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鰻鱺“三類苗”也稱鰻精、落腳苗或鰻尾,主要是指一些生長緩慢或個體瘦小而難以長成的鰻魚,一般體重只有幾克重左右。鰻魚養殖過程中,“三類苗”所占數量多少直接影響到鰻魚的養殖成本、商品率、產量及經濟效益,在當前鰻價普遍低迷的情況下,有效控制鰻鱺“三類苗”的數量顯得尤其重要。
一、控制鰻鱺“三類苗”數量的有效途徑
1、選擇優質苗種。
2、采用科學的養殖培育技術。在白苗培育階段進行潑漿馴化時,前2次投喂要有充足的投喂量,使每條鰻苗都有機會攝食到飼料,做到寧多勿少。由于紅蟲(絲蚯蚓)在水中易結成團,使弱小的鰻苗難以攝食或懼食,因而在潑漿時要做到緩慢、逐步潑灑,一般潑灑時間掌握在30-40分鐘左右,不可以在短時間內就將稀釋的紅蟲漿潑灑完。同時,根據培育池中鰻苗分布位置與活動特點,靈活掌握潑灑范圍,使一些體質弱的、沉底不善于游動的鰻苗也能攝食到飼料,以利于鰻苗體質的恢復,不至于拉大與健康鰻苗的生長差距。在潑灑操作方面,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盡量做到紅蟲漿顆粒懸浮在水中,以適于鰻魚的攝食習性。實踐證明,潑漿馴化階段是有效控制鰻鱺“三類苗”數量的關鍵環節之一。
在白苗培育過程中,可根據鰻鱺上臺攝食能力的強弱來決定飼料臺提升的時間與位置,不要急于在短時間內提升飼料臺。對于生長不均勻或上臺攝食率較低的白苗,一般也可以采用池底投喂紅蟲的方式直至即將進行飼料轉化前幾天再逐步提升飼料臺,使鰻苗能夠相對均勻攝食,防止弱小鰻苗因飼料臺的提升而無法上臺攝食,以有效減少“三類苗”產生的數量。
二、鰻鱺“三類苗”的養殖措施
1、首先準備大面積的精養池或土池,進行清塘消毒后,在投放“三類苗”入池前一個月,加入清水,按常規方法進行水質培育,使池水含有豐富的浮游植物與適量的浮游動物,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維持各項水質理化因子的穩定,以有利于“三類苗”攝食部分天然生物餌料,促進其內臟功能的修復與提高攝食欲望。
2、新選出的“三類苗”要單獨在一個池子中另行養殖,并盡可能降低放養密度,但也不可過低,否則會影響“三類苗”的爭食欲望及水環境的生態平衡。同時,不要將“三類苗”投放到已有同等規格鰻苗或健康鰻苗的培育池中,因為原培育池中的鰻苗已適應生長環境,而新投入的“三類苗”不能馬上適應,盡管個體差異不大,但缺乏爭食能力。
3、適當提高養殖水溫,可以增加鰻苗體內酶的活性,促進生化反應,提高新陳代謝水平。特別是幼苗時期,提高水溫后的養殖效果更明顯。
4、在精養池中培育“三類苗”,要定期進行選大留小。因為“三類苗”養殖一段時間后必然出現個體間的大小差異,其中一部分鰻苗生長速度加快,比其他個體大,爭食能力強,把這一部分選出來,可以并入同一規格的“三類苗”培育池中養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