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流量調節和計算
流水池中的流量是以每小時內的水體交換次數來表示的,一般按水中溶氧含量和有機氮量的多少來調節流量。水中溶氧高,含氨氮量低,流量就可小一點,反之則應增大流量。水中含氧量的消耗與魚池所養魚類品種、密度、規格等有關。從理論上講可以根據某一階段內的魚池體積及容納量、所養品種在當時的水溫、規格下的耗氧率來計算單位時間內的耗氧量,再計算出所需流量的大小。
例如:某流水池為100平方米,水深1米,容納鯉魚5000公斤,當時的耗氧率為0.3克/公斤·小時(25℃,體重0.25公斤),進水含氧量為5毫克/升(5克/噸),池水允許最低含氧量為3毫克/升(3克/噸)。則每小時耗氧量=5000×0.3克=1500克,每小時需要流量為1500/(5-3)=750噸,魚池體積為100平方米×1米=100立方米(即100噸水),該魚池的適當流量應不少于每小時交換7.5次。
流量調節是流水養魚的關鍵技術,流量大產量高,但又不能無限增大流量,一是水源不允許,二是流量與流速有關,流量越大必然流速增大,而各種魚類都有適應流速范圍和極限流速范圍。超過魚類適應流速范圍,魚類為克服流速將消耗能量而影響生長,因此應在水源充足和保證魚類不過分消耗體力的情況下,盡可能加大流量。水源不足則至少應保證維持魚類正常生活的臨界溶氧值和將污物清除干凈所需的流速。因此魚池進、排水口設計和進、排水的調節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盡量使進、出水平衡,既滿足魚池的交換次數,流速又控制在適應范圍內。每天通過觀察魚群的攝食情況,大致可以掌握水中含氧量是否充足,流量是否恰當。含氧高魚群攝食旺盛,攝食量也穩定,否則說明含氧不足,如出現浮頭,更說明溶氧已降到臨界值,應馬上采取加大流量的措施。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測定排水口及魚池中溶解氧的值來調節流量。
據我國珠江水產研究所歐陽海等的研究認為,要使草魚單產達到45公斤/立方米·月以上,池水交換次數以每小時高于5次為好。日本流水養鯉,使用的流量折合成單位魚池面積計,為每平方米進水0.003-0.01噸/秒,全池交換一次,只需3-15分鐘,即1小時至少交換4次,因此一般流水池水體交換次數為每小時4-5次。
二、魚種放養
(一)養殖種類和規格
1.養殖種類流水養魚養殖種類以養吃食性魚類鯉、草、非鯽、虹鱒等為主,鰱、鳙濾食性魚則不宜養殖。流水池放養不能象池塘養魚那樣多品種、多規格的魚類混養。池塘水體深,可以分層養魚,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餌料。而流水池水深一般在1-1.5米,最深2米左右,加上密度大、強制投餌,即使習慣在下層活動的魚類,放入流水池后,由于水體和攝食的需要,也只能在上層活動。同時各種魚類搶食能力不一樣,混養在一起,勢必形成以強擠弱,以大克小,饑飽不均的現象。同時各種魚類對營養要求不一致,因此流水養魚池只能是同品種同規格的魚單養。為利用殘餌和池壁附著藻類,也可少量混養某些刮食性魚類。
2.魚種的來源及規格流水養魚池的魚種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稻田中培育而來;二是苗種池專池培育;再其次是利用網箱培育魚種;以及流水池培育魚種。以網箱和流水池及苗種池專池培育較好,因其捕撈方便,數量大而且集中,魚種規格較整齊,經過顆粒飼料投喂進池后馴化容易。稻田培育魚種,收集時分散、起捕容易傷魚。魚種規格及質量要求與網箱養魚相同,可參看第八章。
(二)魚種放養前的準備
新建流水池在魚種放養前應該作好以下準備工作:
1.試水運行流水池建好后要進行試水運行工作,檢查進水情況、水體交換狀況、排水、排污設施等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同時檢查魚池質量、保水性能。初步掌握魚池運行性能和流量調節的操作。
2.放魚種前清掃池壁池底用清水將魚池泡10-15天,魚種放養前1周用生石灰(每平方米池面積0.5公斤)兌水潑撒消毒,裝魚前3天用清水灌滿魚池沖排數次將石灰沖洗干凈。在關放水時,并列魚池注意保持相鄰魚池水位的平衡,避免造成池壁兩側壓力不均而發生垮塌事故。
3.檢查設施檢查攔魚柵、閘板等是否貼合緊密,閘無破損,閘閥開閉是否靈活,進排水渠道有無障礙等,及時排除和維護好,保證萬無一失。
4.放試水魚放魚前一天放試水魚,證明無毒后再放魚種。
5.其他魚種放養前的運輸,消毒工作可參考第八章。
(三)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隨流量和魚種規格而定。在適宜于放養品種的流量范圍內(不超過養殖品種的極限流速),流量大,放養密度應盡可能的大,才能獲得較高的產量,低放養密度雖然相對增長量高,但絕對增長量受到影響,不利于利用水體空間和提高產量。在同樣流量下,魚種規格小,則增長倍數高,放養密度要低一些。因此合理地放養量應是在一定的水流情況下,在養殖期不影響魚類生長速度和達到商品規格的最大數量。
在養殖后期,水體中的魚群達到一定的密度后,即使排水口排出的水含氧量在臨界溶氧值以上,由于魚類生存空間狹小,影響攝食行動,魚類生長也受到制約,這時的密度稱為最大收容量或極限密度。最大容量與水流大小、水質優劣、魚池結構和魚的種類有關,可由下式求得:
式中C--最大收容量(公斤/米3);
C1--進水溶氧量(毫克/升);
C2--維持魚類正常生活的臨界溶氧量(毫克/升),鯉魚為4,非鯽為2,虹鱒為5;
K--魚的活動耗氧率(毫克/公斤·小時):鯉魚,體重250克,水溫25℃,耗氧率
300毫克/公斤·小時;非鯽,體重30克,水溫27℃,耗氧率200毫克/公斤·小時;
虹鱒魚,體重102克,水溫13-16℃,耗氧率274.9毫克/公斤·小時;
V--可允許的最大進水量(升/小時);
P--水交換效率系數(一般為0.60-0.80)。
例如:流水養鯉,流量為7200升/小時·立方米,鯉魚活動耗氧率為300毫克/公斤·小時,進水溶氧7毫克/升,水交換效率系數0.7,最大收容量為:
該水體水溫超過20℃的時間不足全年,魚類增重倍數為3-5倍,以4倍計,魚種成活率90%,放養密度(初放量)為:
以上是以最大收容量來計算的放養密度,超過這個密度對魚類生長不利,掌握放養密度的原則是魚產量到養殖末期不超過最大收容量。
三、日常管理
流水養魚的日常管理包括調節池水流量、喂食、排污、觀察池魚動態、注意水質變化、防病防逃及定期擦洗池壁等。
(一)投飼技術
目前流水養魚多采用撒喂人工配合顆粒飼料,因流水池魚類密度大,池水又經常不斷地流動,需攝食大量飼料。為防止飼料流失,在池角落或靠近進、出水口處,不可投飼料?捎脵C械和人工兩種投飼方法,應掌握少量多次,均勻投飼的原則。投飼時,一般要求全部魚攝食到八成飽為止,每次投飼時間為20-30分鐘,每天投喂2-6次。每天顆粒飼料投喂量約占魚體總重量的2-3%,可根據投飼率乘以池存魚總重量,求出日投飼量。流水養魚投飼量的確定方法和調整原則可參看網箱養魚一章。
(二)定時排污
作好排污工作是保持水質良好的一項重要措施。流水養魚由于是高密度精養,魚類糞便、殘餌多,除平日隨排水帶走部分外,還應定期放水排污。排污操作要迅速,并調節好進水和排水量,避免因排污放水,使魚堆積到攔魚柵、網上摩擦、擠壓受傷,或進水流速太快,使魚疲乏致傷。
魚類養殖初期因魚種小、投餌量小、水溫低、有機物耗氧不多,污物可隨水排出,一般不放于池水排污。隨著水溫升高,魚體長大,魚攝食量增加,糞便、殘餌增多,有機物耗氧高,靠加大流量和魚群活動排污已不夠,需每隔10天左右,放水排污一次。
(三)巡池檢查
每日巡池時注意觀察魚群的活動狀況,攝食強度,以判斷水質狀況。首先要調節好池水流量,隨著魚體長大,逐步增加池水交換量,以保證池水溶氧充足,使魚攝食旺盛,生長迅速。若發現水質變壞或缺氧,應補充大量新鮮水;若發現定向注水過急,水量過大,也要及時加以調整。流量適當才能使魚在正常的水環境中,游動活躍,爭食飼料。其次還要注意防洪防逃,在雷雨防洪季節作好排洪工作和及時疏通渠道,避免洪水沖垮進水渠。每日檢查攔魚柵是否有破損,以防逃魚。
(四)魚病預防
流水池內魚群密度大,發病后易互相傳染,故蔓延快、死亡率高。因此,流水養魚應以預防魚病為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