)年齡和生長 蘇氏圓腹芒的生長速度較快,在適宜的養殖 條件下,年可增重2kg左右。如果在河流等自然 水域內養殖,其生長和發育速度較池塘內快得 多。5齡個體體重在十幾公斤以上;此魚的最大體 長可達1m以上,最大體重可達30kg以上。
二、人工繁殖技術
(一)親魚的培育
1、親魚的年齡 在泰國的自然條件下,魚苗 經過2—3年的池塘養殖,重達4—5kg的個體就可 完全達到性成熟而作為人工繁殖用親魚。在我國 廣東一帶一般性成熟個體要在3齡以上。
2、親魚的培育 親魚的培育可在池塘或網 箱內進行,其中池塘培育較理想。培育池要建于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地方;每個池塘的面積為 1000m2左右,水深在1.5m以上。在親魚放養前應 進行池塘的徹底清塘消毒,先清除池底污泥,然 后用生石灰消毒。親魚的放養且為0.5kg/m2左 右。在親魚產卵繁殖前的9個月左右,雌雄親魚 要分塘飼養。在親色培育期間可完全使用人工配 合飼料。若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在35%以上,日投 餌量為魚體重的2%左右;也可按9:1的比例將絞 碎的野雜魚與米糠混合后投喂,或將魚粉、花生 餅粉、米糠和碎米混于一起,其比例為35:35:25: 5,在產卵前3—4個月中,混合飼料中應加入1% 的復合維生素,或每周加喂一次絞碎的野雜魚。 另外,在親魚培育期間還應經常性地進行流水刺 激,以促使其性腺發育。 若是采用網箱培育親魚,則網箱的規格為長 和寬在3—5m,高1.5—2m。網箱在水中設置時,網 箱的上部應高出水面30cm,最好是加蓋網箱益, 以防親魚跳出逃逸。放養密度為1—5尾/m3。投餌 管理技術與池塘養殖相同,但為保持水體內有充 分的溶氧,保證網箱內外的水體正常交換,應經 常沖洗網箱。
(二)人工繁殖
1、親魚成熟度的選擇 雌雄親魚的性成熟特征是:雄魚腹部較硬, 用手輕壓腹部有精液流出;雌色腹部膨大,肛門 呈粉紅色,用手輕壓腹部有卵粒流出。成熟的卵呈松散狀態,卵呈圓球狀;談黃色,具粘性;卵徑 為1.863mm左右。
2、催產劑與催產 育苗時,常用的催產劑有兩種:一種是絨毛 膜促性腺激素(HGG),另一種是同一種類或是鯰 魚的新鮮垂體。腦垂體的注射劑量為:第一針為 一個預定劑量,間隔12小時后再注射第二針,第二針的注射劑量為第一針的1.5—3倍。注射時選 用研缽將腦垂體磨碎,用蒸溜水稀釋后再注射。
被摘取全體垂魚體重
一個預定注射劑量=———----------
被注射垂體的魚體重
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注射劑量是在注射第一 針腦垂體時加入100—150IU,在注射第二針腦垂 體時加入300—700IU 雄色徘精一般沒有什么困難,一般在雌魚注 射第二針時,給雄魚注射一次,劑量為雌魚總劑 量的四分之一。
3、排卵與授精 在水溫為28—30℃條件下,在雌魚第二次注 射后的8—12小時內即可產卵。親魚即將產卵時, 將親魚從催產池中撈出,并使魚的頭部向下,用 毛巾擦拭干魚體,輕輕地將魚卵擠于干凈的玻璃 器皿中。由于魚卵較粘,一般采用干法授精。做法 是擠完卵后,再將雄魚的精液擠于卵上,然后用 干凈的手或羽毛在邊加干凈水的同時邊攪動,再 靜置1—2分鐘后即可轉入人工孵化。通常每100 萬個卵子需1毫升精液。每公斤卵約160萬粒左右。
4、孵化 孵化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孵化,另一 種是人工孵化。自然孵化的做法是將授精卵撤在 人工制作的魚巢上,將魚巢放入孵化設置于水中 的網箱內讓其自然孵化。魚巢一般用棕櫚樹的纖 維、水生植物、水草根等制成。每10平方米的魚 巢撤授精卵1升。孵化網箱一般用細目布制成, 規格為0.9m×2.0×0.5m。為提高孵化率,通常可 采取噴水進網箱以提高水體镕氧的措施,溢出的 水還可清洗卵,以防止死卵的變質。水的溢出率 以3—5L/min為宜。此外,也可在流水條件下孵 化,即將網箱放在小滇流中讓其自然孵化,但為 保證網箱內外的水體交換,應經常清洗網箱。人 工孵化是在流水孵化環道中進行,做法與一船魚 的孵化方法相同。
三、苗種培育技術
在水溫28—32℃條件下,受精卵一般經過 24—26小時即可孵出。剛孵出的仔魚全長2.9mm, 活動能力較強。待魚苗孵出后,先將魚巢移出網 箱,這樣沉于網箱底部的仔魚便會上浮。一般仔魚孵出10—12小時后便可做垂直游動;2—3天后, 仔魚腹部的卵黃便會被吸收完畢,仔魚開口攝 食,此時應及時投喂可口的餌料。蘇氏圓腹芒有 同類相食的習性,在仔魚孵出的第3—4天時間時 即可相互吞食。此時若餌料不足會大大降低成活 率。因此,在仔魚孵出的第二天晚上即應投喂適 口的餌科,如輪蟲、水蚤等浮游動物。
另外,為防止或減少同類相殘現象的發生,應從仔魚的初期 培育開始就降低培育密度,一般為400尾/m3即 可。開始投餌時應做到少量多次,每天投餌5—6 次。當魚苗長到5日齡時,便可攝食底棲生物或 煮過飼料,此時可將所有的魚苗從孵化網箱移到 培育池中培育,因為在池塘中提前采取施肥肥水 的措施可為魚苗提供豐富的餌料,保證魚苗有充 足的食物。當魚苗長到10日,可投喂絞碎的小雜 魚,一般飼養兩周后,魚苗可長到2cm以上。在魚 苗培育期間,因水質問題,可能會生產細菌性或 寄生蟲性疾病,這一點應引起充分注意。
四、成魚養殖技術
(一)池塘養殖 池塘面積以400—3500m2為宜,水深1.5— 2.0m。在魚種放養前,應對池塘進行消淤消毒,清 除污,并用生石灰清塘,然后,清整塘埂及塘 面。待清塘藥物的藥效消失后,注水1m左右,按 照一般養魚的方法施肥肥水,肥水7天后便可放 養魚種。 同一池塘內放養的魚種應規格整齊,大小一 致,將不同規格的魚種分池飼養,并在魚種下塘 前用5%的食鹽水浸泡消毒15—20min。一般放養 魚種的規格為12—15cm/尾左右。密度為11—13 尾/m2,視水質和飼料營養狀況而定;且最好是與 鯰魚類同池飼養,因為它們有共同的食性,可提 高人工飼料的利用率。
(二)網箱養殖 蘇氏圓腹芒的網箱養殖效果也很好。網箱大 小以20—30m3為好。放養密度為50—150尾/m3, 規格為12—15cm/尾。每天投餌2次,日投餌量為 魚體重的2%左右,以投喂后30min內食完為度。 飼料的種類以人工配合飼料為好。養殖周期為 12—18個月,成活率一般在80—90%之間,每立方 米產量為100kg左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