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魚苗下塘是提高魚苗培育成活率的關鍵技術環節之一。魚苗由于身體纖弱,對天氣、水溫、水質、敵害清除情況及放養時的操作等要求嚴格,養魚者稍微疏忽,輕則造成魚苗不同程度的死亡,重則整個養殖過程全部失敗。筆者將魚苗下塘管理技術要點概括為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檢查清塘效果。魚苗下塘前1天--2天要用密眼網拉幾次空塘,主要檢查池塘中是否有敵害生物。如發現野雜魚、蛙卵、蝌蚪、水生昆蟲等敵害,應重新清塘。同時拉網還可使堆積在池底剩余的清塘藥物充分溶解,以防危害魚苗。
2.清除殘留藥物。如藥物毒性尚未完全消失,可能導致下塘魚苗中毒死亡。檢查方法是:①取半桶底層水,將魚苗放入底層水中試驗,或將魚苗置于池塘內的小網箱中,觀察8小時--12小時,以確定魚苗能否入池。②經生石灰清塘的可測定池水的酸堿度,如pH值在8.5以下,說明毒性已消失,可放魚苗。③觀察池水,如有水蚤存在,則表明毒性已消失。
3.池水肥度檢測。主要是根據水色、透明度和餌料生物的豐欠來判斷。魚苗下塘時池水以灰白色、黃綠色或淡黃色,透明度30厘米--35厘米,每升水含輪蟲10000個左右,生物量20毫克/升--30毫克/升為好。池水肥度不夠,魚苗會因缺少餌料而生長不好,應立即在向陽的池角堆肥或潑灑腐熟的糞漿以培肥水質。發現水質太肥時,應先加適量清水沖稀后再放魚。如池塘施基肥過早,輪蟲高峰已過,池水中產生過量的大型浮游動物如水蚤,抑制魚苗適口的小型浮游動物繁殖,干擾魚苗的活動與攝食,可用0.3ppm--0.5ppm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殺滅,1天--2天后可放魚苗,或每畝放養13厘米以上的鳙魚種300尾--400尾吃掉大型浮游動物。同時還可根據鳙魚在黎明前浮頭輕重來判斷池水肥度是否適宜,但在放養魚苗前應將鳙魚全部捕出。
4.及時下塘。魚苗孵出4天--5天,可見兩個眼點,一個腰點,在水中能正常平游時,應及時過數下塘。入池過早,魚苗太嫩,容易沉入底泥中造成死亡,過遲則影響魚苗生長,成活率低。
5.放養規格。同一池塘放養的魚苗,應品種相同,規格一致,并一次放足,以免發生大魚壓制或吃食小魚及出現規格不齊的現象。
6.調節水溫。魚苗下塘時,池水與裝魚苗容器的溫差不能超過±3℃。如果溫差過大,就應逐漸調整,待魚苗適應后再下塘。如用塑料袋充氧運輸的魚苗,應先將塑料袋開口,緩慢放入預先安置在魚池中的網箱內,待池內水溫與袋內水溫一致時,讓池水與袋內的水逐漸混合,過20分鐘后再將魚苗連水一起緩慢倒入網箱內,以此調節溫差,使魚苗適應袋內氣壓,即“緩苗”。如將魚苗從袋中直接倒入池中,往往魚苗死亡率極高。
7.魚苗飽食。魚苗下塘前可喂一次蛋黃,每10萬尾魚苗喂蛋黃一個。方法是將雞蛋或鴨蛋充分煮熟,取出蛋黃,用雙層紗布包住在水中揉成蛋黃水潑給魚苗吃,也可投喂飼料酵母或輪蟲。堅持魚苗飽食下塘,其成活率明顯提高。
8.掌握放養時間、地點和方法。魚苗放養應盡量選擇晴天的中午或下午,此時水溫高,溶氧充足,有利于魚苗下塘后迅速恢復正常的活動,應避免陰雨大風天氣或夜間入池。有風天則應在深水處的上風頭放魚苗,以免在下風頭魚苗被風浪吹到池邊或壓到池底造成大批死亡。放魚苗時應將盛魚苗的容器緩慢傾斜于水中,緊貼水面讓魚苗慢慢游出或將盛苗容器緩緩向后拉出,不可將魚苗猛然倒入池中。另外魚苗入池后不要馬上離開,要等魚苗散開游入池中再離去。如發現魚苗密集成團,要用水滴輕輕潑灑,使其散開游入池中。
9.池水深度。要求池水以40厘米--50厘米深為好,這樣經日曬水溫易提高,光照充足,水質易培肥,餌料生物繁殖快,有利于魚苗快速生長。
10.密度適宜。魚苗育成烏仔分池,一般畝放鰱、鳙魚苗20萬尾--25萬尾或草魚、青魚、鯉魚苗15萬尾--20萬尾;如魚苗育成夏花分池,則每畝放鰱、鳙魚10萬尾--15萬尾,或草魚、青魚8萬尾--10萬尾。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