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所謂健康養殖就是根據養殖魚類正常活動、生長、繁殖所需的生理、生態要求,也就是按照養殖魚類的生態習性和魚池生態環境的特點,選擇科學的養殖模式,調整養殖結構,合理放養密度,利用生態學原理預防魚病的發生,將健壯的養殖品種通過系統的規范管理技術,使其在人為控制的環境中健康快速生長。
一、 改善水體生態環境
改善水體的生態環境包括改善池塘的底質和水質兩個方面。
1、 改善池塘的底質:
首先要清除池底淤泥,因為它是水體中的主要耗氧源,又是病原體的滋生和藏身之處,大量的有機物質在缺氧的條件下產生氨或胺及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直接或間接地引起魚類發病或死亡,從而影響產量和效益。因此,在冬季或早春要將池水排干,讓池底冰凍日曬,殺死病原菌。挖去過多淤泥,修補堤埂,填好漏洞,整平池底。放養前10—15天用生石灰100—150KG/畝進行干法清塘,以殺滅病原體和敵害生物。清塘4天后加水至1米深左右,加水6天后即可放魚種。進水時要用細紗窗嚴格過濾,以防野雜魚混入。
2、 改善水體的水質:
首先要選擇水源充足無污染的地方,同時清理改造進排水設備,做到進排分開,為了保持水質的肥、活、嫩、爽,要科學調節水質,如開增氧機,經常換水,特別是魚類生長旺季,每15—20天要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在20—30厘米,以保持水質清新,從5月下旬至9月,每月潑灑生石灰一次,每畝施生石灰15公斤,起到調節水質和消毒的作用。
二、 調整養殖結構和放養密度
我國池塘養魚的主要特點是多品種、多規格混養、輪養,因此,可以利用雜食性魚(如羅非魚、鯽魚等)消除殘餌的功能,肥水性魚(如鰱、鳙魚)凈化水質的功能,調整吃食魚、雜食魚、肥水魚的品種和比例,自然凈化水質達到健康生態養殖的目的。
由于對養殖品種的營養生理及代謝的基礎研究不足,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用高營養飼料及過量投喂,導致養殖水體富營養化,帶來毀滅性暴發病蔓延和整個水域的環境污染。因此,放養密度應根據設計產量、出池規格、飼養技術來確定,科學合理混養和密養。不可隨意增加放養密度,破壞養殖水體的生態平衡。
三、改進養殖魚的飼養管理
1、 飼料的選擇
選擇高質量的飼料可以使魚類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最佳的生長和產量,并盡可能減少給環境帶來的污染。養殖使用的飼料衛生指標及限量應符合水產行業標準《無公害食品 魚用飼料安全限量(SC 1052—2001)》的規定。
2、 合理投喂
依據水溫確定投飼率,并制定月計劃投餌量,視天氣、水質和魚吃食的情況適當掌握,每次投喂最好達到魚類飽食量的90%。投喂堅持“四定”原則,每天投喂一般2—4次不等,做到少量多次。
在堅持“四定”原則的基礎上,還應根據魚類營養要求和攝食規律,積極推廣配合飼料,青、精、粗相結合,在投飼方式上實行“兩頭精,中間青”的原則。
3、 合理施肥
改進施肥技術,在按常規做到“四看”、適時、少施、勤施的同時,根據水溫和水質變化規律,結合魚類對水質的要求,以有基肥為基肥,春秋兩季追施有機肥和無機肥,夏季少施分散肥,并以無機肥為主,保持水質“肥、活、嫩、爽”。
4、 加強日常管理
堅持每日早、中、晚巡塘,及時清除殘餌、雜物及死魚等,確保池塘及周圍環境的衛生。觀察水溫及水質變化,檢查魚類攝食情況,靈活掌握飼料投喂量,做好記錄,定期進行總結。發現危險信號及時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損失。
四、利用生態環境防治魚病
池塘健康養殖常規魚過程中對病、蟲、敵害生物的防治,堅持“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方針,強調“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原則,提倡生態綜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劑、中草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首先做好池底淤泥的清除和消毒工作,使得病原體沒有滋生和藏身之處。其次要把好魚種關,選擇均勻整齊,體質健壯,健康無病的魚種,放養的魚種在入池前必須進行消毒,用15PPM的高錳酸鉀藥浴20分鐘或用3%食鹽水藥浴15分鐘,可防治細菌性爛鰓病、白頭白嘴病、打印病、車輪蟲病等。再次,科學調節水質,增加水中溶氧,保持水質清新,除開增氧機,定期注、排水和用生石灰調節水質外,在6—9月份,每月全池潑灑一次低毒高效殺蟲藥物,隔一天再全池潑灑氯制劑等殺菌藥物,同時堅持內服藥餌1—2個療程,能取得較好的防病治病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