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適應養殖鯔魚的水面很廣,各種海、淡水水體都可以養殖。常見的海水或咸淡水養殖方式有魚塭養殖和沿海池塘養殖。
(一)魚塭養殖
魚塭養殖是利用沿海港灣、河口、沿岸的灘涂或低洼地帶,加于人工筑堤,開溝建閘,貯蓄海水,通過潮汐的漲退引進天然魚苗或投入人工種苗進行養殖的方式。
1.場地選擇
應選擇內灣性較強的海灣建魚塭,因為在河流入海兩岸的內灣或灘涂地帶風浪較小,不受洪水影響。最好建在“口小肚大”的港汊。要求位置處于中潮線,地勢較平坦又有一定傾斜度,易于排灌水和納苗。位置太低或太高都不利于生產施工。要求選擇泥沙底質,這類底質的區域較肥沃,有利于餌料生物繁殖,同時筑堤牢固,保水力強。魚塭的海水都是隨潮汐而納入,要求水質較清潔,有一定的肥力,無污染。建魚塭的海區,還要求潮流暢通,潮差較大,以利于納苗和排灌,此外,有豐富的鯔魚苗源,交通運輸便利等也是在選擇場址時應考慮的條件。
2.魚塭建造
建造魚塭之前必須經過詳細勘測,根據地形地勢進行設計和施工。一般魚塭工程主要包括筑堤、設閘門、挖溝等。
(1)筑堤:一般頂寬2米以上,若是交通要道要加寬到5米以上,堤高要超出歷年最大潮汐和洪水1米以上。一般采用1:2一1:3的坡度。
(2)建造閘門:魚塭地址確定后,要先建閘。閘門起到控制水位、排灌水、調節水質、納苗和收獲的作用。閘門建造得好壞,對納苗影響很大,也是魚塭產量高低的關鍵。常見的閘門為水泥結構,一般5一7公頃面積設寬1.2一1.5米的閘門一座。建筑形式分為單孔、雙孔或多孔閘門。閘壁上設置三道閘槽,中間一道安裝閘板,里面一道槽安裝平板網,以攔阻敵害生物進入和防止魚外逃,或進水時安裝錐形網。外面一道槽也安裝平板網,以攔阻雜草等進入或在收獲時安裝錐形網。三道閘槽相隔的距離宜遠些,當開啟一部分閘板進水時,反應到網閘上不同水層的流速差異小,水流緩慢,有利于納苗和收獲。
(3)設置水潭和水溝:水潭是魚類棲息的重要場所,為人工挖掘而成,收獲時魚類集中在水潭,便于捕撈。水潭有數條水溝通向塭尾,稱為中心溝,一般上口寬6一8米,底寬3一4米,深1.5一2米。此外,還應開挖環溝和中心溝分出的橫溝,及由橫溝分出的支溝等,環溝常由筑圍堤時取土形成。水溝也是魚類棲息活動的場所。
3.魚塭養殖技術
(1)養殖前的準備工作:魚塭 成后,或經過一年的養殖之后,要做好曬塭 、清溝、修堤和清除有害生物等工作。
魚塭一般在秋季捕撈收獲,收獲后,把閘門全部打開,將水排出,然后關上閘門,讓其曝曬數天,曬死塭 內藻類和水草及其他有害生物,加速泥土中有機質的分解,有利于來年重新蓄養時浮游生物的繁殖。
魚塭經過一年的養殖,原來的溝往往被污泥充塞,在冬季要將溝內的污泥挖出,使水流暢通。塭 堤經過海浪的沖擊、臺風的襲擊、蟹類打洞等,往往會出現漏水,尤其是閘口附近更易損壞。因此,冬季要加強維修。
魚塭淺水或近岸處往往生長許多野生草木,如紅樹林、雜草等,要加以清除。此外,魚塭 生產之前要用藥物清除塭 內大型的肉食性魚類。常用的藥物有茶餅、魚藤精等。茶餅的使用量為每立方米水體25~30克,曬于后搗成粉狀,使用時稍微浸泡,遍灑于塭 中。魚藤精的用量為每立方米水體:1~2克,先用淡水稀釋,遍灑于塭內。
(2)納苗和投放魚種:魚姐養殖中,苗種來源主要靠納苗獲得,由于鯔魚是魚塭 養殖的最優良品種,所以,鯔魚苗是納苗的主要對象。在廣東沿海,鯔魚苗出現于12~4月,以2月份數量最大。納苗有兩種辦法,其一是逆水納苗,即當潮水初潮時,海區水位低于塭 內水位,先稍開閘門,讓水慢慢流出。隨著潮水上漲,閘門逐漸開大,控制水流速度小于魚苗游泳速度。利用鯔魚苗的逆水習性,使大量魚苗集中到閘口附近,待塭 內水位高于海區10厘米左右時,全部打開閘門,讓魚苗逆水進入塭 內,閘門內外水位接近平衡時立即關閉閘門。此法納較小鯔魚苗效果很好。另一種方法是順水納苗,當潮水初漲時,塭內水位高于海區,打開閘門,將塭內的水大量排出,吸引魚苗逆水游至閘門附近。待塭內水位稍高于海區時關閉閘門,等到海區水位高于塭內水位10~15厘米時,在閘門內側安放裝撈網(網尾朝塭內),此時迅速全部打開閘門,利用水流沖力,把集中在閘門附近的魚苗帶入塭內。此法適于納入個體較大、不易逆水人塭的魚苗,在下半年多采用此法。
魚塭納苗的數量往往不能滿足養殖需要,必須投放一些從天然海區捕撈或人工繁殖的鯔魚苗,以提高魚塭的產量。
(3)日常管理:魚塭養殖的日常管理包括排灌水和堤閘檢修。
排灌水的目的在于控制水位,調節水質。養殖期間要根據需要通過排灌水來控制魚塭的水位在一定的水平,水質變差時也要通過排灌水給予改善。排灌水一般安排在高潮期進行,因為此時的海水水質較好。
堤閘檢修是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內容。主要是經常檢查魚塭堤閘附近是否有損壞和漏洞,發現問題及時做好維修工作。特別在臺風和洪水季節,尤其要加強檢查,確保生產安全。
雖然魚塭養殖主要依靠魚塭本身水體提供養殖魚類的餌料,如果有必要并有條件可以適當人為施加肥料,以促進魚塭中餌料生物的繁殖,提供更豐富的餌料。一般用于魚塭的肥料為無機肥或有機肥。
(4)收獲:魚塭魚類收獲分小收和大收兩種。小收是結合平時的排水進行的收獲。方法是根據魚塭中魚類的生長情況和實際需要,在排水時在閘口安裝張網進行捕撈作業。作業時間一般安排在黃昏或早晨進行,排水捕撈時排水速度以網尾流速每秒2~4米為宜。大收每年安排二次)在農歷五月和十一月進行,但一般是安排在年底進行,因為一周年中,此時低潮期的水位最低,適合于徹底清理魚塭。收獲時一般都是先利用潮差安置張網開閘排水捕撈,然后塭底用茶餅從塭尾開始撒放,逐漸往閘口推進,使魚類游往閘口,再用拖網捕起。大收也可安排在臺風來臨之前進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