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們對水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講究營養,而且愈來愈關注其安全與衛生。無污染、無公害的優質水產品將成為消費者的首選。
水庫化肥養魚是一種不投餌(青、精餌料)、不施藥(魚藥、農藥)、操作易、見效快、效益高的健康養殖技術。其主要原理是:充分利用水庫水源足、無污染、水面闊、溶氧足的特點,在一定條件下,向相應范圍的水體中科學地施用一定比例的氮、磷肥,以補充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元素,培肥水質,從而促進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繁殖,為鳙、鰱魚和其他雜食性魚類提供充足的生物餌料。整個養殖過程不使用漁藥、農藥、激素等物質,魚類始終都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長,并且其產量與品質都有大幅度提高。
梅州市五華縣巖前水庫的養魚面積800畝左右。去年此水庫采用化肥養魚技術,隔年標粗魚種,全年共投放鳙、鰱魚種10萬尾,投施氮、磷肥380噸,魚的年產量由原來的1萬多公斤猛增到8萬多公斤,而且產品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大部分銷往汕頭與港澳地區!
現將水庫化肥養魚的主要技術介紹如下:
一、養魚水面的選擇 凡是水源充足、無污染、水面寬闊且有一定的淺水區(水深3米以下),不易干涸,交通便利的山塘、水庫都適宜進行化肥養魚!
二、魚種的投放 魚種的投放要根據養殖水體的水質情況和各種魚類食性來定。魚種投放數量、規格以及品種搭配比例的要求是:
1、畝放養量。應按計劃產量確定,一般畝產成魚200公斤的水面放各種魚種300尾左右。
2、放養規格。最好采用隔年標粗魚種的方法培育大規格的魚種,一般要求投放鳙苗5寸以上,鰱苗4寸以上。
3、品種搭配。山塘、水庫養魚品種主要以鳙鰱為主。一般鰱苗占總放養量的40%,鳙苗占50%,其他雜食性魚類占10%。
三、化肥的選擇及施用比例 目前大多數大水面都不具備測量水質的條件,在未弄清水域所含營養元素的情況下,筆者根據有關技術資料介紹和各地開展化肥養魚的經驗得出結論:所用化肥應選擇速溶速效的碳酸氫銨和過磷酸鈣。
化肥養魚過程中,氮、磷的實際用量是1:1,即每施用100公斤碳酸氫銨(含氮17%),應配合施用過磷酸鈣(含磷12%)100公斤。
四、施肥的時間、數量及次數
1、施肥的時間。應選擇陽光照射時間長的4—10月,重點放在7—9月。施肥一定要在晴天的上午進行,同時,水溫必須在20攝氏度以上。
2、施肥的數量。年施肥量應根據水質肥瘦,魚種放養的數量及經濟實力而定。一般年施肥量應按計劃產量的多少和化肥養魚系數為2—3的原則合理掌握。
3、施肥量及次數。在整個施肥季節,每次施肥后,水體透明度應達到:小型水庫30—35厘米,中大型水庫35—40厘米。每次每畝水面大約施肥5—15公斤。一般情況下,水溫20—25攝氏度,8—10天施一次;水溫25攝氏度以上,5—7天施一次。具體到月施肥量與次數大體如下:
4—5月施全年肥量的10%,分2—3次施;6月施全年肥量的15%,分3—4次施;7—8月施全年肥量的45%,分6—7次施;9月施全年肥量的20%,分4—5次施;10月施全年肥量的10%,分3—4次施。
五、施肥的地點及方法
1、施肥的地點。大水域中施肥地點的選擇十分重要,如果選擇不當就不能發揮最佳肥效。應選擇陽光充足,水深在3米以內,水溫較高,風浪較小,魚類較多的上游淺水區、沿岸帶及距放水涵閘較遠的庫灣等地,以減少肥分的流失,有利于進行光合作用。
2、施肥的方法。施肥的最佳方法是每次第一天將所投磷肥先搗碎后加水溶化,再在選定的施肥地點遍灑,這樣能使磷肥較長時間保留在水層中,被浮游植物充分利用,增加肥效。第二天,以同樣的方法,將所投的氮肥先溶化再遍灑在施肥地點上。
六、注意事項
1、投放魚種與投施化肥的比例要相適應。投施化肥的水面如果魚種不足,又盲目施肥或施肥量過大,就會造成化肥的浪費;魚種數量過多或者規格過小,又沒按比例投足化肥,就會造成成魚規格偏小,影響魚的產量和養殖效益。
2、要嚴格按照氮、磷1:1的施用量施肥。如果隨意增大氮肥的用量,錯誤理解“肥水養魚”,不但浪費化肥,增大費用,而且容易使水體中的氮元素增加。當水體pH值超過8·3時,仍對其施用氮肥,就容易使其放出大量的氨,致使水中分子態氨的濃度增加,對浮游生物和魚類都有較強的毒性。
3、水溫低的陰雨天或陽光少的天氣不宜施肥。
4、投施化肥時切忌將整車、整袋的化肥不經溶化直接倒入水中,而且一定要堅持先溶解磷肥再溶解氮肥的原則,以免產生有毒物質,致使魚類死亡。
5、投施化肥應盡量避開蓄洪、泄洪和灌溉高峰期,如確需放水應 盡量開底涵,減少“肥”水流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