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太陽魚泛指太陽魚科中30個種類中的任一種,為典型的北美魚類,包括黑鱸屬(Micropterus spp)、太陽魚屬(Lepomis spp.)和莓鱸屬(Pomoxis spp)等。本文太陽魚一詞系指太陽魚屬魚類,從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國大湖水系,南方多個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均大量分布。已引進歐洲、南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美國,尤其在中北地區,太陽魚屬中作為養殖對象的主要有藍鰓太陽魚(1.macrochirus)、小冠太陽魚(L.microlophus)、藍 (綠色)太陽魚(L.cyanellus)、太陽魚(L.gulosus)、長耳太陽魚(L.megalotus)和駝背太陽魚(L.gibbosus)及其多種方式雜交種。我國目前引進的主要太陽魚屬魚類有藍鰓太陽魚(湖北、湖南、廣東,1987- 1998)、藍太陽魚和駝背太陽魚(東莞、順德,1998);黑鱸屬魚類有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深圳、東莞,1984);莓鱸屬魚類有黑莓鱸 (P.nigromaculatus)(東莞,1998),亦稱黑刺蓋太陽魚。筆者在此依“美國中北地區太陽魚養殖與需求白皮書”一文,結合我國引種后的試養、繁殖概況,對太陽魚屬及其雜交種的繁養殖現狀和發展前景作一綜述。
1.太陽魚的繁養殖生物學
1.1 形態特征
太陽魚屬(Lepomis)魚類是一種中小型溫水性魚類。以藍鰓太陽魚為例,該魚體型深側扁,體較高,頭小尾小。鰓蓋外緣有一黑色耳狀軟膜。體色偏藍綠,頭胸部至腹部呈淡橙紅或淡橙黃,背部淡青灰色,間有不甚明顯的一些淡灰色縱紋,體側有7-10條暗黃彩色條紋。背鰭前部由硬棘組成,后部為軟棘;臀鰭緊鄰胸鰭。依于洪賢等對可數性狀的測算,鰭式為D Ⅸ-X10-12;P I-5;V-10;A 11-12;C 16-18。側線鱗42-46。體長為體高的 2.21倍,為頭長的2.67倍。頭長為吻長的3.75倍,為眼徑的5.65倍。鰓耙數10-14,較稀疏。胃V型,幽門盲囊5-8個。肥滿度(Fuleon)為3.613。
1.2 繁殖
在美國中北地區及我國珠江三角洲,太陽魚性成熟年齡為2齡。Breder(1936)最早從事這方面研究,重點觀察北美太陽魚的習性。Breder (1983)、Becker(1983)和Avila(1975)等研究發現,在野生環境中,許多太陽魚屬魚類均在0.3-1.5m淺水中修筑占地性魚巢,雄性太陽魚利用其尾柄的扇動,在沙泥和砂礫中掃壓出巢穴。藍鰓太陽魚的魚巢深5-1.5cm、直徑約30 cm,魚巢密集地聚在一起。不同種類的太陽魚,常發現在同一地方筑巢。藍鰓太陽魚常以40-50個魚巢聚集在半徑18-21m范圍內,但小冠太陽魚修筑分散的魚巢。筑巢后,雄魚圍繞著魚巢游動并發出連串“咕”、“噥”的低沉求偶聲,吸引雌性進入魚巢,產卵并受精。每個繁殖期,一尾雌魚能連續地產卵超過80000粒。一尾雌魚或許在不同的魚巢產卵,也有不止一尾的雌魚在同一魚巢產卵。產卵后,雌魚即離開魚巢,由雄魚看護,既防止卵被捕食,同時又扇動魚巢給卵增氧,清除魚巢內的臟物。水溫上升達21℃后,藍鰓太陽魚將會多次產卵,繁殖適溫范圍20℃-30℃,及12- 16小時的光照期。綠色太陽魚與小冠太陽魚開始產卵的水溫稍低。卵為粘性卵,產出后沉底于巢穴,受精卵孵出為內營養期仔魚,然后開口攝食外源性餌料。太陽魚屬魚類容易進行種間雜交和回交。Childer和Bennett(1961)進行過藍鰓太陽魚(♂)╳綠色太陽魚(♀)、藍鰓太陽魚(♂) ╳小冠太陽魚(♀)、小冠太陽魚(♂) ╳藍鰓太陽魚(♀)的雜交。一些雜交太陽魚顯示出雜交優勢,包括更能適應低水溫和較差的生存環境,生長速度加快,更適應人工飼料,易上釣等。雜交太陽魚具不平衡的性別比例,一般雄性占 75%以上。太陽魚的誘導多倍體,具有克服發展作食用魚許多缺陷的潛力。密歇根州立大學(MUS)研究人員以冷刺激方法,首先培育出藍鰓太陽魚的三倍體和四倍體。南伊利諾斯州大學(SIUC)的研究人員首先培育出雜交太陽魚的三倍體。南伊利諾斯州大學研究人員對幾種誘導方法、強度、持續時間進行測評,發現壓力處理能得到高存活率(90·%)、100%的三倍體,不出現畸形。
1.3 生長
太陽魚稚魚開口攝食外源性餌料。稚幼魚以微小浮游藻類、輪蟲、無節幼體、枝角類和橈足類為食;幼成魚能捕食小魚蝦,攝食小顆粒配合飼料、人工投喂的冰鮮下雜魚糜,屬偏動物食性的雜食性魚類。
太陽魚生長適溫l℃-38℃,水溫8℃以下、 38℃以上停止攝食。藍鰓太陽魚稚幼魚的生長理想溫度為25℃;水溫近30℃范圍內,太陽魚的生長速率隨水溫的升高而加快;水溫超過30℃,生長速率下降。太陽魚能適應高濁度、多淤泥環境,在溫暖、清爽而具有水生植物的環境中生長旺盛。小冠太陽魚長至25.4 cm,個體生長速度比藍鰓太陽魚快。綠色太陽魚分布范圍最廣、適應力最強,能忍受高濁度、低溶氧、高堿度的水環境,因其對環境適應力強,常會過度繁衍而抑制其他土著太陽魚種類的數量。
藍鰓太陽魚是太陽魚屬中產量最大的種類。藍鰓太陽魚在美國中北地區池養條件下,放養密度8000-14000ind/hm2,從3-6g重幼魚長成市售規格227-340g,需2+午時間,早期特定生長率(SGR)為1.98,個體增大后,特定生長率下降為0.37 (Tidwell,1994)。在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池養條件下,放養密度45000ind/hm2,體長3cm,體重1.38g的藍鰓太陽魚,經180d飼養,個體均重可達110- 120g,特定生長率2.43(筆者等1999-2000);雜交太陽魚,體重1.38g的幼魚,放養密度75000-105000ind/hm2,池養180-210d達規格分批上市,個體均重100g,特定生長率為2.38(筆者等2002)。
調整飼料的投喂時間,可以導致太陽魚補償性生長。密蘇里州大學(UM)的研究人員,用面粉蟲養殖雜交太陽魚,應用調整投喂時間的方法,提高生長速度達2倍。養殖中,停止投喂2d,再充分投喂6d,效果最佳,飼料效率和魚體營養組成同常規養殖沒有區別。當然,這種快速的補償性生長僅能在特定的情況下發生,多種因素也許會影響補償性生長。
由于個體生長力以及在養殖群體中所處地位的差異,在相同的養殖環境中,同等投飼下,雜交太陽魚的個體生長差異達20倍。雜交太陽魚幼魚群體地位的形成會引致體重增長下降27·%,飼料轉化率差;提高日投飼頻率,可降低因群集而導致的個體差異(Wang,1998)。
2 太陽魚繁殖養殖技術
2.1 人工繁殖和稚幼魚培育
2.1.1 親魚培育 養殖親魚池宜選擇水深1.5m,同時又具水深0.3m的沿池淺水區小型池塘,面積 0.1-0.2 hm2,具添加水源。蓄養親魚年齡2+。放養量在美國的自然繁殖池為198-247ind/ hm2 (Dupree等 1984-1985);在珠三角地區蓄養池為12000ind/ hm2 (蘇潤榮、筆者等1999-2000),雌雄比1:1。太陽魚能從池塘中獲得一些昆蟲、浮游動物等天然餌料,但仍應補充投喂直徑3-6mm的顆粒飼料(Dupree 1998,筆者等1999),也可用優質冰鮮魚糜投喂(蘇潤泉、筆者等1998-2000)。
2.1.2 產卵池和培苗池 產卵池采用磚砌混凝土水泥,面積6-l0m2,高0.8-lm,實際蓄水深30- 40cm;池頂面設遮光網,遮光時率要求從30%逐漸過渡到60%-70%。在遮光處的產卵池底部,設置多個用60目漁用網片制作的魚巢,呈半浮沉狀態,數量與配對親魚數一致。池水經消毒后備用。培苗池面積6-l0m2,水深50 cm。池頂面同樣設遮光網,裝置有氣泵,使水中溶解氧量保持在4mg/L以上,消毒后備用。
2.1.3 親魚的選擇和人工催情、產卵 美國中北地區一般是晚春、初夏開始,在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則于3月開始,一直延續至秋末是太陽魚的人工繁殖季節。期間內,水溫恒定在20℃以上,從親魚培育池中選擇2+齡腹部青黑色雄魚,輕壓其腹后兩側,泄殖孔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進水即彌散;選擇2+齡腹部白色,具卵巢輪廓的雌魚,下腹部柔軟、有彈性,生殖孔紅潤、張開。選擇好親魚后,按每m2放2對移人產卵池,并開始進行人工催產。催產采用2次注射,第一次雌魚每ke體重注射HCG 500UI+PGlmg; 24h后第二次注射,每ke體重HCGl000UI+PG 2mg。雄魚每次注射劑量減半。第二次注射24-28h后,親魚開始產卵、排精。產卵延續時間可達6- 10h。受精卵平列、無疊置地粘附于網片上。雜交太陽魚多用濕法人工授精獲得。方法是擠壓1至多尾成熟雌魚,排卵在平底盆上,然后擠壓1至多尾雄魚,排精在卵子上,混合受精后,加入少量清水,2分鐘再把受精卵均勻潑灑在漁用網片上,粘附后再用清水漂洗多次。
2.1.4 孵化管理 將粘附卵粒的網片移人孵化池,啟動氣泵和排注水閥,使孵化池呈微流水狀態,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量;水22-30℃,受精卵經 36-50h開始孵出。仔魚出膜后,即將網片移走,進入培苗池。初孵出的仔魚,沉于池底,不能消化外源性餌料,以卵黃囊為營養。
2.1.5 稚幼魚的飼養 早期稚幼魚的培育在培苗池內進行。水沮25-30℃時;仔魚經48h發育成稚魚,開始平游、攝食。初始階段應投喂輪蟲及剛孵化的豐年蟲無節幼體;4-7d可投喂枝角類、水蚯蚓等;14d后可用蛋白質>55%,脂肪≥10%,粗纖維 <3%,灰分<13%,粒徑<3mm稚幼魚飼料喂養。稚幼魚長至2.5-3cm后;便可移至池塘或作商品魚苗出售。
2.2 成魚商品性養殖
2.2.1 養殖種類 太陽魚屬中作為普遍養殖對象的是藍鰓太陽魚。近年來,藍鰓太陽魚與綠色太陽魚,藍鰓太陽魚與駝背太陽魚的雜交子一代,具明顯的雜交生長優勢,因而在美國中北地區及我國珠江三角地區雜交太陽魚養殖日盛,成為該養殖業的主要養殖對象。
2.2.2 養殖類型 a、池塘養殖:美國中北地區及我國珠江三角地區,目前太陽魚池塘養殖多以單養為主。養殖池均為小型池塘,面積0.2-0.35hm2,水深1.5m,排注水方便,珠江三角地區還安裝有增氧機。池塘經清野、培水,水源需網濾,以阻止其他魚類,包括不同種太陽魚進人。美國中北地區推薦的放養量為12500-17500 ind/ hm2,規格3-6g;養殖 2+年,凈產620-950kg/hm2,最高1926kg/ hm2,商品規格227-340 g/ind (Tidwell,1994)。珠江三角地區的放養密度較高,為60000-120000ind/ hm2,規格 3-4 g;養殖180d,開始捕大留小,一周年凈產7 500-9 000kg/ hm2,商品規格125-200g(蘇潤泉、筆者等 1999-2002)。太陽魚在珠江三角地區,也有與食性相近的鰻、鱉等混養,放養規格5+cm,養殖容量約占總量的20%,放養密度在7500—30000ind/ hm2之間。b、網箱養殖:在美國,太陽魚為理想的網箱養殖種類,能忍受群體脅迫,放養規格以10cm幼魚為主。1.2m╳1.2m╳1.2m小體積網箱可放養500尾太陽魚苗種;2.4m╳2.4m╳1.2m網箱可放養2000尾太陽魚苗種;推薦放養量212尾/m3(NCRAC,1996)。養殖1周年產量約50kg/m3。在我國尚沒有小體積網箱養殖太陽魚的報道。c、循環水養殖:在美國,循環水系統養殖太陽魚通常利用水槽。由于循環水養殖系統的使用與維護費用比池塘養殖高得多,同時也要求比池塘養殖高得多的管理水平,筆者在此不贅。
2.2.3 投飼和管理 Tidwell(1992)認為,太陽魚商品養殖時應用較高蛋白含量(35+%)的飼料可提高藍鰓太陽魚(♂) ╳綠色太陽魚(♀)的Fl生長速度和產量。NCRAC(1999)對其營養需求作了研究,結果顯示在干飼料中,營養磷的含量≤0.5%,脂肪中魚油含量>10%,雜交種的生長速度最佳。循環水、網箱養殖雜交太陽魚,粗蛋白質含量應大于 40%。池塘養殖能補充天然餌料,粗蛋白含量為 36%的飼料可滿足大規格商品魚的養殖。Tidwell和 Webster(1993)得出雜交太陽魚池塘養殖的平均飼料系數(FCR)為3.4,網箱為3.54。筆者等用蛋白含量為36%的膨化顆粒飼料投喂藍鰓太陽魚與綠色太陽魚、藍鰓太陽魚與駝背太陽魚雜交種,FCR為1.82,魚糜與成鰻混合料(折干計)FCE為1.8-2.2, 鮮活絲蚓(濕重計)FCR為6.5。最近,有關日投飼頻率對雜交太陽魚生長速度影響的研究顯示,當日投飼次數從1次增至3次時,生長速率增加,當日投飼次數超過4次時,則停止增長。有結果顯示,每天投飼3次,生長速率最佳(Wang等,1998)o
3.太陽魚養殖業的展望
太陽魚是新發展的養殖種類,養殖業零星散布全美國31個州,大約有485個生產商,主要養殖藍鰓太陽魚。其中,美國中北地區有250個生產商,約 45%的生產商養殖雜交太陽魚。在美國中北地區,太陽魚市場的利用方式主要有體育游釣和收費釣魚,分別各占74%和20%,其次是食用魚。太陽魚具作為食用魚的市場潛力,成為美國消費者最喜歡的 3種魚之一。在中北地區,一些羅非魚生產商利用太陽魚的歡迎度,在銷售中將其產品稱為“藍鰓太陽魚”或“非洲藍鰓太陽魚”。當然,這種濫用魚名的行為依據聯邦條例是非法的。
太陽魚在美國已成為池塘養殖業的重要組成部份,池塘里大量放養太陽魚以作為大口黑鱸的餌料魚和體育游釣用魚。藍鰓太陽魚也是常用的實驗動物,主要用于毒理學研究,常被魚類生物學家作為池塘生態結構平衡的指標生物(Little等,1990)。太陽魚的人工精養與銷售備受關注,越來越顯示出具商業性養殖的潛力。太陽魚易接受人工飼料,適溫范圍廣,生長速度較佳,能多次批量產卵,加工成魚片能得到30%凈肉率。市場方面,包括外觀、肉質、消費者的認知度等,太陽魚味道極佳,口感略帶纖維質;肌肉脂肪含量低,肉片在冰凍狀況下能長期貯藏,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和喜愛。因而,太陽魚在美國就象面色(包)和黃油一樣受到消費者的喜愛(Beeker l983)。
在我國,太陽魚養殖業已在珠三角地區興起,池塘精養面積達150hm2,年投苗量近1 000萬尾,產量約500t,2000年起已有批量種苗外銷至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我國南北地區。太陽魚引進我國后,由于環境變化,繁養技術的改進,許多優良養殖性狀明顯超過了北美原產地。因而,只要注重親本選育,定向雜交育種,太陽魚在我國的養殖前景看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