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海水養殖大菱鲆細菌性敗血癥,癥狀比較復雜,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繼發性細菌感染導致的暴發型疾病。魚患本病后往往大量死亡,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筆者前段時間走訪了山東省萊州灣的十幾戶大菱鲆養殖戶,現場解剖了部分病魚,并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海水養殖大菱鲆細菌性敗血癥具體表現為:細菌性出血病、腹水病、出血、肝、脾、腎組織壞死等。該病流行周期長、死亡率高、患此病的魚從發病到死亡僅3天-5天,是集約化養殖大菱鲆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病魚的癥狀及病理變化
1.攝食下降,活動減弱,體色變黑,腹部膨脹,各鰭基部、口部鰓裂后部均有出血癥,病魚在水體中行動遲緩陣陣狂游。
2.解剖檢查,可見肝臟變成土黃色、白色。心、脾顏色暗紅。胃中無食、腸道有積水,腸壁變薄而透明,心、肝、脾細胞大量壞死,鰓蓋凹陷,鰓絲發白呈貧血癥,有的肛門微紅,大量壞死,并出現色素沉淀。
3.鏡檢腹水、血液水封片見大量運動細菌,非運動細菌少。
4.初步診斷為:暴發型細菌性敗血癥(出血癥)。
二、細菌性敗血癥的病原
由嗜水氣單胞菌,或多種細菌混和感染引起(有些病魚體表和鰓部有寄生蟲及生)。
三、引起細菌性敗血癥的原因
1.營養失衡:魚類正常生長及抗病免疫機能需各種營養物質作保障,某一種物質缺乏或過量均會造成相關機能紊亂失衡,從而導致免疫力下降是誘發該病的首要內在因素。
2.水質變化:魚類在自然生長時,水質生態指標基本合理,魚很少得病,而高密度人工養殖魚病頻發。在高密度養殖種,飼料常常過量投喂,殘料及排泄物增多,這樣往往在短時間內造成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劇增,加上大量施用各種藥物,使水體中重金屬、有機氯類、生物染料類等致病物質殘留嚴重,形成了防治-用藥-殘留-發病-再用藥的惡性循環,從而嚴重污染了水質,造成了生態失衡,引起魚病暴發流行。
3.盲目用藥:有機藥物的成分本身就十分復雜,加上各種成分藥物的頻繁使用,上次藥物尚未降解,新一輪藥物又施入,造成藥物間復雜的化學反應,這樣就對魚肝、脾、腎、膽、腸等部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四、防治方法 堅持防重于治,科學用藥,使魚生活在健康的環境種,最大限度降低發病率。
1.平衡營養,提高魚體自身抗病力。在高度密集約化養殖條件下,必須保證魚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基礎營養物質合理供給的前提下,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及時投喂就是關鍵一環。
2.控制水質:三代魚蝦安(0.3ppm-0.5ppm)與敵菌毒(0.3ppm-0.5ppm)交替使用,每15天外潑一次,殺滅水體中的致病菌,切斷病菌傳播途徑。
3.藥物治療:
(1)魚一旦患病:用“藥浴素”5ppm-8ppm,每次藥浴3小時,連用3天-4天。
(2)內服“復方鹽酸環丙沙星”5克/千克料,加“魚用復方維生素”3克/千克,再加“抗病營養免疫素”1.5克/千克。如有腸炎并發可加“復方呋喃唑酮”2克/千克料制成藥餌,連喂5天-7天。
4.寄生蟲疾病防治:在防治過程中如遇有寄生蟲發生,可用“魚蟲必殺”0.03ppm,全池潑灑,療效顯著。
五、防治體會
1.堅持預防為主方針:(1)平時注意合理營養平衡,餌料中添加“魚用復方維生素”和“抗病營養免疫素”(按說明書正常添加)。
(2)水體定期殺菌消毒:用“三代魚蝦安”0.3ppm半月一次與“溴氯海因”0.3ppm,交替使用。
2.早發現,早治療,防患于未然。
總之,平衡營養,控制水質,科學用藥,會大大降低該病發生率,促進魚正常代謝健康成長,從而使養魚戶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