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摘自《中國海洋報 》鰣魚,俗稱三黎魚、三來魚,屬鯡形目、鯡科、鰣屬,是我國特有的名貴經濟魚類。它體較長,側扁而高,頭中等大,口較大,鱗片大而薄,腹部有棱鱗。頭部和背部為灰色,體側上方略帶藍綠色光澤,體兩側和腹部色白如銀。一般體長25厘米~40厘米,個體重1公斤~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3.5公斤~4公斤左右。鰣魚為洄游性咸淡水兩棲魚類,在我國黃海、東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其在淡水中則分布于長江、湘江、閩江和珠江等水系。每逢春夏時節,由大海進入江河,產卵繁殖,應時而來,且洄游時節甚準,故得“鰣魚”之名。
鰣魚為溫水性中上層魚類,對溫度適應范圍較廣,適宜溫度在2℃~38℃,最適水溫為22℃~30℃。它為溯河性魚種,具有深入江河索餌和集群產卵習性。餌料多以攝食浮游生物為主,如輪蟲、橈足類、劍水蚤、基合蚤等,還攝食硅藻和其他有機碎屑兼吃幼小魚蝦。但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也大量攝食含蛋白質豐富的顆粒飼料,甚至晚上也攝食。
鰣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較高。據分析,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16.9克、脂肪17克,還含有糖類、灰分、鈣、磷、鐵、核黃素、尼克酸等營養成分,有“魚中之王”的美譽。由于鰣魚多以浮游動物為食,故肉質肥嫩、細軟爽滑、魚味獨特,令人青睞。鰣魚還有藥用食療價值。據藥書等記載,鰣魚肉味甘、性溫,具有滋補強壯功能,也有消炎解毒功效。故古時鰣魚曾是地方進貢朝廷的補品,被列入御膳美食。但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繁殖親魚和索餌育肥的魚,以及江河水體污染日益嚴重等種種原因,致使鰣魚自然資源急劇下降。據介紹,近年全國鰣魚產量已不超過10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鰣魚的種群數量已逐漸處于瀕危狀態,市場貨稀價昂,在2000年,廣東佛山市順德區有的海鮮酒家,鰣魚成魚的收購價每公斤為400元~440元,酒家售給食客價每公斤為520元~560元,但仍受歡迎。
目前,在各地市場和酒家都已無鰣魚供應,所以發展人工養殖勢在必行,且養殖前景頗為看好。
鰣魚原是一種咸淡水兩棲魚類,可以進行人工養殖。據有關試養經驗介紹,其養殖方法主要有:1.可采取池塘純養(即單養,但可配養少量鳙魚和白鰱以控制水質)。池塘面積3畝~5畝,水深1.5米為宜。2.魚塘混養。將鰣魚混合放養在鰻魚池塘、家魚池塘或其他優質魚池塘養殖,這既能有效控制浮游動物等的過度繁殖,有利調節水質,又能增加魚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此外,還可利用水庫、湖泊、大面積池塘養殖,但放養規格宜稍大。通過各種方法養殖并加強管理可獲得較好效益。如池塘純養,每畝放養3厘米~4厘米魚苗1300尾~1500尾,其成活達90%多,畝產可達千斤以上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