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焦崗湖漁場是安徽省水產養殖的龍頭企業,其中焦崗湖湖區有可養水面4000hm2以上,圍網養殖業十分普遍。近年來,又開展了網箱養殖鱖魚、斑點叉尾鲴等名優魚類,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滿足湖區漁民對大規格鱖魚種的需求,2002年我們在湖區設置網箱培育鱖魚種試驗,通過精心馴養,獲得成功。
1 材料與方法
(1) 試驗材料
① 水域選擇
試驗點選在焦崗湖西湖區近岸一角,平均水深3.2m,水體透明度80cm左右,水質清新,水面開闊。
② 網箱設置
網箱總計8只,閉口式,規格2mX2mX2m,網箱用毛竹設置成固定式,網箱上口高出水面50cm,箱蓋與箱壁結合處留一開口,以便投餌,箱底用細鋼筋作沉子。網箱由東向西呈“非”字型排列,每排4只網箱,網箱排距6m,箱與箱間距2m。
③ 苗種放養
苗種于2002年6月2日從全椒縣趙甸水庫購買,平均全長2.2cm,人箱數1萬尾,平均分放8只網箱。苗種投放時用3%的食鹽水消毒。
④ 餌料魚
以武昌魚、草、鰱、鳙魚苗作為餌料魚。培育期間共購買三次,餌料魚另設網箱暫養,到投喂時撈取即可。投喂的魚要保持鱖魚和餌料魚的比例為1:(10—12),餌料魚要適口。
(2) 試驗方法
① 馴食準備
在每排網箱的正東口4—6m處搭建—個平臺,平臺用毛竹和竹柵欄制成,長4m,寬0.8m,平臺在水面下0.6m。在每一平臺上放置一臺0.75kW
的潛水泵,潛水泵出水口接一段長2-3m的排水管,排水管固定在平臺上,管口由東向西正對網箱,以上設置都是以水泵工作時可以在網箱內形成水流為宜。
② 馴食方法
苗種投放當天即投喂餌料,前3天投喂足量的全活餌料魚,從第4天開始,逐漸減少投喂量,以馴化鱖魚形成快速準確的攝食反應,此過程約需7天時間。此后可在投喂活餌料魚中搭配一些死餌料魚投喂,投喂前,開動水泵,至兩排網箱內都形成水流時,先少量試投,待鱖魚浮上水面吃食時,再大量投喂。由于餌料魚隨水流上下浮動,可被鱖魚搶食。一般每天早、中、晚各喂一次,死餌料魚的比例可由投喂初占餌料魚的10%上升到50%左右,投喂量應根據魚的活動、吃食情況酌情增減。
③ 日常管理
魚種培育階段由于網目小,網箱不易被水沖到的部分易堵塞,隔2—3天就要洗刷一次網箱,同時要檢查網箱是否有破損,魚種是否發病,若有殘餌,應及時撈出。
④ 魚病防治
堅持“以防為主”的方針,定期用CuS04和FeSO4(5:2)0.7mg/L對網箱內魚種進行消毒,并用高錳酸鉀掛袋消毒,能較好地預防魚病。
2 試驗結果
到7月3日起捕,獲鱖魚種9620尾,平均全長7.6cm,養殖成活率96.2%。總收入22126元,總支出14900元(苗種含運費3600元,餌料魚8200元,材料費1200元,折舊費500元,電費300元,勞務及其他1100元),盈利7226元,投入產出比1:1.49
3 小結與討論
(1) 利用網箱培育鱖魚種與池塘培育方式相比較,具有成活率高,易起捕,投餌量易控制,管理方便,見效快的特點。本次試驗通過精心管理,鱖魚苗種培育成活率達到96.2%,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2) 網箱暫養活魚苗,死亡率較大,為避免浪費,采用沖水式馴食方法,不僅減少了活餌料魚的投喂量,降低了生產成本。且通過沖水,促進了網箱內外水體交換,起到了清洗網箱,增加溶氧的作用,減少了魚病的發生,促進了魚的生長。
(3) 在試驗中觀察到,越是接近傍晚,光線越暗,鱖魚隨水流攝食死餌料魚的強度越大。因此培育期間搭配投喂的死餌料魚應盡量在接近天黑時投喂。早晨、中午投喂當天死餌料魚總量的40%,傍晚喂剩下的60%,效果會更好。
(4) 采用沖水式馴食方法,水流速度隨網箱離水泵的遠近而不同,離水泵越近,網箱內水流速度越大;反之,水流速度越小。水流速度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鱖魚攝食,應盡量調整水泵直至網箱內水流速度為0.4—0.7m/s,可有效促進鱖魚對死餌料魚的攝食。同時,應適當增加鱖魚苗種的放養密度,增大鱖魚與食物相遇的機遇,以利于馴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