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鱖魚是淡水珍貴魚類之一,其肉質鮮嫩,少刺味美,脂肪含量較低,為魚中上品、宴席佳肴。
1魚苗培育
從魚苗出膜后3~4天開始,經20天左右,把魚苗培育成體長3cm、體重約0.5g的魚種。此時抗病力增強、成活率高達90%以上,適合成魚塘放養。
1.1嚴格清池消毒養殖池塘要進行帶水清塘消毒,如每畝水面lm水深時,用生石灰150kg全池潑澆、攪勻。培育期間,水源要過濾消毒。培育池要求池底平坦,沙質,淤泥較少,排注水方便,并能常年保持水質清新。
1.2合理放養魚苗培育初期放養密度,環道池流水培育每m3水體4000~6000尾,網箱培育每m3水體2000~4000尾,池塘靜水培育每m3水體250~400尾。當魚苗長到1.5~2tma時,環道或網箱中魚苗,應分疏培育,及時降低密度。放魚時注意小心操作,放后要細心觀察。
1.3投喂適口活魚苗魚苗階段適口餌料要求是體高小于鱖魚苗口裂張開大小的各種魚苗,如鰱、鳙、草魚、魴類等。出膜3~5天的鱖魚苗,適宜吃同日齡的魴、鳊、鯪魚苗。6—8日齡時,還可食3~4日齡的青草鰱鳙魚苗。9~15日齡時,可食上述品種的嫩身、老身魚苗。15~25日齡,逐次吃1~2cm的魚苗。開口餌料,在鱖魚催產后第3天催產一批團頭魴,當鱖魚苗開食時,團頭魴苗剛出膜,可作為鱖魚開口餌料,其數量應是鱖魚苗的5~6倍。鱖魚苗初期捕食能力差,餌料魚數量應較多,后期可相對減少,防止缺餌死亡和自相殘食。不可投喂雜魚苗。
2成魚飼養
2.1池塘條件面積1~5畝,水深2~3m,池底沙質,平坦淤少,水質清爽,排注方便。放養前要徹底清塘。
2.2放養方法
2.2.1直接放養法。直接放養3cm鱖魚種下塘,一直養成商品魚。先施足基肥,清塘消毒后,再放養培育餌料魚,如南方用鯪魚水花每畝放100~120萬尾,待培育10~12天后,魚苗達1~2tma,即可放3cm規格的鱖魚種,每畝800~1200尾。放鱖魚種前,應排水一半,再注新水,待池清澈時,再放鱖魚種。
2.2.2分步放養法。先培育大規格鱖魚種,再過數放養。如先培育好餌料魚,再每畝放3cm鱖魚種4000~6000尾。若用網箱,其水深1.2m時每m2放3cm鱖魚種100~150尾。約40天就培養出體長12cm、體重50g的大規格魚種。此時,分疏放養到成魚塘,每畝放大規格魚種700~900尾。
2.2.3池塘混養密度。鱖魚種放養密度,體長3~4cm,每畝放60~75尾;13~16cm,每畝放15~30尾。網箱養殖食用鱖,放養密度為每m210~30尾。
2.3投飼方法飼養鱖魚時,對餌料魚的要求:一要活;二要大小適口;三要鰭條柔軟,無硬棘;四要供應及時,防止缺餌。
餌料魚品種要求是體形細長,鱖魚喜食;繁殖容易,苗種易得;可高密度培育,群體產量高,來源廣,如鰱、鳙、鯪魚等。
餌料魚規格,據鱖魚不同生長階段,投喂相應規格的餌料魚,如鱖魚體長為3~14、15~20、2l~25、26~30、31~35cm時,餌料魚體長分別為1.5~5、3~6.5、4.5~7.5、6~9、7.5~15crn。20cm左右個體以小型魚、蝦為食物,也攝食蝌蚪、小蛙,25cm以上個體以大型魚類為食物。成鱖吞食餌料魚的長度以其本身長度的26~36%者為適口性最好。
飼喂量、按每日投喂量計算,網箱養殖或池塘單養,從放養初期到養成商品規格,由占體重70%開始,逐步降到8~10%。夏季生長旺季,適量增加,冬季可適量減少。餌料系數5~6。鱖魚進塘前,也可先投足餌料魚,最好為鱖魚體重的2~3倍,以后可按5~10%投餌率,每隔2~3天投餌。如果池塘混養,可不投餌。
每養成一尾500g鱖魚,需消耗餌料魚苗約4000~5000尾,重2.5kg左右。養1畝鱖魚,需配套養殖4~5畝餌料魚。
2.4 日常管理要求 早晚巡塘,觀察魚類活動情況。餌料要充足,防止缺餌影響生長或導致自相殘食。加強水質管理,經常注水換水,保持水質清新,透明度要求在40cm以上,溶氧3mg/L以上。
3魚病防治
3.1水霉病魚苗、魚種和成魚階段均可發生。魚苗背鰭、尾鰭有黃泥狀絲狀物,浮于水面,活力減弱,。最后消瘦而死亡。成魚體表和背鰭硬刺的尖端有白色絮狀物,嚴重時,傷口擴大,腐爛而死亡。該病在冬季早春時危害最大。發病后及時用2~3%食鹽水浸洗5~10分鐘,或用1%食鹽水加食醋數滴浸洗5分鐘。
3.2爛鰓和魚虱病魚體上有魚虱寄生,鰓絲上有腐爛的白色斑點,并有粘液污物附著。用10mg/L敵百蟲溶液浸洗5~10分鐘,或全池潑灑晶體敵百蟲,使池水濃度達到0.3~0.5mg/L。
3.3鮚頭鳋病放魚前用生石灰帶水清塘。用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幾天后再潑灑一次。或用10mg/L濃度的敵百蟲浸浴15分鐘亦可。
還有纖毛蟲病、小瓜蟲病是魚苗培育階段的常見病。病害危害大,常會造成魚苗死亡,應注意經常用藥液浸洗苗種,如3~5天洗一次。對水域也要經常進行消毒,以減少病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