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革胡子鯰具有生長快、耐低氧、疾病少、適應性強等特點。池塘養殖革胡子鯰一般畝產2000—300O公斤,但由于該魚耐寒能力差,在北方地區自然條件下生長期較短,只能春放秋捕,集中上市,商品率低,經濟效益差。近幾年,我們利用塑料大棚養殖革胡子鯰取得了顯著成效,這種方式延長了魚的生長時間,克服了池塘養殖必須秋季集中上市的弊端,畝產量高達2—3萬公斤,畝收入4-6萬元,是普通池塘養殖效益的5—10倍。現將主要技術措施介紹如下:
一、合理安排養殖周期。
革胡子鯰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放養大規格魚種一般經80—100天飼養就可達到商品魚規格。在塑料大棚內革胡子鯰的生長期為3一l1月,因此,一年可養2茬以上。一般3月份放養越冬魚種,到7月即可養成上市,接著再放養春繁魚種,到10月份即可達到商品魚規格。這樣養成的第一批魚正趕上魚市淡季,價格高,銷路好。養成的第二批魚可留在大棚內越冬,拖過魚市旺季,到春節前后銷售,以滿足節日供應,提高經濟效益。
二、做好魚種放養工作。實踐證明,放養革胡子鯰魚種的規格越大,越有利于產量的提高,這是因為大規格魚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躲避敵害的能力強,相互殘殺較輕,成活率高。結合養殖成本全面考慮,筆者認為放養12厘米左右的魚種為宜,放養量為每平方米20—30尾。魚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否則,會加劇互相殘殺的機會,降低成活率和商品率。
三、做好投餌工作。革胡子鯰養殖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餌料系數一般為2.8—3。該魚攝食量較大,若投喂不足,不僅影響生長,還會增加相互殘殺的機會。投餌要做到定時、定量、定質、定位。日投餌量一般為魚體總重的5—10%,一天投喂2次,上午8點左右一次,約占日投餌量的40%;下午6—7 點鐘一次,約占日投餌量的60%。革胡子鯰有夜間覓食的特性,所以,特別是第2次投喂,一定要投足喂飽。當水溫降至15℃以下,進入越冬期,魚的攝食量減少,可以少投餌,也可一天只投喂一次。
四、調節好水質。革胡子鯰生長旺季食量大,排泄物多,耗氧量大,水質易變壞,所以,每周應至少沖換新水一次,換水量為每次20—30厘米。并定期潑灑20ppm的生石灰水,使池水保持清新嫩爽,防止因水質惡化而 引起魚病和影響攝食生長。
五、提高棚內水溫,延長適宜革胡子始生長的時間。革胡子鯰耐低溫能力較差,適宜攝食生長的水溫為15—35℃,最適生長水溫為20—32℃,15℃以下攝食量減少,低于7℃就有凍死凍傷的危險。塑料大棚養殖革胡子鯰的突出優點就是可以利用大棚積溫保溫條件較好的特點,提高池水溫度。每年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只要堵好放風口,晴天日出后拉起草簾積溫,傍晚蓋好草簾保溫,在無其他加熱條件的情況下,一般棚內水溫可保持15℃左右,就是有寒流天氣,水溫也能保持13℃,可使革胡子鯰安全越冬。每年3月下旬水溫可升到29℃以上,革胡子鯰進入正常攝食生長階段。利用塑料大棚,使革胡子鯰的適宜生長時間較常規池塘養殖延長了4個多月,從而為一年2茬養成創造了條件。
六、搞好魚病防治。革胡子鯰雖然病害較少,但在大棚高密度養殖條件下,由于生產管理不當,有時也會引起魚病。常見的有以下3種:
1、腸炎病:原因是由于不能“四定”投餌,或突然改變餌料品種。7—8月份攝食旺季是該病發生的高峰期。預防方法:一是“四定”投餌。二是全池潑灑 lppm的漂白粉或20—30ppm的生石灰水。治療多用呋喃唑酮或黃連素15克拌入50公斤餌料中投喂,或用大蒜、食鹽各250克拌入50公斤餌料中連喂3天。
2、紅鰭紅身病:此病多為換水不及時,水質污染,或換水溫差過大,細菌感染引起。防治方法是:及時換水,換水時溫差不要過大。或用漂白粉、呋喃唑酮全池潑灑,結合投喂呋喃唑酮藥餌綜合治療。
3、水霉病:低溫季節,由于魚的密度過大,魚體受傷,水霉菌入侵感染而引起,此病危害較大。防治方法:一是操作時盡量減少魚體受傷。二是定期全池潑灑0.1—0.2ppm的水霉凈。三是用2ppm的五倍子熬湯全池均勻潑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