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我地推廣稻田改建“回”字形池塘養魚新技術,較好地解決了稻魚共生中出現的諸多矛盾,實現了稻、魚、飼草三豐收。一般畝產商品魚500公斤、稻谷150公斤、飼草2000公斤,這一方法是當前很有潛力的稻田養魚新模式。
開挖魚塘。“回”字形池塘由池埂、魚溝和平臺三部分組成,面積均為魚塘總面積的1/3。池埂在外圍,魚溝居中,平臺在內。要求魚溝底距平臺2米,平臺比池埂低2.5米。將挖溝取出的泥土作成斜坡狀的池埂,便于種植牧草。平臺整平,種植水稻、大小麥等精飼料。
投放魚種。每畝投入體重200克以上的草魚80尾,50克的鰱、鳙魚各100尾,100克以上的鳙魚60尾。還可適量搭配泥鰍、黃鱔等優質魚種。
巧種飼料。利用池埂種植牧草,從5月份起每天都可收割喂魚(從牧草產量、品質、營養價值、適應性等方面綜合考慮,建議種植健寶、扁穗牛鞭草、桂牧1號等品種。具體技術請參考本報9月11日2763期、9月18日2765期《養殖天地》版──編者注)。5月上旬,在平臺種植水稻,8月上旬收完水稻和牧草后,整地施肥,種上越冬牧草如黑牧草等,冬、春季節可收割利用,直到4月底。
合理投餌 投餌要根據季節、水質、天氣和魚的攝食情況而定,做到定時、定量、定質、定點、定人投放。殘渣剩餌應于當天傍晚撈除,以免腐爛敗壞水質。6~9月份,每10~15天追施一次腐熟的人畜糞肥,每次50公斤;或畝用尿素0.75公斤、磷肥1.5公斤分別溶于水后,全池均勻潑灑。
調節水質 1~4月,水溫低,魚類個體小,攝食能力弱,可讓魚集中在魚溝里飼養。5~7月,水溫升高,每隔10~15天應注新水一次。8~10月,魚類個體顯著增大,要擴大水體空間,便于魚類活動,速長增肥。
防治魚病 堅持勤巡塘,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對癥防治魚病。原則是防重于治。
適時捕撈 這是“回”字形池塘養魚高產高效的重要措施。一般應分次捕魚,全年捕撈6~8次,做到捕大留小、捕放結合,這樣出池的商品魚規格大,效益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