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種草養魚,可以擴大飼料來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魚品質量,增加經濟效益。推廣種草養魚,要強調以下四個方面的關鍵技術措施。
(一)科學選擇品種 首先要選用適口性好、養殖對象喜食的青飼料品種;第二,用豆科牧草與禾本科牧草配合,有利于改良土壤和提高飼料的營養品質;第三,用多年生牧草與一年生(或越年生)牧草配合,起到全年均衡供青或者填補缺青的空檔;第四,蝦、蟹養殖水面種植水草要沉水植物與挺水植物、漂浮植物相配合。總的要求是:選用的牧草要生長期長,耐多次刈割,同時幾種牧草種類搭配起來,能起到在全養殖季節青飼料的“周年”供應。
水產養殖上可以應用的牧草和水草(統稱漁用青綠飼料)品種很多,陸生青飼料有屬禾本科的黑麥草、冬牧70、蘇丹草、稗草、小米草、雜交狼尾草等,有屬豆科的紫花苜蓿、白三葉、紅三葉等,有屬菊科的苦荬菜等,也有玉米、南瓜、山芋等植物;水生青飼料有浮水植物的水葫蘆、浮萍、蕪萍等,有沉水植物的伊樂藻、苦草、輪葉黑藻等,有挺水植物的蒿草等;水、陸兼生的有水蕹菜、喜旱蓮子草(水花生)等。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 ,如光照、降水、肥源、土壤狀況及水產養殖品種等,因地制宜地選擇幾個青飼料品種,形成合理的種植、利用模式。要水陸結合,利用池埂、池坡種植陸生飼料,利用廢舊溝塘、進排水渠道及蝦、蟹養殖水面栽培水生青飼料,做到以池養池,以水養水。
(二)科學安排茬口 一是所選品種要因地制宜,一般三個品種即可達到“周年”供青的目的;二是根據養殖品種和單產水平以及牧草的總產量,確定牧草需要種植多少面積,如0.067公頃(畝)產500公斤左右鮮魚,全年需青飼料4000~5000公斤,約需安排0.034公頃青飼料地(包括魚池旁的空地及池坡等地);三是幾種牧草所占比例及換茬技術,如選用豆科的三葉草(紅三葉、白三葉、紫花苜蓿等)、禾本科的黑麥草(冬牧70、多花黑麥草等)和雜交狼尾草(或蘇丹草等)搭配種植,便可以起到“周年”供青的效果。
(三)科學栽培牧草 栽培牧草不僅要注意每種牧草本身的高產,前后品種的接茬也十分重要。仍以上述三種牧草為例,栽培方法如下:
三葉草:9月初前后播種,條播行距25~35厘米,播種量每0.067公頃0.5~1公斤,在沒有種過三葉草的地上,播種時要用根瘤菌接種。
黑麥草:9月初前后播種(或8月中旬育苗于9月上中旬移栽也可以),以準備種雜交狼尾草的部分地上條播,條播行距30厘米,播種量每0.067公頃1.5公斤。
雜交狼尾草:分兩次移栽。第一次移栽在4月中下旬,移栽前施足基肥;第二次移栽在5月底,等黑麥草最后一次刈割利用后進行。每0.067公頃栽插量,第一次移栽2000株,第二次移栽2500株。
以上僅是一種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各地所用的牧草品種因地制宜加以試驗,找出適合當地的合理種植青飼料模式。
(四)科學利用牧草 在確定養魚的混養結構時,應選用以放養草魚、鳊魚、團頭魴等草食性魚類為主的放養模式,其放養量可占到魚種總重量的50%以上,并混養35%左右的鰱、鳙等濾食性魚類和15%左右的鯉、鯽等雜食性魚類,這樣就可以用青飼料直接喂養草食性魚類;它們攝食的殘餌、植物碎屑和腐植質等,可為雜食性魚類提供餌料;這些魚類的糞便肥水、繁殖浮游生物,又為濾食性魚類提供了豐富的天然餌料。這種放養模式起到了生物間的互輔作用,保持了魚池生態良性循環,有利于降本、增產、高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