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鱖養殖過程中幾種常見病的防治方法:
(一)、鱖魚綜合性出血性敗血病
近3、4年來,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養殖的鱖魚發生并流行一種以“白鰓、白肝”為特征的嚴重疾病,又被稱為桂花魚綜合性出血性敗血病、暴發性流行病、出血病、暴發性病毒性疾病。此病流行快、死亡率高,屬危害最大的暴發性疾病,在夏、秋季流行最為嚴重;苗種期少發,中成魚多發。該病被認為是一種新病,發病率50%以上,死亡率90%以上,不少發病池全池魚死亡。目前無特別有效的藥物或治療措施。只能采取對癥治療,通過改善水質環境控制繼發感染和提高魚病體抵抗力等控制該病的發生。可以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 清塘消毒,對舊池池底淤泥徹底清理,陽光暴曬,選用有效藥物進行消毒。
2 監測水質,通過使用生石灰,少量換水或開增氧機,保持微堿性和較高的溶氧量,防止水質過肥,定期選用溫和性的消毒藥對水體進行消毒和使用水體凈化劑;避免大換水,對魚產生應激;有條件的放些有益菌群、活性酵素或光合細菌,以改善養殖環境。
3 在多發病季節(每年3—11月)通過餌料魚投喂抗病毒藥和抗菌劑;減少或消滅病原體,可避免因環境惡化時引發暴發性疾病。
4 投喂優質餌料魚,平時添加適宜的中草藥,增強抗病能力。不能投喂發病或腐敗的餌料魚。在多發病或高溫季節,注意對餌料魚進行消毒,可選用二氯異氰尿酸鈉10g/kg~20g/kg、CuSO48g/kg消毒20min,呋喃唑酮5g/kg消毒30min,然后才投喂。
5 發病時不能用孔雀石綠、敵百蟲、CuSO4和福爾馬林等,否則可加速魚的死亡和水質的進一步惡化。
6 應選用品質較好的種苗,對老養魚戶注意引進、更新親魚,防止連年養殖和近親繁殖使種苗種質老化,抗病力下降。
7 有條件的使用有關疫苗進行免疫接種。
(二)、水霉病
魚苗、魚種和成魚階段均可發生。病魚的體表和背鰭硬刺的尖端有白色絮狀物。發病后及時用20%-30%的食鹽水浸冼5-10分鐘,或用1%食鹽水加食醋數滴浸洗5分鐘,均可有較好療效。
(三)、爛鰓和魚虱
病魚魚體上有魚虱寄生,鰓絲上有腐爛的白色斑點,并有粘液和污物附著。用10毫克/升敵百蟲溶液浸洗5-10分鐘,魚虱當即脫落,爛鰓病也會逐漸好轉。
(四)、錨頭鳋
用10毫克/升濃度的敵百蟲溶液藥浴15分鐘,同時將池水更新,錨頭鳋可得到控制。
(五)、粘孢子蟲病
發病時魚的體表和腮部肉眼可見白色點狀物,用95%的敵百蟲晶體,按每立方水0.1克的用量,全池用藥,可收到較好療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