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同其他養殖魚類一樣,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與養殖年月的延長,大黃魚的病害也日益嚴重,若不及時加以研究解決,最終將成為大黃魚養殖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對于大黃魚的病害,目前尚未進行過系統研究。為使大黃魚養殖產業化健康持續發展,福建省科委與水產廳已將病害防治技術列入大黃魚養殖產業化的關鍵技術研究計劃,正組織有關科技人員進行科技攻關,現僅就我區在大黃魚的養殖實踐中所遇到的危害較大的幾種病害及采取的一些相應防治措施予以簡述。
一、 大黃魚病害的初步診斷方法
診斷是魚病害防治的首要環節,只有正確診斷才能對癥下藥。大黃魚病害發生的廠因多種多樣,但歸結起來,主要由病原體的侵襲、魚體的健康狀況,以及環境的變化等三個要素所決定。要弄清這些要素的致病機理。主要的診斷與處理程序:
1、觀察體表癥狀,取鰓、鰭、體表粘液;打開體腔,觀察內臟癥狀,并取腸、肝臟等,用解剖鏡或低涪顯微鏡,檢查有無寄生蟲。
2、若未發現寄生蟲,就再回過來了解環境條件、投懼與攝食情況、施藥情況,從中分析是否屬于細菌性病體致病,或環境條件營養障礙致病,并采取相應措施。
3、當兩種致病因素之間的鑒別有困難時,可同時采用綜合方法進行防治。因為魚體在發病過程中常常存在原發性與繼發性的交叉感染,環境惡變也會引發細菌性等病害。
4、實施上述現場處理的同時,有條件的再采樣進行病魚微生物學、病理學方面試驗室檢查與水質分析,以求確診。
二、大黃魚常見病害的防治
(一)寄生蟲性病害
1、原蟲性病害
①刺激隱核蟲病(白點病)。
[病原]咸水小瓜蟲,蟲體呈球形或卵形,類似多子小瓜蟲,大小0.066-0.45×0.034-0.36mm,全身披有纖毛,一般有四個念珠伏大核。
[流行情況]成水小瓜蟲主要寄生在海水魚的鰓、皮膚、鰭等處,每年5月中旬至8月份沿海各海區均有流行,咸水小瓜蟲適宜繁殖溫度20-25℃,其靠胞囊及其幼蟲傳播,
[癥狀]首先體表出現大量小白點,嚴重時魚體覆蓋有一層白色薄膜,由于蟲體的破壞會引起斷發性細菌感染,從而造成魚體表皮發炎、壞死,鱗片易于脫落,鰭條腐爛,裂開,寄生鰓部時,破壞鰓片,感染上細菌后,會引起爛鰓現象。蟲體侵襲魚的眼角膜時,會引起發炎、變瞎,病魚食欲減退,體瘦,游泳失調。蟲體可用顯微鏡觀察判斷。
[防治方法]a、密度不宜過密;b、用0.4-1ppm孔雀石綠浸泡病魚5-10分鐘,隔日再浸浴一次;c、 60ppln福爾馬林浸浴15-20分鐘,土池則為20一30ppm全池潑灑,d、殺蟲靈用淡水配成50ppm,浸洗5分鐘。
②布婁克蟲病
[病原]該蟲為石斑瓣體蟲屬管咀、斜管科,側面觀可見背部隆起,腹面平坦,蟲體腹面觀呈橢圓形或卵形,大小45-80×29-53um,腹面前部有一圓形胞口,能夠伸縮,蟲體的前部及背部前緣有纖毛,在大核后方有1個猶如發朵的瓣狀體,此蟲為分裂法繁殖。
[流行情況]該病流行于熱天,主要危害20一50mm的魚苗。水溫25℃以上。在高密度流水養殖及網箱養魚更為多見,發病快,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癥狀]其主要寄生在魚苗的鰓部,大量寄生時鰓部呈灰白色,粘有許多污物,休表也時有寄生形成不規則的白斑,胸鰭從體測垂直伸開,病魚常浮于水面,游動遲緩,可用顯微鏡鏡險判斷。
[防治方法]a、用淡水+20ppm呋喃唑酮浸泡2-5分鐘。b、用海水+200ppm福爾馬林在增氧條件下浸浴20分鐘;亦可在流水較緩時,將網衣提起至0.5米深時,用福爾馬林稀釋50倍(海水)直接潑灑于網箱中,前后操作20-25分鐘。C、用海水+2ppm硫酸銅浸浴10-20分鐘(小苗小心使用)。
③車輪蟲病
[病原]車輪蟲和小車輪蟲屬緣毛目,壺形科,車輪蟲屬和小車輪蟲屬的纖毛蟲。側面觀象氈帽,反口面形似圓碟。蟲體離開寄主自由游動時,一般反口面朝前,象車輪般轉動車輪蟲采用縱二分裂和接合生殖。
[流行情況]車輪蟲寄生在魚類的鰓部及體表各處。主要危害小苗,一般一年四季均有發生,適宜此蟲繁殖水溫為20-28℃,從魚體上脫落的車輪蟲能在水里生活1一2天可以侵襲新的寄主。
[癥狀]少量寄生時,沒有明顯癥狀,嚴重感染時,可引起寄生處粘液增多,魚游動緩慢,呼吸困難而死,一般無特殊癥狀。
寄生體表車輪蟲一般個體較大,常見的有顯著車輪蟲、粗棘杜氏車輪蟲、中華杜氏車輪蟲和東方車輪蟲等,寄生在鰓部的車輪蟲個體較小,為卵形車輪蟲,微小車輪蟲、球形車輪蟲和眉溪車輪蟲等,嚴重惑染車輪蟲的魚種,其身體極度消瘦,暗黑色,有時能見到"白頭白嘴"癥伏,有的魚成群結隊圍繞池邊狂游呈"跑馬"癥狀,全身或大部分變白。
[防治方法]a、用硫酸銅浸洗30分鐘,b、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0.7ppm(5:2)全箱潑灑或符合劑量減半潑灑連用2天,c、福爾馬林200-250ppm浸洗5分鐘,d、每噸水用不苦楝樹枝45克煎湯全箱潑灑或將苦諫樹枝扎成捆懸掛干網箱中。
2、蠕蟲類病害
①海盤蟲病
[病原]是一類海盤蟲的單殖吸蟲,外形似指環蟲,大小0.6-0.83×0.08-0.17mm,其特征是頭器發達,前端有方形眼點兩對,具卵巢、精巢各一個,有中央大鉤兩對,邊緣個鉤七對。
[癥狀]該病是一種海水魚病,病魚魚體消瘦,飄游水面不攝食,將魚取出水面時,口、鰓蓋常張開,蟲休寄生魚鰓,鰓片外觀鮮紅,蟲體在鰓上爬動,使鰓組織受損、出血,鰓絲粘液分泌增多,影響呼吸。一條鰓絲有幾個、十幾個蟲體,即可導致魚呼吸困難而死,診斷可用鏡檢觀察。
[防治方法]a、淡水配1ppm敵百蟲浸浴5分鐘,或海水配10ppm敵百蟲浸浴10-20分鐘b、用150-200ppm福爾馬林海水浸浴20-30分鐘,C、用0.2%過氧焦磷酸鈉海水浸浴2分鐘:d、內服一些抗生素,如氯霉素2‰。
②本尼登蟲病
[病原]本尼登蟲早一類單殖吸蟲,蟲體橢圓扁平、白色、大小相差較大為0.5-3.6mm,肉眼可見。前端兩側各具一個吸盤,后端有一個卵圓形吸盤后吸盤上中央三對大鉤,前有大鉤較寬,中大鉤狹長,后大鉤細直,后吸盤邊緣膜結構,其內側有11對不發達邊緣小鉤。
[流行情況]水溫13-29℃都可產卵,一次產卵可達50-250粒,在24℃時5-6天孵出幼蟲。該病發病高峰期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
[癥狀]蟲體寄生魚體的嘴、眼、體表,鰭、鰓等部位,呈白色透明狀,大小如芝麻粒,群眾稱之為"白芝麻病"、"白蟻病"蟲體數量多時呈白斑狀。該蟲用后吸器附著在魚皮膚上或鱗片下,攝取魚體上皮細胞、血球。造成魚體創傷,病魚體粘液分泌過多,焦躁不安,不斷狂游或磨擦網壁,鱗片脫落,造成繼發性感染,食欲減退,魚體消瘦衰竭而死。
死魚體表破爛不堪。鉆液增多,鱗片脫落,眼受損,鰭條殘缺不全、鰓暗紅,魚體消瘦。病魚用淡水浸泡幾分鐘可見到蟲體脫落。
[防治方法]a、內服紅霉素2一3‰連投5天,b、用淡水加30PPm土霉素浸浴10分鐘左右。7天后進行二次浸泡,c、其它防治方法同海盤蟲。
(二)細菌性病害
1、 弧菌病
[病原]主要為鰻弧菌,力短桿菌,軸彎曲或直0.5-0.9×1.2-3um,單個兩端圓形,以極端單鞭毛運動,革蘭氏陰性、無芽胞。
[癥狀]發病早期大黃魚失去食欲,游動緩慢,體色發黑,平衡失調,后期回旋狂游,腹部朝天。
此病典型征象是以體表形成潰瘍為待征。初期體表皮膚有淤點或淤斑,出現不規則的紅斑區,尤以腹部和尾柄區為盛,嚴重時,皮膚肌肉出血,腐爛形成出血性潰瘍。肛門紅腫,或有黃色粘液流出。解剖可見腹腔有腹水,肝、脾、腎充血,腫大或肝臟土黃色有出血斑,腸道充血,腸內有黃色粘液。
[防治方法]a、注意操作,避免魚體受傷,及時發現殺除寄生蟲,防止細菌感染,b、用漂白粉裝袋(250克/袋),用針刺數個孔,掛于箱內。C、內服磺胺類或抗菌素類藥物。磺胺藥每10公斤魚體重用藥1-2,連續5-7天,抗菌素如強力霉素每10公斤魚體重用藥0.5克,連續5一7天。
2、細菌性腸炎病
[病原]一種點狀氣單胞菌,0.4-0.5×1.0×1.3um,革蘭氏陰性短桿菌,極端單鞭毛,有張力,無芽胞,多數兩個相連。
[癥狀]本病以腸道充血發炎,出血所致的敗血癥為特征。病魚失去食欲,體色發黑,腹部腫脹,呈現紅斑。體表皮膚鱗片完整無缺,肛門紅腫。解剖可見腸壁充血發炎,腸枯膜細胞潰爛,脫落成淡黃色粘液。
[防治方法]a、嚴禁投喂腐敗變質餌料,b、發病高峰期定期在餌中添加大蒜素1一2‰。c、內眼抗菌素氟哌酸,氯霉素等添加量1一3/公斤料,連5-7天。d、內眼呋喃唑酮2-3克每公斤料連5一7天。
3、豎鱗病
[病原]尚未確定
[癥狀診斷]以病魚的鱗片局部或全部豎起象松球樣張開為特征。最后鱗片脫落,表皮發炎,表皮下點伏出血。
[防治方法](1)定期用生石灰化水潑灑。(2)網精妥勤換洗,保證網箱內外的水流暢通。及時清除殘餌,以免引起網箱區底質惡化。(3)網箱養殖的用10×10-6濃度的呋喃西林浸浴20分鐘,池塘養殖的遍潑1一2×10-6濃度,效果明顯。
(三)非病原性病害
由理化因素引起的病害叫非病原性病害。帶有突發性,受損面大特點。其主要病害有以下幾種:
1、餌料中毒癥
[病因]投喂腐敗變質的餌料,在變質餌料中含有組胺等毒素,可造成大黃魚中、大量死亡。
[癥伏]病魚體表完全,體色、鰭條等正常。在近水面游泳或狂游而死亡。鰓瓣淺紅色或暗紅色,鰓小片嚴重充血,粘液增多,表皮細胞脫落,死魚嘴張開。投喂變質餌料后第二天便發現少量死魚。
[防治方法]a、嚴禁投喂變質的餌料,可選擇優質的配合飼料進行投喂,可避免此病癥的發生。b、已發病的魚,要停喂2-3天后內服磺胺類藥物,劑量為投餌量的2-5‰,c、內服大蒜素,劑量為投餌量的3一5‰。
2、海葵蜇傷潰爛病
[病因]夏季高溫期海葵生長很快,網箱在海水中幾天后就會大量附上海葵。且海葵會分泌毒素,大黃魚又喜在網邊游動,魚被海葵蜇傷后可能由于騷癢難受,就在網箱壁磨擦。繼而體表鱗片脫落、破損、潰爛,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
[癥狀]剛被海葵蜇傷時,魚體表局部呈褪色狀劃傷痕,此時魚攝貪還正常,網壁上可見許多水珠似的海葵,2-3天后癥狀加劇,陸續呈現脫鱗斑塊,出血斑塊,以主爛尾、爛鰭、吻部潰爛。甚至吻部和尾部骨胳裸露。病魚離群慢游,不攝食,最終死亡。鏡檢鰓絲、體表、腸胃未發現寄生蟲。見有上述癥伏便可確診。
[防治方法]a、在海葵繁殖盛期,每5一6天換一次網箱,換下的網箱經洗凈,日曬2-3天后使用。換網時,操作要小心,不要讓魚靠網壁。b、將被蜇傷嚴重的病魚選出,集中飼養,用法拉乃司10ppm的海水浸浴20分鐘。c、在餌料中添加紅霉素2‰,連5-7天。
3、其他原因死亡癥
[原因]①防病治病時用藥量過大或未對癥下藥,②水流太激,小魚苗頂流能力差靠網而死。③換網或分箱時操作不小心致魚死亡。
[防治措施]養殖管理人員要認真學習科學的養殖技術,提高責任心,尤其是初養者遇到一些問題時不要盲目采取措施,應請教有經驗或專業技術人員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