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顙魚又名黃臘丁、嘎魚,是一種小型淡水經濟魚類。它的分布范圍廣,我國主要水系的江河、湖泊、水庫、池塘均有分布。該魚雜食性,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易于引種馴化。因其肉質細嫩少刺、營養價值很高而愈來愈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黃顙魚是既適于食用、又可供垂釣的優良養殖對象。天津市靜海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在1999~2001年連續進行了池塘主養試驗,普遍取得了凈產黃顙魚360kg/1000m2、成活率95%以上、餌料系數1.9、平均利潤3300元/1000m2、投資回報率65%的良好結果。現將主要技術介紹如下:
一、 池塘條件]
黃顙對于池塘條件的要求不高,面積1333~6667m2的零星小塘均可用來飼養黃顙。要求水源充足,水質符合養殖用水標準;池塘進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水深1.5m,并以每3333m2左右配備一臺2.0kW增氧機,以保證不發生缺氧現象。
二、 放養前的準備
投放苗種前,新舊池塘都必須清整消毒。老池塘應清除過多淤泥,只保留10cm厚即可。每1000m2用225kg生石灰進行干法清塘,盡量使池底泥土與生石灰混合,以徹底殺病原體及野雜魚等。曝曬一周后注水80cm,進水品設置30目賽娟進行過濾,以防野雜魚及其魚卵進入。施用發酵后的有機糞肥(畜禽糞與生石灰、磷肥混保堆漚發酵而成)以培肥水質,用量每項1000m2225kg,老池塘可適當減量。
三、 苗種投放
大規模的商品黃顙魚受到市場歡迎,因此,應投放大規格魚種(30g/尾左右)進行成魚飼養。每1000m2池塘放養2250尾,并搭配規格為50g/尾的花白鰱300尾。魚種應選擇規格整齊、色澤鮮艷、體表光滑無傷、棘無殘缺、體質健壯的個體。魚種入池前需用5%食鹽水浸洗10min盡量避免使用高錳酸鉀等氧化性較強的藥物消毒,以免踴壞魚種體表粘液,降低抗病力。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投放,搭配的花白鰱魚種要在黃顙入池半月之后再投放。
四、 飼料投喂
1、 飼料配制]
天然水域中的黃顙魚主要攝食小蝦、小魚、魚卵、部分水生昆蟲及水生植物等,人工養殖可采用鮮活的動物性餌料。近年來,我們采用自制配合飼料進行馴養取得了成功,證明人工配合飼料完全可以替代鮮活餌料進行黃顙的商品魚飼養。人工飼料由進口魚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干魚蟲等原料與飼料添加劑配合而成,前期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在34%以上,脂肪4%;后期打罵用小雜魚粉替代部分進口魚粉,蛋白質含量在30%,脂肪6%。投喂的的飼料必須新鮮無霉變、酸敗。
2、 馴化投喂
野生黃顙晝伏夜出,喜在夜晚覓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經5~7d馴化,可以做到白天上臺攝食。人工投飼馴化在魚種入池2d后進行,投飼時配以固定的信號,定點、定時。經耐心馴化5~7d后即可正常攝食;如投放的魚種已經過馴化,那末入池第二天即可正常投喂,可采用人工與機械投飼兩種形式。
3、 投飼量
整個飼養期間的投飼方式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5、6月份,每日投飼四次,日投飼率在3%~5%;第二階階段為7~9月,日投三次,投飼率2%~3%;第三階段為10月以后,日投兩次,投飼率2%。具體投飼量應根據天氣與水質情況進行調整。在第一、第三階段,建議采用飽食法,即上臺魚90%離臺后停止投食;第二階段由于天氣炎熱,水質易波動,建議喂“九成飽”,即80%上臺魚離臺后停止投喂。
此外,黃顙魚口裂較大,所以飼料粒徑要相應加大。開口飼料的粒徑為2.0mm,成魚的可達5mm以上。沉性硬顆粒飼料要求顆粒在水中有15min的穩定性。使用浮性飼料可更好地提高飼料利用率。
五、 水質管理
在黃顙魚養成中,水質管理是關鍵,需要保持一個清爽的水體環境。為防止水質陳腐,5、6月份應每月注入新水30cm,6~9月份每半月換水15cm,保持水深1.2~1.5m。堅持6~9月份每月使用15mg/L生石灰全池潑灑一次,以凈化、消毒水質,減少有機懸浮物。每半月在食物和增氧機附近使用5kg生石灰(或2kg漂白粉)局部處理一次。堅持觀測水體藻相和藻類濃度,根據池塘水色確定無機肥(尿素、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等)的用量,調節水體肥度,保持透明度在30~35cm;根據溶氧量和天氣、水質等情況,靈活使用增氧機;晴天堅持凌晨和午后開機1h,陰雨、悶熱天氣要多開增氧機,使溶氧量保持在3mg/L以上,降低魚體的低氧應激。
六、 病害防治
黃顙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只要嚴格按照要求控制水質,做好常規消毒、預防,一般很少發生病害。黃顙是無鱗魚,對常用藥物的忍受力不及有鱗的鯉科魚類,因此要以防為主,治療時盡量使用高科效、低毒藥物。妥善的做法是定期投喂藥餌作為預防措施,一般每月一次,用氯霉素或氟哌酸、土霉素等藥物制作藥餌,或添加大黃、板藍根等中藥,添加量為0.1%~0.4%,連續投喂3~5d。
在捕撈、放養、運輸等操作中盡量避免損傷魚體,以防感染水霉菌。對于已感染了斜管蟲和車輪蟲的病魚要準確使用0.7mg/L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進行潑灑治療。高溫季節如果發生出血性水腫病,要連續使用二氧化氯全池潑灑兩次,同時投喂氯霉素(0.2%)藥餌3d,可以有效治療。
七、 結果
進入10月份,黃顙魚可長至平均尾重200g左右,此時可陸續起捕上市。養成成活率一般可達到95%以上,每1000m2平均可獲商品魚427kg,凈產360kg,餌料系數為1.9,獲純利3300元以上,投資回報率65%。
八、 小結
1、 用面積為0.5hm2以下的池塘主養黃顙是獲得穩產高效的養殖模式,適宜推廣普及。
2、 池塘養黃顙魚適合農家經營,管理方法簡單,銷售上適合小批量上市的要求。
3、 黃顙魚也很適合于垂釣,游釣業較發達的地區可考慮引種馴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