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暗紋東方魚屯 Takifugu obscurus(Abe),隸屬魚屯形目、魚屯科、東方魚屯屬,俗稱河豚,是我國長江水域重要的漁業資源。河豚作為一種極為名貴的高檔水產品,在沿江兩岸市場銷量大,目前天然捕撈量已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為滿足消費、保護資源,作者自1995年至今連續數年開展了暗紋東方魚屯人工繁殖與養殖的研究工作,現已由原先的試驗階段發展成為較完善的規模化開發綜合技術。本文即是暗紋東方魚屯規模化人工繁殖技術的全面總結。
一、親魚的收集
l.收集時間與地點
在每年3月份一4月份從南通至南京江段的捕獲個體中選購。由于此江段距離長江人海口較適中,親魚洄游至此淡化較充分,性腺成熟度相對較好,且洄游至此體力不至消耗太大,體質較好。
2.體質鑒別
親魚體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馴養培育能否成活以及催產能否成功。收集的親魚要求魚體正常、健狀、無病無傷,游動時活潑而不亂沖亂撞,各鰭色澤鮮潤且自然舒展,安靜時自然伏底而不傾斜或吊在水中,眼睛不紅腫不渾濁。在各種漁具所捕的河豚中,以張網最佳,鉤捕與刺網所捕者常造成內傷而不宜用。雌魚體重要大于0.6kg,雄魚體重要大于0.5kg。
3.種類鑒別
到長江進行生殖洄游的河豚可能至少有兩種,而在長江入海口處種類更多,且多為海產低值河魚屯,經濟價值不高,所以要加強鑒別。可通過其體色、斑紋及黑斑等鑒別,暗紋東方魚屯魚體背部棕褐色,體側下方黃色,腹面白色,背部具有暗褐色橫紋4-6條,胸鰭后上方、背鰭基部、胸鰭基底都具有黑斑,上述特征與弓斑東方魚屯及海河豚都有明顯的差異。
4.親魚的雌雄鑒別
河豚的雌雄差異不明顯,可通過綜合腹部、黑斑、胸鰭、游泳行為等單個指標運用綜合判別體系進行判別。對于腹部膨大、尾鰭背部黑斑短寬、游動遲緩的個體多為雌性,反之腹部緊縮、尾鰭背部黑斑相對狹長、游動敏捷的個體多為雄性。收集的親魚雌雄比保持在1:1--1.5即可。
5.親魚性腺成熟度的鑒別
性腺發育良好的親魚是催產成功的保證,在收集親魚時,要特別注意其成熟度。一般地,雌魚要求腹部膨大,卵巢輪廓明顯,前后腹部大小均勻一致,生殖孔松馳而紅潤,背部及腹部小刺突出較硬,手感粗糙且刺手;雄魚要求輕壓腹部有少量精液流出。對于腹部過于松弛,軟如棉花而無彈性、生殖孔很大的雌魚決不能用。
6.運輸方法
采用尼龍袋充氧運輸。將合乎要求的親魚挑選好后,按一袋一尾裝人,每袋裝入清新凈水1/3—1/4,充氧。運輸車上要有防震緩沖裝置(泡沫箱即可)。運輸時間超過4-5小時需換氣一次。運輸過程中,袋中水溫要基本穩定。
二、親魚的馴養與培育
1.馴養水池的處理及水質條件要求
馴養水池為水泥池,面積200平方米以上,水深1-2米,有完好的進排水系統及增氧設備,池水全天候保持激流水狀態。在放魚前兩周用二氧化氯l‰濃度消毒3天,徹底清除原水體中的有害病菌,并逐步加溫至20℃。溶氧量要求達到5mg/L,pH7.5-8.5;透明度40-50cm。
2.馴養方法
運回的親魚和氧氣袋一起放人水中,待袋內外水溫一致時,再解開氧氣袋放出親魚,若親魚有輕微外傷,則要注射青霉素或涂抹孔雀石綠進行防感染處理。親魚下池后,有專人晝夜觀察親魚活動情況,特別要觀察親魚活動中是否存在覓食行為。若可見到親魚有明顯覓食行為,則用剝離的蚌肉串起吊在水中定點投喂,并于第二天相同時辰檢查攝食情況,無論攝食與否,要把剩餌全部換掉。根據情況,適當注排水,保持水質條件相對穩定,并要根據馴養時間的水溫變化和親魚活動情況,適時檢查親魚的性腺成熟度。一般暫養10天一15天,待親魚恢復體力及性腺發育成熟后即可催產。
三、催產
1.催產池條件
催產池為20—100平方米的水泥池,充氣泵增氧,低功率小水泵持續產生微水流,水深0.8米左右,水溫控制在21℃一23℃。一批選出適宜催產的親魚于催產前2天移入催產池。
2.催產藥物及劑量
催產藥物為LHRH—A2、HCG和PG。采用 LHRH—A2與PG聯合使用效果較好。注射劑量為3.5mgPG+60μgLHRH-Aykg,以分3次注射效果最佳,注射時間間隔為12小時。在實際操作中還要根據親魚性腺發育狀況適當增減注射劑量。
3.產卵前檢查方法
確定親魚的最佳產卵時間是至關重要的,卵不成熟或過熟都會使受精情況不好。由于催產親魚不宜驚擾,注射第一、二針后勿要驚動。待注射完第三針且進入10小時--15小時的效應時間范圍內,則應密切注視,包括親魚游動行為及體色變化等。等到親魚游動遲緩、腹部不再繼續膨大、體色變深時,則應及時撈取采卵授精。若輕壓腹部有卵粒流出,卵呈淡黃色、吸水后飽滿有光澤、彈性良好,則為好卵,受精的可能性就高;若流出的卵粒略發白、無光澤、彈性不好且易碎,則為過熟卵。由于此卵恰到好處的最佳受精時間范圍較窄,親魚發情表現不明顯,稍不留意常會導致卵子過熟而受精效果很差,須增加檢查頻度以便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4.親魚的產后護理
親魚產卵后的護理應是生產中需要重視的工作。在催產過程中,特別是在擠卵時常會引起親魚受傷,加上催產后體力衰竭,如不加以好好護理,將會造成親魚的死亡。產卵后,應先把產后過度疲勞的親魚放入水質清新的池中,讓其充分休息恢復體質,增強抗病力。
四、人工授精與孵化
1.人工授精方式
常用的有濕法授精與干法授精兩種方法。無論濕法授精還是干法授精結束后,對受精卵進行漂洗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漂去過多的精液、卵巢液、血污等,以防水霉滋生。
2.孵化方式
將處理好的受精卵均勻地散布于置于孵化網箱中的粘卵板上或孵化桶中,采用靜水孵化和微流水孵化均可。
3.影響孵化的環境因素及孵化管理
受精卵的孵化受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包括水溫、溶解氧、水質、光照、敵害生物等,它們都會影響到孵化率的高低。孵化池水要求DO>6mg/L,因胚胎耗氧量很大,水中溶氧不足,會引起胚胎發育遲緩、停滯甚至窒息死亡。水溫可控制在18℃一25℃,最好為21℃一22℃,過高或過低都會引起胚胎發育停滯或不健全,即使有少量出苗,也多為畸形怪胎,大多在發育中途夭折。水質要求清新潔凈無污染,不含有敵害生物。光照強度以暗弱為好,光線要均勻。
4.水霉的防治
孵化過程中,即使把受精卵漂洗干凈、有適當水流,時常仍會有水霉發生,必須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防治。在孵化期的前2—3天每天用孔雀石綠藥浴l—2次,濃度為70X10-6g/L,每次5分鐘。在快要出膜的2—3天不能用,否則會對受精卵造成傷害而致受精卵死亡或孵化出畸形苗。對孵化后期的水霉防治可用水質處理機,每次開兩小時停一小時,能起到一定的緩解效果。
5.孵化時間與胚胎發育
在22℃左右的水溫條件下,正常發育的受精卵可在120一180小時孵化出魚苗。孵化時間與水溫呈負相關,故可根據餌料的豐欠來適當調整水溫而延長或縮短孵化時間,以保證有充足的餌料。在孵化過程中,要每隔2小時取樣受精卵觀察胚胎發育進展及是否正常。特別是各主要胚胎發育期。
6.孵出魚苗在網箱中的暫養剛孵化出的魚苗通體透明極嫩弱,尚無游泳能力,似枝角類上下竄動。當孵出的魚苗密度過高時,要逐步轉入其它干凈的網箱中,操作時要特別小心。此時的魚苗體質嫩弱,難以承受外界環境的劇烈變化,須放在條件適宜的網箱中暫養數日。剛孵出的魚苗是以卵黃和油球為營養,2-3天后,孵黃囊由大變小,魚苗的消化系統進一步分化并可開口援食,此時應投喂300目過濾的蛋黃,要量少而次多,并逐步混入200目過濾的小輪蟲投喂,小輪蟲在投喂前須用lppm的二氧化氯消毒。每天投喂10次-12次,蛋黃與輪蟲的量比為2:1。暫養網箱內要保證溶氧充足,但溶氧量不宜過高,以防患有氣抱病,同時要保證有清新的做水流,必要時進行進一步的分疏。一般須在網箱中暫養4天~5天,魚苗鰾充氣,卵黃囊基本消失,即魚苗能具備較強的游泳能力和主動捕食時,可考慮發塘。特別重要的是,在暫養期間要對暫養池四周進行遮光,使池水光線黯淡,且光線均勻。光線強或光線不均勻,會使魚苗聚集在光亮處不停運動,體力消耗大,衰竭消瘦,且易造成局部缺氧,從而對魚苗不利。
五、苗種培育
1.魚苗池的選擇與清整
我們選用的魚苗池具備下列特點:注排水方便,水深適度,面積2000-4000平方米,呈長方形,淤泥適量、無水草叢生,光照充足。確定魚苗池后,首先把地水排干,修整地塘,隨后用生石灰清 塘。
2.培養河豚魚苗的適口餌料生物
清塘后,在魚苗下塘前10天左右注入清新水40-60cm,注水時用100目的網布過濾。在魚苗下塘前4天始,每天潑灑3kg黃豆磨成的豆漿一次。此時要調控好輪蟲培育至高峰期與魚苗下塘時間上的一致性。保證魚苗下塘時的輪蟲豐度達到10個/mL以上。
3.魚苗的放養與日常管理
一切條件具備后,選擇晴天上午下塘。魚苗下塘后,其日常管理與常規魚基本相同,只是到后期河豚達到3cm的規格時,可考慮逐步馴食配合飼料以備出售或移入溫室進行工廠化養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