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二、成鰍飼養
1.池塘養熬,選擇房前屋后,避風向陽、引水方便、弱酸性底質、無農藥污
染的空地方建池塘。面積一般為100~250平方米,深0.7~1米。池塘可用磚、
石砌成。進、出水口處要用鐵絲網或塑料網圍住,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傾斜,以便排水和捕撈。池塘砌成后,用水泥抹平,待凝固后放入肥泥25~30厘米厚,并注水30~35厘米深,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7~10公斤加水溶解,以殺滅寄生蟲、病原菌,且有改良肥泥性狀和增加鈣肥的效能。清塘7天后藥性消失,即可投放幼鰍。 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養3~4厘米長的幼鰍50~60尾(總體重25克左右) ,如果水能流動,放養量可適當增加。
泥鰍食性雜,水中的小動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機碎屑等都是它喜歡的食物。人工飼養還須投喂蛆蟲、蚯蚓、小雜魚肉、蚌肉、魚粉、畜禽下腳料等動物性餌料及麥麩、米糠、豆渣、粕餅等植物性餌料。投喂量視水質、天氣、攝食狀況而定,一般占泥鰍總體重的5%~10%。最好早、晚各投餌一次。當水溫降至15℃以下或升到30℃以上及雷雨悶熱天可不投餌。在投餌季節,還應根據水質的肥瘦進行施肥,培養浮游生物。水溫達到30℃時,要及時更換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溫,當發現泥鰍時常游到水面浮頭“吞氣”時,表明水中缺氧,應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節,12月~翌年2月可不投餌,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放入豬、牛糞,以提高水溫,確保泥鰍安全越冬。
2.稻田養鰍。凡泥質、弱酸性和無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飼養泥鰍。放養前,適當加固田埂,進、出水口要加設金屬網欄,以防泥鰍外逃。在田中開挖1個或幾個面積為2~3 平方米、深60厘米以上的坑。與坑相通,開縱橫數條溝,溝寬、深均30~40厘米。坑和溝的總面積占稻田面積的1.5~2%。 這既作稻田水淺或熱天水溫太高,施農藥化肥及水稻曬田時泥鰍的棲息場所,又便于集中捕撈。
放養時間以水稻載插初次耕田后為宜,尾重0.4~0.5克的幼鰍,每畝可放10公斤左右(2~2.5萬尾“),稻田養鰍要與種稻緊密結合,一般靠水稻施肥時增植的天然餌料為食,再適當投喂些糠麩、粕餅、蚯蚓、蠶蛹粉、動物內臟及生活下腳料等,開始每天每畝投喂0.3~0.4公斤,以后逐漸增加到4~5公斤,餌料要投放在溝、坑中。水稻中耕追肥時,最好在陰天進行,以球肥深施為宜。盡量少用農藥,必須用時要選擇高效低毒的藥物,并應在陰天噴灑。防止因投喂過量,以免高溫缺水沖灌時水質變壞。經常檢查攔塞進、出口,以防泥鰍逃逸。
3.木箱養鰍。木箱規格一般為1×1×1.5米,空間容量為1.5立方米。一側或兩側設直徑3~4厘米的注、排水口, 并安裝金屬網目。箱底填入20厘米厚糞肥、泥土,最上層為泥土,保護箱內水深30×50厘米。木箱可放在向陽光水處,使水可從一只孔流進,另一只孔排出。幾只箱可聯在一起,搞聯箱養鰍。每箱放養體長3~4厘米的幼鰍1~1.5公斤(2500~3500尾)。放養后,每天可投喂糠麩、蠶蛹、蚯蚓等做成的團狀餌,投餌量為泥鰍體重的1.5~2%,分早晨、中午、傍晚3次投喂。在下雨時要防箱水外溢,而致泥鰍逃出,還要防止農藥等污染水源進入箱內。
三、疾病防治
1.水霉病。泥鰍苗孵化中,遇有低溫和陰雨天受精卵易發此病,可用1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進行預防和治療。受傷的泥鰍也易染此病,嚴重時會引起死亡,可用2~3% 食鹽水浸洗5~10分鐘防治。
2.腐鰭病。由桿菌引起,癥狀是背鰭附近肌肉腐爛,嚴重時背鰭脫落,鰍體內側浮腫,并有紅斑。防治可用每毫升含30~40微克的土霉素或金霉素、氯霉素溶液浸洗8~10分鐘。
3.寄生蟲病。有車輪蟲、舌杯蟲、三代蟲寄生。可在池內潑灑0.7ppm硫酸銅殺滅車輪蟲和舌杯蟲,潑灑0.5ppm晶體敵百蟲殺滅三代蟲。
4.生物敵害。泥鰍的生物敵害較多,蛇、鳥、鴨等都吞食泥鰍,均應予預防。孵化期間蛙類、夾子蟲、水蜈蚣吞食和夾死泥鰍苗,影響育成率,可將蛙捕移于其他池中,用95% 晶體敵百蟲5ppm全池潑灑,也可用煤油燈誘捕夾子蟲和水蜈蚣。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