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生態養魚是利用水產養殖生態系統內生物與環境因素之間,以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關系,加以有目的的人工調控,建立起新的生態平衡,使自然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以充分發揮其水產養殖 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王樹林同志多年從事水產技術推廣,在長期實踐中,運用生態養魚的基本原理,實行套養、輪養、農漁結合等多種方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刊將連續刊登王樹林在稻田養魚、養鱔,大麥田育魚種,蟹芹、河蟹油菜輪作,青蝦沼蝦輪養等方面的技術,供漁 民、農民朋友參考。稻田育蚓養鱔技術 近年來,鹽都縣一些農戶采用稻田培育增殖水蚯蚓用來養殖黃鱔。這是一種充分利用水稻田進行生態養魚的生產方式,即通過在稻田建池,引種培育水蚯蚓,供黃鱔自行取食,加之稻田中豐富的天然餌料及適宜的水質為黃鱔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而黃鱔在稻田中往來覓食活動,疏通田泥,捕食害蟲,又創造了有利于水稻生長的環境條件。稻田育蚓養鱔,一般每畝可增收稻谷30~50公斤。采用此法,除做好稻田養鱔的一些常規工 作外,重點還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稻田蚓池建設
一般在稻田中央,建長10~30米、寬1~2米、深0.2~0.25米,占黃鱔稻田養殖總面積的10~15%。先在其池底鋪墊一層甘蔗渣或玉米秸稈(需切碎)或其他疏松劑,用量為每平方米2~3公斤, 然后鋪上一層污泥,總厚度為10~12厘米,加水淹沒基面,浸泡2~3天 后施牛糞、雞糞或豬糞,每平方米10公斤左右。接種前再在表面敷一層厚 度3~5厘米的污泥。另外在泥面上薄撒一層經發酵處理的飼料(由麩皮、米糠、玉米粉或面粉各按1/3混合而成)。每平方米撒150~250克。最后加水,使培養基面上有3~5厘米深的水層,這時即可引進水蚯蚓種。
二、蚓種的采集與接種
水蚯蚓的種來源于野外采集。在城鎮近郊的 排污溝、港灣碼頭,禽畜飼養場、屠宰場的廢水坑凼及食品廠排放、廢物 的污水溝等處都有,可就近采集。采種可用每寸24目的密眼聚乙烯手抄網 采捕,也可連同污泥、廢渣一起運回,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的蚓卵。接種比 較簡單,即把采回的蚓種均勻撒在稻田的培養基面上,引種密度以每平方 米培育面積500~750克蚓種為宜。
三、飼養管理
1.投飼 水蚯蚓特別喜吃具有甜酸味的糧食飼料。禽畜糞肥、生活污 水、農副產品加工后的廢棄物也是它們的優質飼料。但是所投飼料(尤其 是糞肥)必須充分腐熟發酵,否則它們會在蚓池內發酵產生高熱“燒死” 蚓卵與幼蚓。糞肥可按常規在坑凼里自然腐熟。糧食類飼料在投喂前16~20 小時加水發酵。在20℃以上的室溫條件下拌料,加水量以手捏成團,丟下 即散為度,拌好后鏟攏成堆,拍打結實,蓋上塑料布即可。如果室溫在20 ℃以下時需加酵母片供其發酵,用量是每1~2公斤干飼料加1片左右。一 般在頭天下午3~4時拌料,第二天上午即能發酵熟化。揭開塑料布有濃郁 的甜酸酒香味即可投喂。
2.水深 稻田中央蚓池水深控制在3~5厘米比較適宜,過深過淺都 會影響水蚯蚓生長,尤其是盛夏高溫期池水宜深些,以減少光輻照,最好 預先在稻田中央蚓池上空搭架種植藤蔓類作物遮蔭。池水不能太深,過深 會使水底層溶氧減少,不利于好氣性微生物的活動,使投喂的餌料和肥料 不易分解和轉化。在缺氧情況下,水蚯蚓會增大身體表面積和加劇身體尾 部的顫動,促使水流更新來加大呼吸量,這樣會消耗大量能量,嚴重的會 成團浮起窒息而死。另外,每畝養殖池每秒種有0.005~0.01立方米的流 量就足夠了。水蚯蚓對水中農藥等有害物質十分敏感,工業廢水、剛噴灑 過農藥的田水或治療魚病的含藥池水要嚴禁入池。
四、鱔種放養
稻田插秧后,應及時放養鱔種。放養時要選擇無病無 傷、規格大小基本一致的個體,以防互相殘食。一般每畝稻田放養的黃鱔 規格以15~30厘米為好,每畝約放養鱔種0.8~1萬尾。
五、黃鱔攝蚓
水蚯蚓繁殖能力強,孵出的幼蚓生長20多天就能產 卵繁殖。一般稻田蚓池接種30天后便進入繁殖高峰期。黃鱔攝食水蚯蚓, 采取頭天晚上斷水或減少水流量,造成蚓池缺氧,使水蚯蚓在培養基面, 上呈“蚓團”,此時讓黃鱔可自行取食,或用每寸24目的密眼聚乙烯網布 做成手抄網舀取水中蚓團飼喂黃鱔。水蚯蚓餌源不足時,可投喂小雜魚、 小蝦、螺、蚌、蜆肉、鮮蠶蛹、切碎的禽畜內臟及下腳料,并適當搭配麥 芽、豆餅、豆渣、麩皮。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一般一次投喂量為所養 黃鱔總體重的2%~3%,其它管理措施與常規的養鱔方法相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