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利用現有的坑道建池,對鮑魚苗種進行越冬和強化培育。并開展潮間帶養殖,采用池塘、網箱和自然底播養殖鮑魚,均獲得成功,該方法可達到促進鮑魚快速生長的目的。通過試驗,對三種養殖方式的生長情況進行對比,得出試驗數據選擇出最佳的養殖形式,同時加強對病害的防治,并開展鮑參混養,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綜合效益。
鮑魚作為海珍品之一,其營養豐富,味美可口,深受人們的青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需求量將越來越大,大力發展鮑魚養殖具有廣闊的前景。
80年代以前人工養鮑多采用海上筏式養殖,由于投資大、管理繁瑣、風險等因素,發展速度較緩慢。90年代初,我們在潮間帶巖礁區利用網箱、建池、壘石蒙網養鮑一舉獲得成功,但作為一種新興產業,許多試驗尚未開展,對鮑魚的生活規律還不能全面地認識和掌握,對于生產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尚缺乏有效的辦法加以解決,從而嚴重制約了鮑魚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為此,1998年我們承擔了農業部下達的“名貴品種養殖及其配套技術”這一課題,目的是利用坑道的有利條件,對鮑魚苗種進行強化培育,并開展潮間帶養殖,以達到促進鮑魚快速生長的目的,同時,開展鮑參混養,以提高綜合效益。
一、苗種培育
利用現有的坑道進行大規格苗種的強化培育,在坑道內建池進行鮑苗的越冬和強化培育。
1、主要條件與設施
坑道保苗的主要設施是:沉淀池、砂濾池、回水池和養殖池等。
1.1沉淀池:沉淀池的作用是沉淀海水,提高壓差,保證水流暢通。
1.2 砂濾池:其作用是過濾海水,除去水中的懸浮物質,保持水質清潔。
1.3回水池:回收養殖池的水經處理后再進入養殖系統。一是節省提水的費用,二可以調節溫差,由于養殖用水與自然海水的溫度有些差異,可以保持水環境的穩定。
1.4鍋爐:用于升溫,為了在越冬期間鮑魚能更好地生長,坑道應配有小型鍋爐。
1.5養殖池:各坑道養殖池的規格主要視坑道的高度和寬度而定,一般池深30厘米左右,長度2—3米,寬度0.5米左右。對于較寬的坑道,建2—3排池子,中間留通道;較窄的坑道一邊建池,另一邊留通道;較寬的坑道建多層池子,從而增加了坑道的利用率。
1.6養殖網箱:養殖網箱采用聚乙烯無節網片制作,網目大小為1—2厘米,形狀為長方形,大小依池子尺寸而定,一般為1×0.4米,每池2—3個網箱。
1.7養殖板:在網箱內設置黑色波紋板作為附著基板,板上有圓孔,以便于鮑魚的自由通過,附著板在網箱內波溝應順流放置。
2、苗種放養
1998年3月—4月共放養鮑苗450萬只,殼長為1.5—2厘米 ,平均每平方米放養1000只左右。
3、日常管理
3.1餌料投喂:餌料以新鮮海藻(海帶、裙帶菜等)為主,輔以馬尾藻、石莼等,在餌料缺乏時以淡干海帶浸泡后進行投喂。海藻在投喂前皆去根洗凈,切成20厘米左右的長段,投餌量按鮑魚實際體重的2—3倍投喂,每天傍晚投餌,第二天將剩余餌料和糞便進行清除。以保持餌料的新鮮。
3.2水質要求:要保持清新的水質,海水入池前首先經過24小時黑暗沉淀處理,再經過砂濾池的過濾,在進入養殖池前先要調節好水溫,避免與養殖池水的溫差過大。根據不同的水溫、鮑魚的大小、放養密度,及時調整換水量和流速,以保持水質的新鮮。
3.3放養密度:根據鮑魚的殼長、大小調整培育密度。
每十天至半月測量一次鮑魚的殼長,及時調整放養密度,一般是殼長1.5—2厘米時,每平方米放養1000 只左右;殼長2.5厘米左右時,每平方米放養800只左右;殼長3.5厘米左右時,每平方米放養500只左右。
3.4其他:經常檢查鮑魚的生長、攝食情況,以及死亡等。及時發現問題,查明原因,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4、結果
試驗于1998年3月開始放苗,到1999年4月結束,歷時13個月,利用坑道培育大規格苗種380.2萬只,平均殼長4.98厘米,成活率84.5%。
二、潮間帶養殖
潮間帶養鮑是指池塘養鮑、網箱養鮑和自然底播養鮑三種形式。
1、池塘養鮑
池塘養鮑是指在適宜的巖礁地帶人工建造池塘并投入苗種進行養殖鮑魚的方式。
1.1選址:
1.1.1選在巖礁地帶,鄰近不要有泥沙淤積。
1.1.2不易受災害襲擊。
1.1.3海水不受污染。
1.1.4海水能借波浪潮汐、沿岸流等進行交換。
1.1.5易于種植海藻。
1.2建池:
池子的建造依據地理位置,借助于現成的巖礁地帶,人工筑壩,壩高在2—3米,在最低處設有排水閘門,以利于進排水。池子建好后,應清除池中的敵害生物。
1.3苗種放養:
池塘養鮑的投苗量一般每平方米投放3厘米以上的苗種30只左右,采用水下投苗法,即將鮑魚與附著板一同投入水底,待鮑魚附著在其他附著物時,再取出附著物,以提高鮑魚的成活率。
該項目從98年5月開始放苗,放養2.5—3厘米的苗種289.5萬只,平均每平方米放養18只,同時放養刺參苗種9.5萬只。99年4月放養坑道培育的大規格鮑魚苗種204.7萬只,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1只。另外,99年4月在試驗區中放養2.5厘米的苗種186.4萬只。
1.4餌料投喂:
鮑魚的攝食量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要經常觀察鮑魚的攝食情況和餌料的剩余,進行不斷地調整,以確定合理準確的投餌量。
1.5結果:
項目從98年5月開始放苗,到99 年12月收獲,歷時一年零七個月,共產鮑魚216.2噸,平均殼長7.1厘米,平均個體重52.4克,成活率為87.5%,收獲刺參 8.7 噸,平均個體重102克,成活率89.8%。
2、網箱養鮑
網箱養鮑是指將鮑魚放入網籠中,固定在潮間帶海底進行養殖。
2.1養殖區的要求:
選擇在巖礁無淤泥的區域,海水無污染,水質清新,能避風浪,潮差較小的地帶。有條件的可借助巖礁凸砌筑一矮壩。
2.2網箱的制作與放置
網箱由螺紋鋼制成,規格為2×1.5×0.5米或2×2×0.5米或3×1.5×0.5米三種,外面用1—2厘米的聚乙烯網包裹,頂面留1—2個袖口,以便投餌和清箱。
網箱在海區或池中依次排列,留有間距,在網箱內放置比較光滑的石塊,塊重10—20公斤左右,一是用來固定網箱,抵抗風浪沖擊,二是為鮑魚提供棲息場所。放置水深為低潮時頂面在1米水深為宜,一般每畝放置50—60個網箱。
2.3苗種放養:
1998年4月在巖礁區4.5萬個網箱中,放養2.5—3厘米的鮑苗273.6萬只;1999年4月放養坑道培育的大規格苗種175.5萬只,并放養2.5厘米左右的小苗152.1萬只。
2.4餌料投喂:
餌料以新鮮海帶、裙帶菜為主,其次是淡干海帶和配合餌料,投喂量根據攝食情況、餌料的剩余和流失情況來定。
2.5其他管理:
隨時檢查網箱是否破損,在每次投餌、清除殘餌時都要仔細檢查圍網,以防止鮑魚外逃,造成損失。
定期進行清淤,在每次大風潮時,海水渾濁,待風停潮落后,要立即清淤,以保持水質清新和環境穩定。
經常檢查鮑魚生長情況,定期測量大小,制定合理放養密度,及時稀疏,更換網衣,保持水流暢通。
2.6結果:
自98年4月放苗至99年12月收獲,共收獲商品鮑159.6噸,平均殼長6.7厘米,平均個體重48克,成活率為85.3%。
3、自然底播養鮑
自然底播養鮑是指選擇在適宜鮑魚生長的巖礁自然海區播放鮑苗,依靠自然生長的海藻作為餌料,人為的加以管理的養殖方式。
3.1選址:
3.1.1適合鮑魚生活的巖礁、島嶼上。
3.1.2海藻繁生、餌料豐富。
3.1.3水清流暢,無淡水流入的高鹽度海區,水深為3—20米。
3.1.4敵害生物較少。
3.1.5易于看護、管理、運輸方便的沿岸。
3.2苗種投放:
選擇在海區平潮時,以水下播苗為最佳。這種方式要求底播的苗種規格要大一些,可以抵抗風浪的沖擊和御敵能力,增加適應能力。
3.3管理方法:
底播養鮑的優點是餌料投入少,節省人力、物力,養殖成本低。缺點是受自然環境影響大,生長期短,養殖周期長,鮑魚受敵害生物侵襲嚴重,回捕率低等。因此在管理上要求經常潛水,清除敵害生物,如魚類(鰻魚、鯛科魚類、章魚)海星、海膽及蟹類等,以保證鮑魚有一個安全的生長環境。
3.4結果:
自1998年4月放養2.5厘米以上的商品苗275.5萬只,經過1年8個月的養殖,至1999年12月收獲,共產商品鮑81.4噸,平均殼長6.9厘米,平均個體重50.1克,回捕率為65%。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