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小瓜蟲病是全球性淡水魚類普遍流行的一種常見疾病,在我國傳統和名優養殖魚類中時有發生,并易引起大批死亡,造成慘重經濟損失。
一、病原 為多子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于魚的皮膚、鰭條和鰓等部位。成蟲球形,個體較大,大小為0.3~0.8×0.3~0.5毫米,全身密布短而均勻的纖毛,體上有縱向纖毛線,前端腹面有一近似圓形胞口,并有大、小核,大核呈馬蹄形,小核呈球形緊貼在大核上,胞質內散布大量伸縮泡和食物粒。幼蟲為長卵形,前尖后鈍,后端有一根尾毛,全身分布均勻一致的纖毛。蟲體游動活潑,并能隨意改變形狀。
二、癥狀 病魚涉及各齡組的各種淡水魚和溯河性魚類,尤以魚種食害更大。病魚體表、鰭條及鰓瓣上布滿大小1毫米左右白色點狀蟲體和胞囊,肉眼可見,俗稱白點病。重度魚體頭部、軀干、鰭條處粘液明顯增多,與蟲體混為一體,好像覆蓋一層白色薄膜,鱗片脫落,眼球渾濁、發白,表皮發炎腐爛、局部壞死。鰓上大量寄生時,粘液增多,鰓絲端部貧血,鰓小片破壞。病魚在水中反應遲鈍,游動緩慢,不攝食,成群游池邊或水面。此病發病期短,常引進暴發性死亡。
三、發病規律 多子小瓜蟲適宜繁殖的溫度為15~25℃, 水溫高于25℃時亦有發生,但一般不形成胞囊,28℃以上幼蟲易死亡。因此說小瓜蟲病具有明顯的發病季節,全國各地均可發生,春、秋季及南方初冬季均為發病流行季節,而且對魚的種類及年齡沒有嚴格選擇性,養殖密度大、水質差的魚塘更容易發生,尤其以流動性差的小水體、高密度養殖的幼魚及觀賞性魚類為嚴重。一旦發病,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極高。小瓜蟲是以胞囊形式繁殖和傳播子代的,成熟的小瓜蟲脫離魚體后,分泌出透明而又有彈性的胞囊,并沉入水底或附著在水草與植物碎屑上,然后開始分裂,經8~10次分裂繁殖后,可形成數百上千個幼蟲。幼蟲在水溫15~20℃條件下,再經24小時左右,即可脫離胞囊,在水中游動并侵襲宿主。
四、診斷 根據病魚癥狀及發病流行情況即可作出初步診斷。但應注意,魚體表有小白點除小瓜蟲病外,還有粘胞子蟲病、打粉病等多種病,所以必須用顯微鏡檢查才能確診。檢查方法:取病魚體表白點或剪下少許鰓絲做成濕片,在低倍鏡下若能檢出多個具有小瓜蟲癥狀的蟲體即可確診。
五、防治方法
(一)預防:必須堅持以防為主、防治并重的原則,以下預防措施缺一不可。
1、魚種放養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用量視污染程度而定,一般50~80kg/畝。
2、依據養殖條件,合理確定放養密度保持良好的養殖水環境。
3、魚種入池前要進行消毒處理,常用方法:1)用淡水將滅蟲靈配成50~60ppm溶液浸泡2小時,或用1%食鹽小配成60ppm浸泡1小時;2)用5%食鹽水浸洗3~5分鐘;3)用濃度20毫克/升福爾馬林浸洗5~10分鐘。
4、投喂優質餌料,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魚的體質和抵抗力,即能有效避免小瓜蟲病發生和感染。
(二)治療:小瓜蟲病治療方法很多,應根據病情、魚種及養殖環境條件的不同科學合理選擇治療方法。
1、用0.1毫克/升硝酸亞汞全池遍灑或用2毫克/升硝酸亞汞溶液浸洗病魚10~30分鐘。此藥不宜多次使用,一般8小時后及時換水。注意:加洲鱸魚和胡子鯰魚對硝酸亞汞敏感,不宜使用;長吻 苗種只能浸洗,不能潑灑。
2、用亞甲基藍3毫克/升全池遍灑,每隔3~4天潑灑1次,連用3次。
3、用2毫克/升的瓜蟲凈(先將藥品煎熬2小時)全池遍灑,每天1次,連用2天。
4、用0.3~0.4毫克/升孔雀石綠浸洗發病稚魚2小時(水溫13~14℃),隔天1次,連用3次。
5、用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隔天1次,連用3次。
6、用生姜和辣椒混合劑全池潑灑。每平方米水面(水深1米)用辣椒粉0.38克、鮮生姜0.75克(或干姜片0.15克)加水15克,煮沸半小時后取藥汁兌水全池遍灑,每天1次,連用3天。
7、用乳劑殺蟲靈0.35~0.45毫克/升全池潑灑,或用7.5~8.0毫克/升濃度該乳劑浸洗病魚體30分鐘。
8、有條件時,可將水溫升高至26℃以上,保持4~7天,可使蟲體從魚體上脫落,然后轉池飼養,對原池進行徹底消毒。
9、內服克蟲王顆粒飼料,每天1次,連喂5天(一個療程)療效明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