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中國水科院一項成果讓荒田生金
海洋生物移師幾千里到西北內陸安家、生兒育女已成為現實,昔日被廢棄的鹽堿窩子也有望被改造成聚寶盆了。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鹽堿地水產養殖技術示范”研究項目前不久通過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法箴擔任驗收組長的專家組進行的現場驗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鹽堿地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中心+示范區+養殖戶”的模式,進一步推動鹽堿地水產養殖業的開發。
我國有3533萬公頃的鹽堿荒地,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這些地方的農民因為土地貧瘠缺少致富項目。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1991年承擔了科技部和農業部鹽堿地水產養殖技術示范項目。該所研究員王慧長期從事蝦、蟹、貝、藻等水產養殖技術研究,獲得過多項科技成果。在領銜研究《中國對蝦對幾種主要離子適應性的生理學研究及西北內陸水域中國對蝦養殖擴大試驗》的過程中,她分析與總結了前人失敗的原因,選擇了新的切入點。為做到連續48小時的觀測,她常在午夜零點左右在對蝦脫殼的關鍵時刻工作,以超常的毅力熬過數百個不眠之夜。
經過五年的艱苦探索,王慧和課題組的科研人員終于將中國對蝦成功地移植到西北內陸鹽堿地水域,填補了我國水產養殖史上的一大空白。
此后,王慧和課題組的科研人員經過三年的探索研究和數以萬次的實驗室試驗,又探明了我國各地鹽堿水域不同水型的水質特點和不同養殖品種在鹽堿水質中的適應潛能,養殖品種從中國對蝦擴展到日本對蝦、南美白對蝦、梭魚及羅非魚等,平均每畝經濟效益達2000余元,終于取得了海洋水生生物向內陸鹽堿地水域移植的重大突破。近年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在河北省滄州地區黃驊市、海興縣等地建立了1533畝不同水質類型的鹽堿地水產養殖示范區,并輻射帶動近萬畝鹽堿地進行水產養殖,平均畝效益達1233.21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