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控制水深,提高水溫 春季,為有利于提高水溫,應每隔10 15天由淺到深逐步加深水位一次,并將池水控制在一定深度;早春魚池水深應控制在1米以內,晚春控制在1.5米左右;蝦、蟹養殖池水深應由0.6米逐漸加深至1米;室外養鱉池應換去大部分池塘陳水,早春水深掌握在0.5米左右,晚春以后逐步加深到養殖正常水位。
及早開食,科學投餌 當水溫上升到10℃以上時,養殖動物已開始攝食,攝食量隨著水溫的升高而逐漸增大。因此,投餌應掌握由少到多的原則。合理的投餌方法是:先喂精細適口餌料誘食,并堅持定時、定位、定質、定量投喂。魚類投喂菜餅、豆餅、配合飼料、黑麥草、嫩草等;蝦、蟹投喂麩皮、豆餅、螺蜆蚌肉、小雜魚等;鱉投喂豬肝、豬胰和專用鱉或鰻魚全價飼料。日投餌量應根據天氣、水溫和養殖動物的攝食情況來決定,一般日投餌量應占所放養苗重量的3 5 % ,以投喂后6 8小時吃完為度。
合理施肥,調節水質 當池塘水溫上升到10℃時,即可開始對魚、蝦養殖池進行施肥。最好是施一些人畜糞,也可以施少量的化肥。施肥量和施肥次數應根據池塘水質和肥料的質量而定,總的原則是:早春量大次少,晚春量少次多,使水色呈褐綠色、油綠色或紅褐色,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若水質清淡,呈黃色或淡綠色,水體透明度大于40厘米,就要及時追肥。尤其是養蟹、養鱉池塘,如果水質過肥,必須沖水,不能再施肥,始終保持池中水質達到肥、活、嫩、爽的要求。 預防為主,控制病害 春季養殖魚類易患水霉病、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小瓜蟲病、斜管蟲病等;蝦、蟹的常見病有黑鰓病、爛肢病、甲殼病和纖毛蟲病、蟹奴病等;鱉的常見病有腐皮病、紅脖子病、紅斑病、累枝蟲病等。對于細菌性疾病,可用漂白粉、生石灰、呋喃唑酮等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對于寄生蟲性疾病,常用藥物有晶體敵百蟲、硫酸銅、硫酸亞鐵、食鹽等。另外,地錦草、楓葉、大蒜、五倍子等中草藥也是較好的防病治病藥物。但是,蝦、蟹養殖池應禁用晶體敵百蟲類藥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