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湖泊、水庫魚類定向移植增殖的意義
我國淡水養殖,主要包括小水面池塘養殖和大水面湖泊、水庫養殖等。
池塘養殖,近30年來,特別是1978以來,經過體制改革,通過改造老魚塘,開發沼澤、低洼荒灘、鹽堿地,發展城郊養魚,建設商品魚基地,進行養魚池塘的標準化配套建設,提高養魚技術水平,應用增氧機,配合飼料,推廣優良品種等有效措施,所以無論在擴大養殖面積,提高養殖單產,增加養殖總產,提高優質魚的比重和經濟效益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78年我國池塘養殖面積為1082.73萬畝,養殖產量為49.7萬噸,平均畝產48千克,高者達300~500千克。2000年我國池塘養殖面積擴大到3330萬畝,產量達到1087.6萬噸,平均畝產達326.6千克,高者達1000千克以上。2000年比1978年,池塘養殖面積擴大了2.1倍,養殖產量增加了20.8倍,平均畝產提高了5.8倍,養殖產量占淡水養殖總產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65.2%提高到2000年的71.7%,增長了6.5個百分點,養殖品種從10多種增加到幾十種。
湖泊、水庫大水面養殖,近30年來,特別是1978年以來,也有了較大的發展,經過體制改革,引進小水面池塘養殖技術,發展湖泊、水庫的庫灣、湖汊養殖、“三網”養殖、加強了大規格魚種、攔魚設施的配套建設,因地制宜魚發展了魚、蟹等優良品種的定向移植增殖,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1978年我國湖泊、水庫的養殖面積為2609.3萬畝,產量18.4萬噸,平均畝產為7千克;2000年養殖面積擴大到3773.8萬畝,養殖產量達24.3萬噸,平均畝產達64.3千克。2000年比1978年,養殖面積擴大了44.6%,養殖產量增加了12.1倍,平均畝產量提高了8.2倍。但由于池塘養殖發展迅猛,產量增加極快,因此湖泊、水庫養殖產量占同期全國淡水養殖總產量的比重反而從1978年的24.2%下降到16%,下降了8.2個百分點。
湖泊、水庫大水面養殖,與池塘小水面養殖比較,發展還是低水平的,發展的速度還是很緩慢的,還有52.3%的大水面可開發而尚未開發利用,已開發養殖的水面,平均單產還很低,目前平均畝產僅為池塘畝產的1/5。池塘養殖面積占淡水養殖總面積的42%,而養殖產量卻占78%,而湖泊、水庫養魚面積占全國淡水養殖總面積的48%,而養殖產量僅占16%。
從上述可見,池塘養殖好比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的地區,而湖泊、水庫養殖好比西部開發地區。
要發展淡水養殖,也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抓好池塘養殖的同時,更要抓緊對湖泊、水庫大水面的開發利用。因為開發利用湖泊、水庫增養殖有許多優勢,一是資源豐富,目前還有3556萬畝水面可開發而尚未開發利用,即使已養殖的水面,平均單產很低。因此,開發的潛力很大;二是開發大水面,與農業不爭耕地,可提高國土資源的利用率;三是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特別是因地制宜,通過定向移植適宜的優良魚類品種,如移植銀魚等,在較短的時間內,可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四是產品集中,多為出口創匯的產品。所以發展大水面湖泊、水庫養殖,尤其是開展湖泊、水庫大水面魚類定向移植增殖,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發展前景廣闊,是今后我國發展淡水養殖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二、湖泊、水庫魚類定向移植增殖的主要品種
我國幅員遼闊,湖泊、水庫分布在全國南北各地。因此,要根據湖泊、水庫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水質、餌料生物、魚類品種結構組成等環境生態條件,移植增殖技術要求、移植的苗種來源、經濟實力、經濟效益,搞好調查研究,通過充分地論證,因地制宜地選擇移植品種。目前從全國來看,移植增殖的主要品種有銀魚、池沼公魚、高白鮭、鲴魚,以及河蟹等。
三、湖泊、水庫魚類定向移植增殖的主要技術要點
1.對擬移植增殖的湖泊、水庫進行本底調查,摸清水域的氣候、水文、水質、水域中的生物種群組成結構及變動、生物量及生物餌料狀況,以及人為對該水域的影響狀況。
2.經過對擬移植水域的深入調查研究,充分論證,確定選擇移植增殖的適宜品種。
3.根據擬移植增殖品種的特征、移植增殖的技術要求,因品種制宜,確定選擇移植增殖的不同方式,以移植增殖親魚、仔幼魚和受精卵等不同方式。
4.根據移植品種的繁殖能力、擬移植水域的合理負荷量和經濟實力,確定移植魚類的總量和分批移植的次數及數量。
5.對已放流增殖魚類的資源發生量和資源的變動情況,進行跟蹤調查,掌握動態規律,以確定起捕開始時間、合理的可捕量、留存量,以確保資源的再生及永續發展。
6.加強漁政管理,制定禁漁區、禁漁期,規定漁具、漁法,加強防護,防止偷、搶、毒、炸魚等惡性事故的發生。
7.進行體制改革,最好由技術持有者、水面使用權者和投資者三方進行優化組合,發揮各自優勢,以充分發揮各投資方的積極性,確保各方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不斷提高經營效益。
四、銀魚移植增殖技術
(一)銀魚移植增殖的理論依據
要提高湖泊、水庫大水面中水域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是在于水域中的經濟魚類能夠最大限度、充分、有效地利用其天然餌料資源,要選擇生物學效益較高的種類作為漁業動物區系的成員。銀魚一生中,以浮游動物為主要食物,處于第三營養級,食物鏈短,生命周期僅一年,世代交替迅速,適應力強。從大銀魚來看,其生長迅速,性成熟快,具有較高的生產系數,不僅可增加漁獲量,而且可大大地改善漁獲物的質量。
(二)移植銀魚品種的選擇
在選擇移植銀魚的種類時,一定要以各地的具體環境條件為基礎,根據不同種類銀魚的生物學及其生態習性的特點,特別是繁殖生態習性,選擇確定相應的種類。全世界銀魚科魚類有20種,其中我國有15種。在我國各地,在自然條件下已形成優勢的種群,并且在我國南北通過移植增殖已顯示出具有較大漁業價值的種類有太湖新銀魚和大銀魚。它們移入新的水域后,能夠生長繁殖,完成生命周期,并被移植成功的實踐證明,可以形成較高的漁業產量,目前是銀魚移植增殖的首選對象。由于其生命周期短,世代更迭迅速,適應環境能力強,食物鏈短,在湖泊、水庫等大中型水域中能自行繁衍后代,其強大的生命力,有利于擴大種群的數量,不需要每年投放苗種,同時又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是目前我國出口創匯的產品之一,被譽為“小黃金”、“水中人參”,食用方便,營養豐富,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的水產食品,捕撈、加工、銷售較為容易等特點。因此,它在各地推廣移植成功,具有其內在的必然性。
(三)銀魚移植增殖水域條件的選擇
太湖新銀魚和大銀魚,屬于敞水性魚類,適宜于生活在具有一定沿岸、水面開闊的封閉或半封閉的生態環境的水域中。因此移入水域,要求水位相對穩定,水質清新,無污染,最好處于中型與富型營養類型之間,各種理化因子適宜,生態系中,特別是中上層水體中要有空間生態環境,餌料生物資源比較豐富,中上層兇猛魚類少,這是比較理想的繁殖、生長、發育的水域。
1.水域面積:移入水域的面積可大可小,大中型水庫、湖泊及小型水體均可。但近幾年來的實踐證明,水面為2350~4500畝,均取得生物效應。所以一般認為移植水面為0.3萬~1萬畝左右比較適宜。
2.水位、水深:要求水位相對比較穩定,以平均水深2米左右為宜。
3.底質:以砂礫型和硬質底移植增殖效果好,要求底泥不超過1厘米為好。
4.水質
(1)水溫:生長水溫為0.5~32℃,適宜生長水溫為25~30℃,產卵期適溫:太湖新銀魚為9.2~22.2℃,大銀魚為3.8~6℃。生命周期積溫為3982~6430度日。
(2)溶解氧:要求溶解氧保持在5~10毫克/升以上。
(3)PH值:6.5~9.2
(4)鹽度:0~12.5‰
(5)總堿度:0.93~13.73毫摩爾/升
(6)總硬度:1.78~6.29毫摩爾/升
(7)硝酸鹽:0.075~1.92毫克/升
(8)磷酸鹽:0.033~0.16毫克/升
(9)硅酸鹽:1.22~6.85毫克/升
(10)透明度:一般為30~500厘米
5.魚類區系組成
(1)要求移入水域中魚類區系組成比較簡單,并要求要有相對空間的小生態環境為好,尤其是中上層中的魚類,不能太飽和了。
(2)要注意移入水域中優勢種群的食物結構,要控制與銀魚競爭食物的種群數量,要控制鰱、鳙魚和池沼公魚的放養數量,特別是移入銀魚后,不宜移入池沼公魚,二者在食物方面互相競爭,在繁殖中,互相殘殺魚卵。
(3)移入水域中,兇猛性魚類要控制在5%~15%之內,最好控制在5%以下,最高不能達15%。
6.餌料生物組成
(1)浮游生物:要有豐富的浮游生物資源,要求浮游植物的數量不應少于115萬個/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應在3.45毫克/升以上。
(2)小型野雜魚、蝦:其為大銀魚成魚階段的主要餌料,要求移入水域中小型的野雜魚、蝦豐富。
(四)銀魚移植方法及操作工藝
銀魚移植方法分為親魚、仔幼魚和受精卵等3種移植方法。
甲、親魚移植法
要注意氣候和水溫,大銀魚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在水域封凍之前,水溫在6~8℃時移植效果最佳。
1.親魚的選擇:選擇體質健壯、肥滿度好、體長為12厘米以上的個體,雌雄比例為1∶3,雄魚可適當多一些,有利于自然產卵和人工授精。
2.親魚捕撈及運輸:可用圍網、拖網和板繒網捕撈。捕到后用抄網撈起放在塑料桶中,然后集中放在帆布桶中運輸,也可用塑料袋充氧運輸。一般帆布桶體積為1米×1米×1米,先加入1/2水,裝銀魚10~15千克,用氧氣瓶不停充氧;用塑料袋充氧,10千克水,可裝親魚2千克。運輸時間最好在早上或傍晚,經2~5小時運輸,不成問題。如水溫較高,可在帆布桶或塑料袋中適當加冰降溫。
3.親魚投放:運抵目的地之后,先調節好水溫,使運輸帆布桶或塑料袋中的水溫與擬投放的網箱中的水溫逐漸接近時再投放。
網箱可用8目的網布制成,大小為1米×2米×1.5米。親魚入箱后2小時,將網箱上沿淹沒入水下5~10厘米,使親魚可以自由地游出。再經8~12小時后,將網箱提起,看網箱內是否還存有銀魚,是否有死魚,如有死魚,經過數,以便計算運輸成活率。
乙、仔、幼魚移植法
將孵化室中獲得的或湖泊、水庫中捕撈的仔、幼魚,向移植增殖水域中進行移植的一種方法。
1.仔、幼魚的選擇: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損殘個體。仔魚要選擇人工孵化5天后在尚未開口的平游苗為好。這樣移入水域后2~3天,即可開口攝食外界餌料生物生長發育。
幼魚要選擇體質健壯、體長達3~4厘米為好,其對環境適應力較強。
2.仔、幼魚運輸:用塑料袋加水、充氧運輸,加水10千克后,裝仔魚5萬~10萬尾,或裝幼魚0.5萬~1萬尾。
3.仔、幼魚投放:在投放之前,先試水,先取出仔、幼魚10~20尾,放入盛有移入水域的水1000毫升的燒杯里,經2~4小時后,如未發現異常,即可將仔魚放入40目篩絹縫制的規格為0.5米×1米1米的網篩中,讓仔魚自由游出;幼魚可放入8~20目、規格為0.8米×1.5米×1米的網箱中,2小時后,將網箱上沿淹入水面下5~10厘米,讓幼魚自由游出,經8小時后,再檢查網箱內是否有死魚,如未發現,說明運輸成活率高,如發現有死魚,則經點數,以便計算運輸成活率。
丙、受精卵移植法
1.受精卵的質量檢查:因受精卵發育至原腸中后期,才能正常發育到仔魚破膜。因此,卵是否受精,應從原腸后期計算。發育期只有用顯微鏡觀察才能確定,用肉眼觀察辨別受精卵不科學,也是不準確的。
2.受精卵計數方法:據受精卵人工孵化觀察結果,當水溫為12~14.5℃時,銀魚胚胎發育至原腸后期的時間,大約是受精后38~40小時左右。計算受精率是隨機取樣的,隨機取出一定數量的受精卵,置于顯微鏡或解剖鏡下觀察,分別統計胚胎發育正常的受精卵和變白、發霉死卵的數量,然后按以下計算公式進行運算:
受精率=×100%
受精卵的計數法,采取濃縮體積抽樣法,即用10毫升量筒,隨機抽取受精卵10毫升,然后對此10毫升的卵進行計數,得出每毫升受精卵所含的個數(粒),然后經過多次隨機抽樣進行計數,取其每毫升平均所含卵的個數,然后再乘以受精卵的總體積,即可求出受精卵的總數量,其計算公式如下:
總卵數(粒)=粒/毫升×總毫升數
通過生產實踐計數,大銀魚受精卵每毫升個數大約為1200~1600粒。
3.受精卵的運輸
太湖新銀魚受精卵運輸的選擇時間,要根據孵化的水溫而定。當水溫較低,水溫在14℃以下時,經暫養2~3天后運輸;當水溫在15℃以上時,經暫養1天后即可運輸。如運輸過遲,或運輸距離太長,則受精卵有可能在運輸途中破膜出苗,死亡率較高。
大銀魚的繁殖期的水溫較低,孵化期也較長,此時不存在因水溫高而早出苗的問題。其運輸的時間,主要是根據胚胎發育和各項準備工作而定。最好在受精后5~6天,避開敏感期,在原腸晚期以后運輸,這樣更有利于受精卵的發育。
受精卵可采用充氧或不充氧空運、水運、陸運。
(1)塑料袋充氧運輸:此法適用于長距離、大批量運輸。
用聚乙烯強力塑料袋,規格為40厘米×80厘米。放卵密度,視運輸時間和水溫高低而定。一般每袋加入經120目篩絹過濾的原水庫水12~15千克,可裝運大銀魚受精卵5萬~15萬粒,然后充氧。袋內適宜水溫為0~10℃,最適宜水溫為2~8℃。
如在1月下旬向黃河以南地區運輸,則要在泡沫塑料箱內底加放冰袋,以降低水溫,保持水溫不超過10℃;如向東北、西北地區運輸,則應在泡沫塑料箱周圍加棉花保溫,特別是火車運輸,要防止在泡沫箱底部的塑料袋中的水結冰,以免影響受精卵的成活率。在上述的條件下,一般經48小時運輸,成活率不受影響。
(2)敞開大容器帶水運輸:這種方法一般適于短距離少量運輸。
用塑料大箱、塑料大缸、塑料大桶,均可運輸。放卵密度,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每立方米水體可裝卵10萬~60萬粒。容器內水溫保持在2~8℃。途中要注意翻動卵粒,加注新水,保持水質良好,如有條件充氧效果將會更好。
(3)濕潤低溫運輸
①強力聚乙烯塑料袋:按體積法計數卵粒后裝入單層或雙層塑料袋中,排凈袋內氣體,并迅速充氧、捆扎后外套裝泡沫塑料箱或紙箱后即可運輸。運輸途中要注意溫度,箱內溫度要保持在2~8℃。
②大口保溫瓶:將受精卵直接裝入保溫瓶內鋪有濕潤紗布的墊板上,這樣可使卵與瓶底之間保持一定的空間,以容納在途中因冰融后的水。在卵的上面也要用濕潤的紗布蓋上,然后在其上部加上適量的冰塊,再加蓋密封運輸。瓶內溫度保持在2~8℃。
③木箱:裝卵的木箱,可設計為大小不等的規格,一般分為層式和盒式兩種木箱。
層式木箱:把卵裝入各層的盛卵盤中,或包裹于盛卵盤的濕紗布中,最上層放置一些碎冰塊,起保持受精卵的濕潤和低溫的作用。最下層的木箱底部,鉆有排水孔數個。空運時,最下層不裝卵,也不鉆排水孔,起存水作用。
盒式木箱:運輸受精卵時,將卵裝于孔徑小于0.8毫米的多孔聚乙烯塑料袋中,再將此塑料袋裝入箱內,為保證濕潤和低溫,在塑料袋之間應填充一些海綿碎片。
(4)保溫瓶低溫帶水運輸:運輸時注意加冰,保持溫度為2~8℃,并適當攪動受精卵,并換水。
(5)保溫瓶與塑料袋、濕紗布混合運輸:用正方形,規格為15厘米×15厘米的強力塑料袋,裝水250毫升,受精卵密度為140~300粒/毫升,即每袋裝卵3.5萬~4萬粒,對折后放入8磅容量的大口保溫瓶中,每放一層受精卵,加放一層碎冰塊,裝滿后蓋上瓶蓋,放入箱中待運。每瓶可裝受精卵20萬~50萬粒。
以上幾種運輸方法,以強力塑料袋充氧外加包裝泡沫塑料箱或紙箱的運輸效果最好,其運輸量大,可以長距離運輸,環境容易控制。如向寒冷地區運輸,可加保溫層;如向溫熱地區運輸,可加冰降溫,完全可按需要進行,溫度保持在2~8℃。
4.受精卵的投放
(1)直接把受精卵投放入移植水域的底部
實踐證明:底泥1厘米時,孵化率為80%以上;底泥1.5厘米時,孵化率為56%;底泥2厘米時,孵化率為14%;當底泥為3厘米時,則孵化不出仔魚。因此,投放點最好選擇在背風向陽、水質穩定、無污染、水深1.5~2米,底質平坦、堅硬、砂質、淤泥不超過1厘米的地區為好。
北方地區移植大銀魚正值冰封期,此時首先要在投放點打開冰眼,把盛卵的塑料袋慢慢地浸入冰眼下的水中,待袋內外水溫基本一致時,打開塑料袋,把卵均勻地撒在水中。投放時,要有計劃地多選幾個點投放。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經驗證明:凡是底質好的水域,移植的效果就好。“潛伏期”短,很快形成種群效應。因此,有的水域在投放之前,先選好投放點,并對底質進行清理、改造;有的還在一定的范圍內鋪上一層沙子;有的還鋪上一層草席;有的修成投卵臺,將卵投放在用水泥砌成的方形或長方形的臺面上。
(2)把卵投放在吊掛在水中的網箱中孵化成仔魚后自由地游入水域中,網箱的形狀可以是方形、長方形,但最好為圓形。網箱大小,視移植水域的大小及移植銀魚卵的數量多少而定。大型湖泊、水庫的水面大,可移植幾千萬粒卵。最好制成直徑為1米的大網箱,并可制成2~3層。底層網目為40~60目,以防漏卵。四周圍為20~40目網衣,使仔魚孵出后可自由地游出。頂層用8~10目的網衣制成,可將卵直接倒入。層與層之間有拉鏈,主要用于放卵。層與層之間的間距為15~20厘米,其用鋼筋支起。網箱圓的支架,用6號鋼筋。這樣多層的網箱,1個可以放卵30萬~50萬粒。下網時,在下層設3個點掛網墜子,使網下沉。在網頂上設3個點,系尼龍繩,上面捆上聚乙烯塑料塊作浮子,或用竹竿架在水面上。網箱吊在水面下1.5~2米的水中孵化。受精卵放入網箱后,如有條件則過7~10天,可將上層提起與水面平行,攪動幾次使重疊的卵有所移動,更有利于孵化。如果是在小型水域,或平原型水庫,水域淤泥多時,則可洗刷網箱,有利于水的流通,并可隨時取出幾十粒卵,觀察胚胎發育的進展情況。
(五)銀魚移植增殖潛伏期及種群的形成
從理論上講,移植的數量越多,密度越大,見效越快。一般銀魚移植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大,效果好。但如一次性移植數量過大,費用太高,移植單位在經濟上難以承受。因此,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批、分次進行投放。所以移植密度大小,要根據移植水域的生態環境條件、因地制宜,靈活掌握。一般移植成體,每公頃水面不少于2~3尾,雌雄比例為1∶2~3;移植受精卵,按孵化率為70%~80%計算,每公頃為500~1500粒左右。
銀魚移入水域之后,要進行跟蹤調查,要定期不定期地用小型拖網進行多點試捕,尤其在繁殖季節捕撈親魚,檢查銀魚的生長及性腺發育情況。如發現性腺成熟,并能正常產卵、受精、孵化出仔魚時,則說明銀魚移入水域中可正常發育、繁衍后代,已形成了生物學效應。一般在生物學效應出現后的第二年,就可以根據不同的月齡跟蹤試捕,根據試捕的相對關系,估算其資源蘊藏量,決定是否進行生產性捕撈。所謂“潛伏期”,是指移植對象在新移入水域中個體成活已開始繁殖,形成種群的階段。根據各地移植銀魚的實踐經驗證明,太湖新銀魚的種群效應(即潛伏期),一般為3~4年,個別為2年;大銀魚的種群效應期,一般為2年,個別為1年,但也有3年才能形成種群。
(六)銀魚移植增殖效果評估
銀魚移植之后,無論是投放受精卵、仔幼魚,還是親魚,都要逐月、定點進行監測是否有銀魚的仔、幼魚出現,特別是春季或繁殖季節,進行多點試捕、檢查。如發現有銀魚,無論多少,都要進行生物學測定,同時檢查性腺發育的情況。如果性腺成熟,那就說明在移入水域中能正常生長發育,產生了生物學效應,可按計劃繼續進行。如果連續兩年捕不到銀魚,就要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移植過程中的每一環節,看看哪一環節出了問題,也可能是移入水域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因子等方面的某一個因子限制了銀魚的正常生長發育,總結未獲得成功的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潛伏期的長短,與投放數量、投放次數和投放水域生態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實踐證明,在一般的情況下,潛伏期為1~3年,形成漁業種群時間,一般為3年,個別的為1年或4年。
銀魚移入后在水域中發現有了銀魚,但不等于移植已經成功了,必須經過幾個階段,最后產生穩定的漁業種群效應,才能說明移植增殖獲得真正成功。
主要評估方法有以下五點:
1.形成生物學效應:移植的受精卵,在移入水體內能孵出仔魚,并能生長、發育、繁殖,成體當年可發育成親魚,且性腺發育良好,并能產卵,這樣移植就產生了生物學效應。
2.形成種群:生物效應的產生,標志著移植銀魚受精卵或成魚,可在移入水域中繁衍后代,形成種群并加入了補充群體。
3.形成漁業效應:補充群體的不斷增加,是移植后群體不斷增加的結果,使得種群補充群體形成產量,產生漁業效應。
4.環境生態因子激烈競爭:在種群數量的迅速增加的同時,與水域中生態環境因子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如餌料、空間、產卵場的競爭及相互殘食,而造成了此階段種群的急劇變化,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有時還會出現大幅度的下降或上升。
5.優勢種群穩定:經過水域生態環境中各因子之間的激烈競爭,種群在競爭中逐漸出現了自然生態平衡。水域中的各生態因子相互平衡,銀魚開始成為優勢種群,種群開始出現穩定的局面,移植增殖才獲得圓滿成功。如果在種群與生態環境的激烈斗爭中急于大量捕撈種群,勢必減弱銀魚種群在生態環境中的競爭力,使其不能形成優勢種群,勢必導致移植的失敗。
因此,為了合理地利用資源,在捕撈之前,必須進行資源量的估算;另外,對水域中銀魚不同階段的生長、種群密度和餌料生物數量的變動情況進行監測,分析水體的供餌能力和生態潛力,進行更合理地評價移植增殖效果,制定科學、合理的漁業捕撈計劃,以保證銀魚資源的穩定性。
(七)加強銀魚資源增殖保護,提高銀魚移植增殖效果
1.保護水庫生態環境,保持和提高水域生產力:水庫是防澇排洪、蓄水灌溉、發電、養魚,綜合利用地表水資源的水利系統工程。在其徑流區域內建立以水體、林地、草地等自然或人工生態系統為中心,以主要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為目的的生態工程,使水庫資源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提高水庫生態經濟效益,是水庫管理部門的重要任務。魚類是水庫的主要產品,水庫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漁業產量。因此,保護水體不受污染,保持水體中有一些營養鹽類的含量,提高水體中初級生產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根據水庫供水對水質不同的要求,采取施肥、調節水質等措施,為銀魚的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水庫的控制和開發利用上,要盡可能兼顧魚類繁殖季節對水位的要求。在泄洪放水時,要兼顧魚類防逃工作,為布設攔網設施提供條件,以盡可能減少銀魚資源的隨水流失。
2.選擇和劃定銀魚資源保護區:銀魚種群結構簡單,養殖數量100%是當年補充的群體。而補充群體數量的減少,直接影響到當年的漁業產量。所以如果在繁殖期內在全水域范圍內開展捕撈,勢必破壞其繁殖過程,減少親魚數量,毀壞、殺傷受精卵,減少補充群體的數量,導致漁業產量下降。因此,要根據銀魚的繁殖生態習性,在移植水域中,選擇和劃定資源繁殖保護區,有利于銀魚的資源繁殖保護。銀魚屬于敞水性的魚類,適宜生活在具有一定沿岸、比較寬闊水域的中上層,到了繁殖季節,它游向底質較硬、淤泥較少的沙底淺水域、避風向陽的庫灣、庫汊,進行產卵繁殖。因此,根據銀魚這一繁殖習性,可在水面中劃定5%~10%的適宜水域,劃定為資源繁殖保護區,禁止一切捕撈船只進入。這樣在繁殖季節,有一部分銀魚可以在保護區內得到繁殖,保證了補充群體的數量,提高了種群增殖的效益。
3.確定禁漁區、禁漁期:在漁業水域內劃定5%~10%的水域或更大的水域作為常年禁捕區,作為銀魚生長,繁衍生息的安全場所,以保護一部分銀魚不斷地為銀魚種群提供補充群體、增殖資源。
同時,要確定銀魚的禁捕期,根據銀魚的不同種類、不同的產卵期,分別確定。太湖新銀魚的春群應是3~5月,秋群應是10~11月;而大銀魚則應是12月下旬至翌年3月底為禁捕期。這樣,與銀魚的生態習性相吻合,確保了產卵親魚的繁殖、大量增殖的補充群體,保證其增殖潛力,可獲得更大幅度的增效。
4.調整移植銀魚水域中的魚類種群結構
在銀魚移植的水域中,適當減少鰱鳙魚的投放量,增加一些與銀魚不相互競爭食物的草食性魚類;同時,要清除和抑制小野雜魚和兇猛魚類。小野雜魚雖然個體小,但與銀魚爭奪空間、餌料,特別是池沼公魚,會互相殘食,所以在移植銀魚水域中,最好不要同時移植池沼公魚。兇猛性魚類,主要是魚白類,馬口類和魚感魚,它們繁殖力強,活動空間為中上層,主食小野雜魚、蝦,與移植銀魚相矛盾,所以要加強清除。
5.確定合理的銀魚資源留存量:向水域中移植銀魚成功之后,要進行銀魚在水域中的分布、生長、食性及繁殖習性等方面的跟蹤調查研究,進行繁殖評估,以確定其合理的捕撈量及其留存量。由于移植銀魚的歷史還不長,對于不同類型水域移植銀魚資源形成后,其捕撈量的具體確定,還有待于深入研究。就目前情況來看,在正常放養鰱鳙魚的水域中,在資源自然增殖的情況下,每畝水面可產銀魚2千克左右;對于放養鰱鳙魚種的不足,或沒有放養鰱鳙魚的水域中,每畝可產銀魚5~7千克左右,有些水域,如天津北塘水庫,在鰱鳙魚等養殖魚類產量維持較高水平,平均每畝38千克左右的情況下,1992年大銀魚畝產仍達2.5千克;河南白龜山水庫多年太湖新銀魚每畝產量在1.4千克。規定捕撈量,主要是為了保證留有足夠的庫存量,既保證有足夠的產卵親魚,同時又能獲得較高的魚產量。鑒于目前銀魚移植歷史不長,銀魚留存量仍參照湖庫養魚的實踐經驗,留有一定的種數量,太湖留存量為估計資源總量的27%,云南滇池為10%左右。
6.實行人工增殖放流,增加補充群體數量:為了確保水域中補充群體的數量,除了保證合理的庫留量以外,適時地捕撈性成熟親魚,進行采卵、授精獲得受精卵,直接投放原水域,或人工孵出的仔魚后,再投放入原水域,以補充和防止自然產卵量的不足,增加補充群體數量,有利于銀魚的資源增殖。
7.加強漁政管理,確保移植增殖效果
加強漁政管理,是移植增殖獲得經濟效益的關鍵。
(1)在移植增殖銀魚之前,要作好選點工作,選擇湖區、庫區社會、經濟、生產秩序穩定的地區進行。
(2)要建立、完善漁政管理隊伍,加強漁政管理工作,貫徹《漁業法》,防止偷、搶、炸、毒魚事件的發生。
(3)跨界水域或聯合體、股份制企業,要研究制定具體的經營管理辦法和制度。
(4)制定銀魚資源增殖、繁殖保護實施辦法,確定合理的捕撈量、留存量,確定銀魚的禁漁區、禁漁期和漁具、漁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