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幾年,北方地區刺參養殖面積逐年擴大,養殖戶對刺參大規格苗種的需求不斷增加,為此,刺參塑料大棚保苗應運而生,F將其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一、場址的選擇塑料大棚應建在交通方便,海水清新,風浪小,無污染的海岸。大棚為東西走向,棚頂蓋草簾,利于遮光保溫。一般大棚建筑面積1000m2左右。大棚內水泥池長方形,長寬比為3∶2,池深1.5m左右,每池有效水體20m3左右,便于操作管理。與大棚配套的設施有沙濾罐和進排水系統,包括海水井。
二、對水質的要求
1.鹽度:刺參生活的最大鹽度為15‰~33‰。體長4mm的稚參,適鹽下限為20‰~25‰,稚幼參發育適宜范圍為26‰~32‰。刺參保苗正處于夏季多雨季節,極易在短期內造成鹽度急劇下降,尤其是一些靠近河口的大棚和受上游淡水影響較大的海水井,雨季要經常測量海水鹽度,避免因抽入低鹽度海水而造成保苗損失。
2.水溫:刺參在自然海區內20℃以上即進入夏眠狀態。稚參的最高生長溫度為24℃~26℃,長期處于27℃以上則停止生長甚至大量死亡。調控水溫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地下海水,龍口地區地下海水的溫度,一般夏季18℃左右,冬季14℃左右。
3.水質:稚參及幼參培育正值高溫季節,海水中的溶解氧量降低,原生動物、微生物、橈足類等大量繁殖,水質條件不穩定。所以稚參及幼參培育初期都要用沙濾水。
三、稚參苗購進與暫養
1.稚參苗的購進
(1)應選擇附苗量均勻,規格整齊,鏡檢無畸形,無病變的稚參,大小最好在2mm~4mm左右。
(2)一般采用干運法,連同育苗場的附著基及框架一起運回。運輸時應避免光照,防止風干,以利提高保苗成活率。由于稚參個體小,抗風干能力差,為保證成活率,一般就地購苗,避免長途運輸。
2.稚參苗的暫養
(1)稚參苗入池前要注意池子的消毒殺菌,新池子還要注意pH值的變化;
(2)稚參苗入池水溫溫差要控制在2℃以下(育苗池與保苗池),鹽度差要控制在3‰以內。
四、稚參—幼參保苗期間管理
1.控制保苗密度:保持合理的密度是提高保苗率的關鍵措施之一。一般2mm~4mm的稚參每立方米水體保苗密度為20萬頭。隨著個體的增大要不斷稀疏密度,否則密度過大,稚參在附著基上的活動空間減少,不能吃到足夠的餌料,造成稚參營養不良,生長緩慢,死亡率增加。疏苗方法有兩個,一是將附苗密度過大的附著基,在水中沖刷一部分稚參到空附著基上;二是將波紋板或塑料薄膜隔一去一,然后在空檔處再插上空波紋板或塑料薄膜,數日后參苗又可附勻。
2.投喂可口餌料:保苗初期以投喂新鮮海泥為主,后期可采用新鮮海泥及鼠尾藻磨碎液混合投喂,每日投餌4~6次,日投喂量一般在10g/m3~20g/m3左右,必要時可根據參苗攝食情況隨時增減;到了冬季可單投鼠尾藻干粉,每日2次,日投餌量在5g/m3左右。水溫高于25℃,低于5℃時不必投餌。
3.水質管理
(1)夏季高溫季節日換水2個~3個全量,有條件的最好常流水;冬季日換水1個全量。
(2)倒池:夏季高溫季節4天~6天倒池1次,冬季10天左右倒池1次,倒池后要進行嚴格消毒處理方可使用。
五、病害防治
常見疾病有橈足類(主要是猛水蚤)傷害,潰爛病、腸炎等。首先要以防為主,附著基使用前要嚴格洗刷消毒,培育期間加大換水量,保持水質清新,按時倒池,徹底清除殘餌、糞便。高溫季節盡量夜間提水,注意開窗通風。投喂新鮮海泥和鮮鼠尾藻磨碎液時一定要提前2小時施5ppm的晶體敵百蟲,殺死其中的橈足類及猛水蚤。一旦發現病害,要及時施藥治療。殺死橈足類的辦法是施2ppm~3ppm晶體敵百蟲,過5~6小時后大換水,潰爛病及腸炎治療辦法可使用2ppm~3ppm的土霉素,每個療程3天。
六、小結
實踐證明,利用塑料大棚保刺參苗有三點好處:一是生長時間長。由于利用地下海水調控水溫,保證了參苗在適宜溫度下生長,避免了海參夏眠冬蜇,可延長生長期5個多月,所以參苗長的快,個體大,2mm的稚參可長到4cm~6cm,大個體可達8cm。二是成活率高,經濟效益好。由于對稚參的生活條件進行了全人工調控,所以保苗率高,一般在30%左右,一個大棚年收入200萬元左右,利潤100多萬元。三是可為育苗場騰出空間搞其它育苗,提高了育苗場的利用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