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革胡子鯰是一種生長快、產量高、食性廣、耐低氧、肉質嫩、味道鮮美、骨刺少,具有食療功能的魚類。在養殖戶飼養時,要注意防治如下病害:
1、黑體病。癥狀為魚體發黑、消瘦、停食,嚴重時魚體頭部向上,垂懸于水表層,直至死亡。捕起病魚檢查,在胸鰭內側有一圓形紅色血斑,鰭條潰爛,頭的背部出現霉斑點。該病是由細菌感染引起。在飼料不足,水質污染時易得此病。發現病魚后要立即徹底換水,并用1ppm漂白粉或30ppm的生石灰水全塘潑灑,隔一天一次,潑灑2—3次,同時要投飼新鮮的動物性飼料。
2、腸炎病。主要癥狀是魚體消瘦發黑,腹部膨脹,離群獨游,輕壓腹部有淡黃色的粘液從肛門流出。解剖觀察,腸道充血發炎,腹腔充滿黃水。該病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飼料缺乏,投飼不均或飼料質量變化太大易引發此病。防治要先注意改善水質,用生石灰、漂白粉等進行塘水消毒,用藥物投喂,方法是在100公斤飼料中拌34克痢特靈,每天投喂2次,連續2—3天。
3、氣泡病。魚苗階段易得此病。魚患病后浮于水面,腹部朝天,腹內有一氣泡,不能下沉。不及時治療,導致大量死亡。致病原因是由于池中施放過多的發酵后的有機肥料,或池中水質老化,水中藍綠藻類過多,在強光下使水中氣體過于飽和,魚誤食污染氣泡所致。因此,要注意池塘水透明度差的,不宜投放魚苗。并要注入新水,排掉老水及有污染的水,投喂足量的活餌料,以使魚苗排出氣泡,恢復正常。
4、水霉病。是水霉菌感染所致。病魚體表出現灰白色的團狀菌絲,形如棉絮狀。菌絲逐步擴展后,魚游動失常,消瘦死亡。致病原因是捕撈、運輸過程中受傷或低溫凍傷引起。防治:可用2%—4%的食鹽水浸洗10—20分鐘,或用1ppm漂白粉或0·04%食鹽和0·04%小蘇打合劑全塘潑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