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魚病綜合防治措施 魚類發生疾病是病原、養殖環境條件和魚類自身的免疫機制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對疾病的預防必須從消除病原、改善和優化養殖環境、提高魚類自身免疫力等多方面著手,采取相應的綜合技術措施。
1.抓好池塘清整消毒。魚種放養前必須清除池塘淤泥和雜草,加固池埂,并充分曝曬,以加速有機物礦化、分解,同時使用藥物消毒,以殺滅致病菌和寄生蟲卵。魚種放養前10天--15天,用生石灰75kg--80kg/畝帶水徹底清塘。
2.苗種引進前必須實行檢疫,不由疫區引進苗種。在魚種放養時實行嚴格的魚體消毒,使魚種不帶有病菌或寄生蟲入塘,可用30g/L--50g/L的食鹽水或15g/立方米的高錳酸鉀等溶液浸浴魚體,具體浸浴時間視水溫高低、藥物濃度、魚種體質而定。放養草魚魚種最好進行草魚“三病”滅活疫苗的腹腔注射或浸浴免疫。日常定期做好水體消毒,一般可用生石灰、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等藥物交替使用,做到有病早防、無病早治。
3.把握發病規律,有的放矢地防治魚病。魚病的發生具有一定規律,一般春季以細菌性魚病為主,夏季以寄生蟲病為主,秋季以暴發性魚病為主,冬春季又以細菌性魚病為主。根據魚病發生季節和病原微生物情況,適時采取抑菌藥、殺蟲藥交替使用。
4.正確診斷病因,做到對癥下藥。魚類一旦發病,可通過目檢、鏡檢等方式進行診斷,根據典型癥狀查找病原,并正確選用藥物治療。若遇細菌性或寄生蟲多種病原體混合感染造成的疾病,可交替使用滅菌、殺蟲藥物兼治,用藥順序一般殺蟲藥在先,殺菌藥在后。
5.注重生態防病,實行健康養殖。魚病的發生和流行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因而生態防病是魚病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今后的發展方向。 ①適時放養魚種。魚種運輸最適水溫為10℃--15℃,因而魚種放養以冬季(或春節前后)為宜。此時,魚種操作、運輸較為方便,機械損傷小,魚體感染負病的機率低,可減少魚病的發生。 ②實行科學混養。合理混養,實際上稀疏了同一水體中容易患病魚類的密度,同時,混養時各養殖品種所占據的生態位置不同,對減少魚類疾病的發生具有積極作用。 ③優化養殖環境。魚類發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原因,又有環境的因素,因而改善環境條件是防治魚病的重要技術措施。首先應改良水質。在養殖過程中,須經常加換新水,以稀釋養殖水體中有害代謝物,改善生態環境,增強魚體抗病力。精養高產池塘宜配備增氧機,隨時開機增氧,以防魚類泛塘。其次應科學飼養,做到合理施肥,科學投喂。根據水質、天氣、魚類活動情況等施用肥料,保持水質肥、活、爽、嫩,投喂優質新鮮飼料,并且堅持定時、定質、定位、定量的“四定”原則。
6.推廣使用中草藥和微生態制劑防治魚病。中草藥來源廣泛,價廉效優,毒副作用小,不易形成藥物殘留和影響水產品質量,在健康養殖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微生態制劑因無殘留、無二次污染、不產生抗藥性等優點,能有效地改善水質,增強魚體免疫力和減少疾病的產生,在無公害綠色水產養殖生產中有良好的應用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