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目前,隨著刺參市場價格的上升,沿海地區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對刺參的苗種需求量明顯增多。為提高增養殖業刺參苗種的成活率,培育大規格的苗種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解決當前海水增養殖業對大規格刺參苗種的需求,同時也為了降低苗種越冬培育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筆者于2002年12月間利用閑置的防空洞(坑道),進行了刺參苗種越冬培育技術的探討,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一、培育池的準備
防空洞要求離自然海區較近,而自然海區要選擇在海水新鮮無污染,且冬季無大量冰凍的區域,海水鹽度常年在25‰--33‰,海水的其它理化因子要適應刺參苗種的生長要求。
防空洞長60m--70m,寬2m,內部建有面積為15平方米的居室2間,其中一間砌成沉淀貯水池,有效水體可達18立方米。在防空洞內的走廊建成水泥池3個,每個水泥池有效水體8立方米--12立方米不等,共計32立方米。為防止新建水泥池的池壁返堿,使用前需加入淡水浸泡1個月--2個月左右,并于放苗前放干池水,消毒沖刷干凈后加入新鮮海水待用。
二、放苗前的準備工作
將自然海水納入沉淀貯水池,出水口利用300目篩絹過濾海水。池水可通過防空洞特有的特性達到升溫和保溫的目的。
附著器材主要采用40目的聚乙烯白色網袋,規格為30cmx40cm。按照每立方米水體80袋--100袋的數量垂掛于池水中,網袋以不露出水面為標準,均勻分布于培育池池水的上、中、下層。網袋使用前須用20ppm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小時以進行消毒處理,洗涮干凈后方可投放使用。
三、苗種培育
刺參苗種生長水溫的適應范圍在5℃--19℃之間,購苗時要選擇體表干凈、無粘液,參體自然伸展、不抱團,且棘刺尖挺無潰爛、投喂后大便較干成條狀元稀便的健康苗種。
刺參苗種入池時間在12月上旬,此時海水自然水溫10℃--10.5℃,培育池水溫12℃。入池幼參30萬頭,最大個體體長3cm,最小個體為未呈變色的幼參,規格為6000頭/kg--8000頭/kg。苗種經稀釋后均勻潑灑于網袋上,放養密度為1萬頭/立方米左右。
四、飼料的投喂
刺參苗種培育的飼料主要依靠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并適當補充海洋浮泥、鼠尾藻干粉等。投喂量根據水溫的高低、幼參活躍的程度及其攝食量的大小、殘餌量的多少來確定,日投喂量一般掌握在刺參苗種總體重的1%--3%之間。飼料投喂前要浸泡,過濾后均勻地潑灑于培育池內各個部位,且每天在黃昏前投喂1次即可。
五、日常管理
1.換水
整個苗種培育階段由于水溫偏低,培育池海水的各項理化因子基本穩定,故換水量逐漸減少,水溫9℃前日換水1次,換水量1/3--1/2之間;后期隔日換水1次;水溫低于6℃則隔2天換水1次。沉淀貯水池水溫保持在6℃--11℃之間,而培育水溫一直保持在7℃--11℃之間。整個培育過程中未增加砂濾和升溫設備。
2.充氧
由于刺參苗種的培育密度偏高,導致幼參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耗氧量增大,致使水中溶解氧減少,個體極易發生異常,故整個培育過程中采用連續充氧的方式進行培育,一般可控制在充氣量為30L/h·立方米--40L/h·立方米。
3.倒池
入池培育的刺參苗種,由于每日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造成殘餌和糞便逐日增多,長時間會導致池底發黑、水質惡化,所以為保持水質清新,每隔15天--20天要及時倒池。原池要利用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沖刷干凈注入新水即可重新利用。同時,發現異常苗種要嚴格剔除,以防止感染其它正常的苗種。有條件時可通過每次倒池將苗種進行篩選,依其規格大小分池培育,促使刺參苗種的快速生長,從而提高成活率。
4.病害防治
在病害防治工作上主要采取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通過對所購苗種的質量要求、培育期間的嚴格管理等,在培育期間,定期使用2ppm土霉素,稀釋后進行全池潑灑,可以有效控制細菌性疾病的發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