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鱉病防治是中華鱉養殖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它直接關系到養殖者的經濟效益。據不完全統計,廣東省每年因中華鱉病害死亡造成的損失近億元。筆者研究總結出中華鱉疾病主要有如下特點:①鱉病早期發現困難,一旦發現,大部分鱉已感染病原體。②流行病程短,死亡數量大。③并發癥多。④復發率高,根治困難。
用藥物治療存在以下缺點:①特效藥物少。迄今為止,國內外對于水產藥物學和水產藥理學的研究還相當薄弱,目前大多數所謂的漁用藥物都只不過是參照人體醫學或獸醫學的研究成果而選用的,套用在鱉上效果有時大打折扣。②治療效果差。由于特效藥物少,又沒有適宜的給藥方法,加上發現早期的疾病比較困難,治療效果不盡人意是經常的現象。③環境危害大。④用藥成本高。
隨著國家強力推行無公害農產品這一舉措,人們對農產品品質、安全、衛生要求愈來愈高,一些化學藥物和抗生素的禁用和限用,過去以藥物防治為主的做法,將逐步被生態、生物防治而取代,因此,在今后養殖過程中我們要摸清鱉病發生的原因,對造成鱉病發生的物理、化學、生物、人為因素逐一消除,控制和消滅病原體,營造適宜中華鱉生活的環境,提高鱉自身的抵抗能力做到不發病、少發病!
預防鱉病發生的措施
1、養鱉場的設計和建造要符合鱉的生態習性和防病要求。鱉對環境的要求是:“三喜三怕”即喜清怕臟、喜陽怕風、喜靜怕驚。因此,養殖鱉場應向陽避風、環境幽靜,水質清潔、充足,周圍無工業、生活、醫療、農田污染的地方。
2、水質調控,確保養鱉水質?赏ㄟ^物理、化學、生物手段調控符合鱉的生活條件。池水溶氧應不低于4毫克/升,透明度在25-35厘米,pH7-8,鹽度不超過1.1‰,氨氮應不超過5毫克/升,COD10-20毫克/升,水體顏色為綠色或深綠色?傮w要求“肥”“活”“嫩”“爽”。
3、實行魚、鱉、貝、藻、萍等混養,保持水體生物多樣性。多品種混養是生物防病的有效手段,是一種十分有效和有前途的預防方法。它即可克服化學藥物或抗生素長期和大量使用而產生耐藥性,導致防治失效,又可避免因其造成的副作用和環境污染,可在池中按比例放養高、中、低層魚類或底棲貝類,栽種水浮蓮、浮萍,接種光合細菌,可有效降低水中有害有毒物質,凈化水體環境,有效控制原生物微生物在閥值以下,使鱉不易感染。
4、增強鱉自身抗病力。養殖鱉苗應是經篩選選育的優質健壯和種苗,避免近交繁殖的種苗,杜絕境外帶病原體的種苗,提高鱉的遺傳品質,提高種質的抗病力。加強飼養養殖。逐級培育,合理放養,避免鱉種內因爭食,爭空間而造成的互相咬傷。鱉飼料選用和投喂要求新鮮、營養均衡、合理,避免浪費水對水體造成污染。
5、控制和消滅病原。鱉苗投施前應對池塘、池水裝運工具消毒,鱉苗要嚴格檢疫,病鱉、傷鱉要隔離飼養,定期消毒,飼養過程中,鮮活飼料要消毒,工具及食臺要定期消毒,池水要定期潑灑生石灰或漂白粉。
幾種危害較大的鱉病的防治
1、白斑病白斑病亦稱毛霉病、白霉病。
[病原]白霉菌屬真菌
[癥狀]患病初期,裙;邊、四肢、頸、尾等處出現白斑,嚴重時,表皮松馳,逐漸剝離。
[病因]水質清瘦,透明度大,長期使用抗菌毒等造成真菌競爭性生長,鱉一旦受傷,容易感染。
[流行及危害]四季均可發生,以4-6月最為流行,主要危害稚鱉、幼鱉。
[防治方法]①盡量不要讓鱉受傷。②調節水質,使透明度保持20-30厘米使水呈淺綠色。③2-3毫克/升亞甲基全池潑灑,連用2-3次。④1/2000的食鹽加1/2000的小蘇打全池潑灑。⑤每畝用2.5-5公斤的菖蒲搗汁,加入0.1-1公斤食鹽,再加入2-5公斤人尿。⑥上述藥物潑灑4小時后投喂抗菌素,以防細菌繼發性感染。
[病原]溫和性氣單胞菌
[癥狀]鱉病四肢及腹甲出現多個針狀頭大小的凸出白點,嚴重時背部、頸部也有白點出現,剝去病灶可見干酸餅物。
[病因]早晚溫差大,水質惡水,水中氨氮高。
[流行及危害]4-6月、8-10月,主要包親稚鱉、幼鱉。發病快,食量大。
[防治方法]①合理放養,稚鱉密度每平方米應控制在60只以下,飼養時間不應超過30天。②全池潑灑0.5毫克/升二氧化氯,消毒二天。③穿心蓮、大黃、烏桕葉干粉,2-5%飼料有一定的療效。④鱉飼料拌比較敏感的藥物如紅霉素、磺胺類、慶大霉素等藥物,能有效控制。
3、鰓腺炎又名腫頸病。
[病狀]患病初期,病鱉腹甲出現出血點,口鼻出血,繼而變成灰白色且呈貧血狀,頸部異常腫大,腹面兩側有線腫現象,全身浮腫,眼呈白濁狀而失明,體腔有腹水、腸道出血。病鱉因水腫導致運動遲緩,常靜臥陸地,伸頸死亡。
[流行及危害]該病主要危害稚幼鱉,傳染快、危害大,常年均可發生,水溫25-30℃,發病最嚴重。
[防治方法]①10毫克/升漂白粉或3毫克/升三氯異腈尿酸對鱉池消毒。②投喂新鮮餌料,增強鱉的抵抗力。③發現死鱉及時銷毀。④100公斤飼料加“三黃粉”(大黃50%,黃柏30%,黃芩20%碾粉)2公斤煮水拌飼料,另加1-2克病毒靈,有一定防治效果。
4、白底板病亦稱中華鱉出血性腸道壞死癥。
[病原]楊先樂教授已分離出細菌,但也不排除病毒。
[病癥]發病初期,鱉顯得煩燥不安,大部分時間浮在水上,不下沉,部分病重鱉癱伏在岸邊,失去反應能力,體表完好,無明顯癥狀。解剖腸道發現,呈失血狀,肝呈土灰色。
[病因]發病鱉主要為外地購入的鱉。可能因環境變化大,產生應激反應,人為操作不當加快本病的發生。
[流行及危害]外購鱉發病率較高,傳染性強,主要為一齡幼鱉、商品鱉。
[防治方法]①嚴格檢疫,不引入病鱉和傷殘鱉。②2-4毫克/升漂白粉,或0.5毫克/升二氧化氯、溴氯海因全池潑灑。③每公斤鱉每天投喂鹽酸嗎啉胍10-40毫克、或板蘭根1克,“三黃粉”1克及增效磺酸100毫克,延續5-7天。④投呈新鮮飼料,減少人為操作,有利病情的穩定和恢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