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大黃魚的親魚培育是苗種繁殖的基礎,在人工育苗中的親魚性腺培育好壞對育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于1998年度進行了人工越冬的性腺培育,選用了雌魚207尾,雄魚70尾,經過越冬的精心培育,于1999年春,第一次產卵3天共獲得35Kg的優質卵,第二次產卵2天,又獲得20Kg的優質卵,親魚越冬成活率達95%,產卵率達99.5%只有一尾雌魚難產而死。使1999年春季的大黃魚育苗取得了較大成功,培育魚苗500多萬尾,產值近200萬元,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現將大黃魚在越冬中的具體操作和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一、親魚挑選和運輸
親魚應挑選體質健壯,體厚背實,鱗片完整,無帶病原體,無外傷的個體,雌魚為2齡魚,體重在600克以上,雄魚在400克以上,雌雄比為3∶1。
親魚的運輸,應選擇活水船,在風浪小的天氣運輸,密度大小視運輸時間長短而定,運輸1小時左右,密度可達70kg/m3。
親魚在網箱挑選、運輸過程中,要小心操作,盡量避免因操作不慎而引起的損傷;親魚運到育苗室后,先用30-50ppm呋喃西林短時間的消毒,然后放入越冬培育池中。
培育池應選在安靜、保溫性能好、光線較暗的室內越冬池,培育池面積20-40m2,水深1.5m,放養密度3.5kg/m2。
親魚必須在人工催產前40天入室升溫,加強性腺發育,否則培育出親魚即使會產卵,孵化出的仔魚到開口一關也難度過。
二、室內培育的越冬管理
1.親魚入池后,由于大黃魚鱗片比其他魚類較為松散,容易脫落,在抄網挑選→裝入船中運輸→抄網撈起到池的過程中,部分親魚會有一定的損傷,如鱗片局部脫落,且皮膚會有出血斑點,因此,應給培育池施1-2ppm呋喃西林,每星期1-2次,10天后出血斑點即可痊愈消失。
2.挑選親魚期間的海區水溫,一般在10-12℃范圍,進入室內后,每天升溫0.5-1℃,升至18℃,維持3-5天,然后再逐漸升溫至22℃,隨后保持此溫度培育。
3.在親魚池中,局部放置3-4個氣頭連續充氣,保持越冬過程中有充足的溶氧。越冬的海水鹽度范圍,要求在20.0‰-33‰之間;雖然大黃魚適應鹽度范圍較廣,但在越冬培育期間鹽度要相對穩定;尤其注意親魚養殖網箱海區鹽度與育苗室中鹽度的差別,盡量避免突變。
三、親魚投餌管理
1.親魚的攝食情況直接影響到性腺發育的好壞、卵的質量和仔魚的成活率。親魚的餌料,一般有冰鮮魚、鮐魚和牡蠣、大沙蠶、小沙蠶等,其中以小沙蠶為最佳,因為小沙蠶即適合于大黃魚的吞食,又在吃不完的情況下沉底后不會死亡,可減少水中的污染。
2.親魚升溫至20℃左右時,攝食量至少要達到體重的3%,投餌時間一般根據每天的攝食情況,每天分2-3次。
3.培育期間前期每天換水量為1/3,中后期換水量為1/2,每2-3天吸污一次。
四、親魚培育池中的具體操作
管理人員在培育池中的日常操作,會直接影響親魚的攝食和培育的成敗。由于大黃魚十分膽小,極易受驚,管理人員在培育室的走動、投餌、工具的拿動等等造成的響聲,門的開啟引起的光照突變,都可能引起大黃魚一時不攝食或少攝食,并可能引起狂游亂闖,以致撞到池壁上或跳出池外,造成損傷或死亡,影響親魚的性腺正常發育。
五、越冬親魚的疾病防治
大黃魚越冬主要病害是體外受傷和小瓜蟲病,體外受傷引起的疾病,可用1-2ppm呋喃西林,每星期1-2次,小瓜蟲可用福爾馬林15-25ppm濃度,隔1天使用1次,共用2-3次,或用亞甲基蘭2ppm每天用1次,連用2-3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