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生物學特征
黃顙魚屬底棲魚類,其對生態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較強,白天棲息于水體底層,夜間則游到水體上層覓食,喜歡集群和在弱光條件下攝食和活動。黃顙魚為雜食性魚類。從卵孵化出膜第4至第5天開始攝食浮游動物,如輪蟲、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在5—8厘米,主要的食物是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水蚯蚓等。在體長10厘米以上主要食物有螺螄、小蝦、小魚、昆蟲卵及其它魚類產在水生植物和石塊上的魚卵等。在池塘人工飼養條件下,黃顙魚除攝食池塘中天然餌料生物外,還攝食人工配合飼料。
二、池塘養殖
1.池塘條件
池塘主養黃顙魚,要求水源充足,水質符合漁業用水水質標準,不含對魚類有害的物質。主養池塘面積為3—5畝或10畝以下,水深1.5—2.0米,最好池塘出水處底部比其它地方深10%—20%,便于干塘捕撈。在投放魚種前15天左右,將池塘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藥物消毒,清除野雜魚類,再每畝施放有機肥料150—200千克,待水體中大量出現浮游動物后投放魚種。
2.魚種放養
池塘主養黃顙魚,在長江以南地區每畝放養量為:體長2厘米的苗種為2000—2300尾,3厘米的苗種為1800—2000尾,4—5厘米的苗種為1600—1800尾。待放養的黃顙魚生長到體長約為7—9厘米時,水質已開始變肥,此時每畝投放鰱、鳙魚200尾左右,其規格為6—10厘米,以控制黃顙魚池塘中水質。投放的魚種要嚴格消毒,通常采用3%食鹽溶液浸浴后放入成魚飼養池塘。
3.飼養管理
(1)飼料與投喂 主養黃顙魚的飼料,有動物性飼料和人工配合飼料兩類。動物性飼料包括小雜魚、蝦、水生或陸生蚯蚓等等,這些飼料是黃顙魚喜食的,但是資源量有限,要想規模養殖,最好還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投飼要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日投喂量占魚體重的2%—8%,按水溫、天氣及魚的攝食情況而靈活掌握。一般每天上午9—l0時和下午4—6時各投喂一次,因黃顙魚喜在弱光下攝食,故上午投喂全天投飼量的1/3,下午投喂2/3。
(2)日常管理 一般5—6月份,每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7—9月份,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適時使用增氧機,調節水中溶氧。水質過肥,可先排出部分老水,再加入新水,保持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在飼養期間,每20—30天用20克/米3的生石灰潑灑一次。7—9月份,每月用漂白粉消毒一次,每次用量1克/米3水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