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鱖魚是我國的淡水名貴魚類之一,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被譽為“淡水石斑魚”。由于鱖魚需攝食活魚,在生產中以鱖魚為主養魚的模式難以大面積推廣,從水域生態學的要求出發,最具推廣價值的仍是鱖魚套養模式,它可用最少的投入、最小的風險,實現鱖魚成品養殖的批量規模和相對高的利潤率。2001年,筆者選擇了連片150畝的池塘套養鱖魚夏花的試驗,經過6個月的養殖,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池塘條件:池塘為砂質壤土,淤泥深15cm~20cm,面積5畝~10畝,平均水深1.5m~2.0m,水源充足,水質清新,進排水方便,且魚塘內野雜魚類較豐富,能為鱖魚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餌料。
二、魚種放養:春節前畝放養規格為0.3kg~0.75kg的過塘草魚200尾,O.15kg~0.4kg的白鯽20尾,0.3kg的白鰱120尾、花鰱40尾;6月10日畝套養5cm~6cm的鱖魚夏花50尾;7月10日畝放養花鰱夏花1000尾。
三、餌料投喂:草魚以投喂草料為主,根據青飼料的供應情況,適當搭配一定數量的配合顆粒飼料,至7月10日花鰱夏花下塘后,定時定點投喂一些菜餅、米糠等混合粉料,供花鰱夏花和塘中自孵的白鯽苗攝食,以便餌料魚與鱖魚同步生長,保證鱖魚能攝食到適宜規格的餌料魚。
四、水質調節:鱖魚耐氧能力低,對水體溶解氧要求高。因此,為了保證常規魚類的正常生長,即在鱖魚夏花未下塘之前,應適當控制水的交換量,保持池水的適宜度,以培養更多的浮游生物,使池中的花白鰱加速生長,在鱖魚夏花下塘前把達到商品規格的花白鰱及草魚捕撈上市。鱖魚夏花入塘后,逐步增加池水的交換量。7月份以后,采用微流水養魚,即7天左右交換池一次,保持水質清新,控制水體透明度在40cm,確保池水的高溶解氧。
五、病害防治:由于草魚投放的都是大規格的魚種,抗病能力強,要水質調節得好,一般成活率都很高。但仍然要以預防為主,堅持“防治結合”。
即池塘在放魚苗前畝用150kg生石灰徹底清塘;魚種放養前用5ppm硫酸銅浸泡消毒,防寄生蟲病,鱖魚夏花入塘前用2%的食鹽水浸浴10分鐘~15分鐘,以后每隔半個月用20ppm生石灰調節水質一次,并在高溫季節保持微流水。
六、日常管理:堅持早、中、晚3次巡塘,掌握魚類攝食情況、浮頭情況、水質變化、魚體活動情況和有無病害發生等,以便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七、試驗結果
經過180天的養殖,12月12日至20日起捕,平均畝產成魚450.4kg,畝凈產332.4kg,其中鱖魚畝產17.3kg,畝增經濟效益600元,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八、小結與討論
1.主養草魚池套養鱖魚在管理上方便可行。由于草魚與鱖魚一樣,都喜歡清新的水質,故在管理上不需特別要求,只需花一點苗種費用,成本低,而養殖效益比未套養前每畝增加了600元,大大提高了池塘養殖的經濟效益,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技術。
2.主、套養的魚種規格要適宜。鱖魚最好要在5cm~6cm以上,若有條件還可以更大,這樣鱖魚夏花下塘后,即能捕食到適口的野雜魚類,加速了鱖魚的生長速度,提高了鱖魚的成活率,這是池塘套養鱖魚成敗的關鍵。放養的其他魚種則首先要考慮鱖魚是否對其構成直接或潛在的威脅。鱖魚可捕食其體長60%~70%、體高小于其口裂的任何魚類,而且鱖魚生長速度快,隨著鱖魚的個體的增長,對其他魚類的潛在危害也增大。因此,成魚池套養鱖魚,放養的其他魚種規格要大,一般以2齡以上為宜,體長比鱖魚放養規格大1倍以上。
3.充足的餌料魚是提高螺魚產量的關鍵。雖然池塘中野雜魚蝦較多,但后期仍然不能滿足鱖魚的需求。因此,我們除了在池塘中套養大規格白鰱外,還在7月份以后套養花鰱夏花,以補充餌料魚的不足,加速鱖魚的生長。若有條件設一口專塘培養餌料魚,鱖魚的畝產量將進一步提高,養殖效益更顯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