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稻田養殖,又稱稻田養魚,是根據生態經濟學的原理在稻田生態系統進行良性循環的生態養殖模式。我國約有水稻田2440多萬公頃,其中在目前條件下可養魚面積約1000萬公頃,但全國現在已養殖稻田面積僅占1/10,才100多萬公頃。其進一步開發的潛力還十分誘人。
一、 發展稻田養殖的意義
1.提高國土資源的利用率。種稻養魚,既可以收獲相當數量的魚產品(食用魚或大規格魚種),又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促使稻谷增加一成以上。特別是發展稻田生態漁業,可以形成種養結合,具有“三增一節”的功能,即:增糧、增魚、增收、節水。
2.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稻田養殖,可讓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部分農民擺脫貧困,讓經濟發達地區的部分農民走上小康。如江蘇金壇市1999年5.5萬畝稻田養殖平均畝毛利2470元,全市產值在10萬元以上的稻田養殖大戶500家。
3.推進西部漁業開發。稻田養魚在西部漁業開發中占有重要地位。據1998年的資料,西部稻田養魚的面積占全國稻田養魚面積的比例達44%以上,來自稻田的水產品產量占西部地區養殖水產品總產量的20%。發展稻田養殖,有利于西部地區的食物安全保障,有利于農民增產增收,有利于集雨抗旱,保持水土,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實施持續發展戰略。
5.有利于農業結構的調整。廣大農村把規范化稻田養殖,與扶貧工程、商品糧大縣建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菜籃子”工程等結合起來,加大稻魚工程建設的力度,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
二、稻田養殖現狀
1.養殖范圍擴大。目前全國稻田養殖的范圍存在四個轉移:一是地理緯度上的轉移,從以往主要在南方進行稻田養殖,擴展到東北、華北、西北各個地區。二是地形地貌上的轉移,從以往主要在丘陵山區進行稻田養殖,向平原、城郊地區轉移。三是養殖規模上的擴大,以往主要解決農民自食為主,養殖分散,粗放經營的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移,推行產業化經營。四是地區上的轉移,不僅在貧困地區,而且在發達地區也積極開展稻田養殖。
2.養殖內涵擴展。在種養模式上,由稻魚型,發展為稻蟹型、稻蝦型、稻蝦蟹型、稻鱔型、稻鰍型。在發展稻田養殖多種水生動物的同時,還開展了稻田種植蓮、藕、茭白、茨菇、水芹等與水產養殖結合。由單品種種養向多品種混養發展,由種養常規品種向名特優新品種發展,從而提高了市場的適應能力。而且提出了水田半旱式耕作技術和自然免耕理論,使稻田養殖向立體農業、生態農業和綜合農業的方向發展。
3.技術有所創新。傳統的稻田養殖為平板式養殖,人放天養,自產自銷。近年來,提高了稻田養殖的技術含量,根據種稻和養殖的要求,在稻田中開挖魚溝,將挖出的田泥堆在溝的兩側形成壟,在壟上種稻,溝內養魚。四川推廣規范化稻田養殖,要求魚凼占水稻田面積的8%-10%,水深1.5米以上,用條石、火磚等硬質材料嵌護;田埂加高加固到高80公分、寬100公分;結合農田水利建設,做到田、林、路綜合治理,水渠排灌設施配套,實現了立體開發、綜合利用稻田生態系統,最大限度提升稻田的地力和載魚力。湖南重點推廣田凼溝相結合模式,要求魚凼水深1米以上;溝凼面積占稻田面積的5%-8%;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溝凼相通,溝溝相連;魚凼結構堅固耐用;同時要求優化放養品種結構,目前全省稻田養殖放養的品種已達10余種。江蘇大力推行寬溝式稻漁工程,要求魚蟹溝養殖面積占稻田面積在20%以上;實行渠、田、林、路綜合治理,橋、涵、閘、房統一配套。陜西將稻魚輪作延伸到魚草輪作,每年9-10月份,待魚并塘后,抽干池水,播種,至翌年5月收割最后一茬草后,便注水養殖魚種,魚草輪作,一般畝產草7500-10000公斤,可轉化為魚產量300-400公斤。
三、發展前景
稻田養殖,從改善稻田生產條件入手,能有效提高稻田的綜合生產能力;從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出發,能有效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實現增產增收;從我國人多地少的實際情況出發,能帶動綜合經營,有效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稻田養殖,既能有效提高農田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民增收的目標,又不破壞農田的基本結構,不影響農田的基本生產能力,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近些年來,盡管有的水產品價格下滑,然而整個水產養殖的成本也在下降,包括飼料成本及管理成本等,也在呈下降趨勢,從而水產養殖仍然是存在一定的比較效益優勢的。
稻田養殖的技術含量雖在不斷提高,但總的來看,操作還是比較容易的。加上水產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的逐步健全,幫助有條件的地區進一步發展稻田養殖是可以辦到的。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稻田養殖將更加受到社會的重視。目前各地稻田養殖正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放養的面積仍在擴大,單位面積產量也在逐步提高。展望未來,發展稻田養殖仍是農村經濟中大有作為的產業之一。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